我荐洪业史记三讲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159427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荐洪业史记三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荐洪业史记三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荐洪业史记三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我荐洪业史记三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我荐洪业史记三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荐洪业史记三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荐洪业史记三讲(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荐丨洪业:史记三讲(童兀方译)沙畹曾把史记的前四十七篇译成法文,但是最有价 值的,不是他的译文,而是他的研读笔记。许多笔记的见解 远超过三家旧注,可惜的是沙畹没有完成他的译本。第一个 研究司马迁生年的学者是沙畹,他研究出来的结果是西元前 一四五年。大多数后出的书的都米纳他的意见。之后,王国 维的论文出来,也是一样,说司马迁生于西元前一四五年。 王国维之后,又有许多书出来讨论这个问题,有些简直是胡 说八道。桑原骘藏考订司马迁的生年为西元前一三五年。这 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也是我接受的一个说法。“故述往事、 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皇帝始。”大致可 以解释成:所以我记述往事,思想将

2、来。历述古来传统,直 至吾道穷矣。我这样解释的理由是什么呢?司马迁的师承是 公羊春秋。公羊传中说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 看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西狩获麟,孔子的反 应是:“吾道穷矣! ”陶唐等等,贝U指的是尚书的教诲。 换言之,我们读书人学顺天命,可是天命却常给我们带来困 厄一一现在已经给我带来困厄了。途穷,是不是真的到了末 路?“至于麟止”,暗示了司马迁的途穷,但并未真的到了末 路。这就是他发愤写书的理由。第一讲(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星期三)我们大概要花上两三 个钟头,才能对史记的四五个重要问题,有一个粗浅的 认识。今天,我也许只能讲两个。 若能把这几个问题弄清楚, 对当时一般背景的了

3、解,大致说来就够了。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是复姓。他的时代大约是西 元前一三五至西元前九十年,你们将会发现这跟其他书上的 记载并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讲的书名是史记 ,而我们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都与汉武帝有关。当然,我得先讲武帝(西元前一四0至西元前八七)这个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对 初习远东文化的学生说来,在让他们知道了秦皇(西元前二 四六至西元前二0九年在位)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以后,继 而,应是对汉武的认识了: 汉武帝巩固了大汉帝国 ,并将其势 力扩张到帕米尔高原。他是中国第一个处理东西关系的皇帝。也许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大学教育始于汉武帝。我记得哈佛 三百周年校庆时,有来自世界各地

4、的贺客绕校一周仪式。因 为安排绕校一周时各校代表出场先后的次序,而发生了问题。 当时胡适代表北京大学,吴文藻代表燕京大学。他们翻检过 去的记录,要找出究竟哪个大学创立的比较早,则由那个大 学的代表领先出场。燕大号称他们是在一八八九年,为纽约 州所特许成立的;而北大则创立于民国肇始(一九一二)以 后。如此说来,燕京自然较早,所以胡先生必须在吴先生之 后出场。其实。胡先生才应该走在前面,因为北京大学是由 成立于西元前的、 武帝的太学一脉相传下来的。 (译者注一)然而,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则是:中国古籍的地位,是 在这一个时期当中固定下来的;换个比较庄重的说法,武帝 时是古籍成为经典的时期, 正统

5、即由此开始。 这就是叫做 史 记的这部书这么重要的主要理由。也许在所有中国的古籍 研究中,史记是最重要的一部书。因为史记一方面 是储存古代思想的宝库,另一方面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我知道你们这个学期,只有机会读一篇史记 ,即讲汉代 开国之君的高祖本纪 。今天,我们先谈两个问题,就是 书名和“太史公”一词的意义。首先,我们来看书名 史记,就是写在黑板上的“史记”二字。 我把它翻成 Historical Memoirs 。我这样翻,主要是向最伟 大的西人汉学家、也是西方汉学的创始者沙畹( EdouardChavannes )致敬的意思。他曾把史记的前四十七篇翻 成法文,他的译文至今仍是西方译文中

6、最好的。他的法文书 名译为 Les M e moires historiques de Se -ma Tsien (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我说,我是为了纪念他,才把史记这 书名翻成 Historical Memoirs 的。我们也可以译成更简单的 Historical Records ,事实上, Memoirs 跟 Records 本来就 是同义词,就是翻译成 History 也并非不可以。谈史记的问题,第一件要注意的,就是史记并不是 这部书原来的名字。事实上,这么明显的一件事,却使学者 困扰了十八个世纪。目录学兼史学家刘知幾(六六一至七二 一),是世界上第一个写书来说明历史是怎么写,和应该怎

7、么写的大学者。 此人极其敏锐, 对史记 一书有许多批评, 他甚至对司马迁用“史记”一词做书名,也有所不满。此外, 他还批评其他汉代学者,尤其是西元前后一世纪的学者。责 备他们所引史记诸事,并非皆见于史记 。一直到十 八世纪末,才有学者发现,原来史记根本不是迁书的原 名。(译者注二)我也许可以作一比喻:如果有个英文字我们不懂,首先做的 事是查字典或百科全书。 至于对中国书, 第一就该查“四库全 书”。这套丛书代表了十八世纪末、 乾隆中期学术上一项划时 代的成就。 四库馆的馆臣, 一共编写了两百卷的 总目提要 , 囊括了当时所知的全部书籍。四部中列在史部的第一部书就是史记。史记提要写得很好,但有一

8、件事至今仍 然使我惑然。我们知道,“四库全书”的纂修职官中,最先列名的都是装点 门面的挂名编辑。他们是任什么都不做,实际上主其事的, 则是大名鼎鼎的总纂纪旳。虽然如此,分纂史记的,去卩 是一个叫邵晋涵的人。我们幸亏仍保存了邵的原稿(译者注 三),他的长文讨论了史记各本的异文和多家史记 注解。如果拿邵晋涵的原稿一一我们图书馆有好几个本子, 你们可以去查一一和后来正式定稿的史记提要互校,我们会发现两篇的内容并不尽相同。总目提要中,史记三家注的部分,纪旳实际上是采 用了邵的见解;但说到史记本身的部分,贝y并非邵的原 文。两篇提要各有优点,但是因为纪旳没有用邵晋涵的原稿, 邵的贡献遂不闻于世。至于纪为

9、什么不用邵的原稿,对我来 说,至今仍是一个谜。无论怎么说,是邵晋涵最早注意到 史 记不是迁书的原名。邵之后又有许多文章讨论“史记”一词的意思。首先,他们去史记一书里面找,把书从头到尾读遍, 看看司马迁用“史 记”一词,究属何意。这些文章,我们在这儿可以略去不谈,因为哈佛燕京学社的 史记及注释综合引得(译者注四), 已经告诉我们这部书里有十几处用到“史记” 一词。在这里, 我只拣出三处,给大家说明一下。第十五篇六国年表,表前有一序。序言:“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 第二十七篇天官书:“余观史记,考行事。” 第四十七篇孔子世家中有一言:“乃因史记作春秋。” 换句话说,“史记”这个称谓

10、仅指一般史书而已。而实际上, 整个前汉和大部分的后汉大概西元前和西元后各两个世纪一一不论什么书里提到“史记” 一词,都指的是一般的史 书,不是司马迁的史记。那么,司马迁的书有没有名字呢?有!我们一旦注意到这个问题,就很容易找到答案。史记的原名是太史公书 。在哪儿找到的呢?就在史记第一百三十篇。第一百三十 篇是什么呢?实际上是一篇序。序又是什么呢?这有两种说 法。现在的书上之序一般说起来,等于前言。其实序从来不曾是前言,而是后语。序字面上的意思是“次序”,是“目次”足“所 以如此编次的理由”,是作者为了什么要写这部书的动机。平常作者写完一本书以后, 会写一篇序的。 可是人类越进步, 耐性越减少;

11、大家要做的事太多了。在目前的西方,美国已 到一个地步, 没有人有时间看报, 所以就看图多字少的小报; 又没时间看小报了, 就看“快报”;再没时间看“快报”了,就听 收音机播报的五分钟世界新闻摘要。大家只看书评、目次表 或序。近代中国也苦于同病。把书翻到后面去找序,也嫌麻 烦,所以就把序搬到前面来了事。于是后语变成了前言。第一百三十篇, 其实是后序 (Postface )。此序可分成两部分 来看,一部分是一百三十篇的目次,每目后各有数言介绍此 目内容;另一部分则是作者司马迁的作史动机。为什么我司 马迁要写这部书?我是谁?这就是有些人,如沙畹、伯希和 (Paul Pelliot )等,称此篇为“自

12、序”的原因了。(译者注五)第一百三十篇中,司马迁在告诉我们司马氏的源流、家世、 他的父亲司马谈的思想, 和他自己为什么要写 史记以后, 继之以篇目内容的说明:此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 十世家及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织而成。第一百三十篇就是列传第七十。此篇前书题目: 作太史公 书序第七十 ,所以说太史公书即为此书的书名。在前汉典籍中,已有许多例子,可以证实这个书名是正确的。 第二部正史汉书中就记载:西元前二十九年,东平王刘 宇曾经上疏成帝,求“诸子”及太史公书。而大将军王凤以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不宜在诸侯王”等语谏 成帝。成帝最终依了王凤之言,没有把太史公书赐予东 平王。(译者注六

13、)此处迁书即不称史记 ,而称太史公 书。现在我们可以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即“太史公”一词,又是什么意思?直到最近几年, 我们才意识到此词之义有三说:“太史公”的第一义是官名。此官的正式名称是“太史令”。换句话 说,太史公就是太史令,而太史丞即为太史令之副。我们怎么知道太史公就是太史令呢?太史公自序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可是居然有好几个世纪,都没有学者发 现。一直到最近,我在我们图书馆里,找到一本书,叫史记附录,这本书的作者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史记附录这本书,却没有作者的名字。书是华 西协合大学一九三五年印的,印的很差。那里的人没有目录

14、学的训练,所以忘了印上作者的名字。我花了整夜的工夫找 这个名字,终于找到了。作者的名字是“蔚芬”。从名字上看, 我不敢说这人一定是男的。不论作者是男是女,这本书真是 好得出奇。在这本史记附录中,虽然其中大部分的意见,引的 是别人的说法,他自己的创见只占一小部分,看法却非常敏 锐。这书里有一条笔记, 说明“太史公”即为“太史令”他引用 刚才太史公自序里的那一段话,说这段文字中,“太史公” 的唯一可能解释,就是官名,不专指任何一个人,而仅是职 官之称。我看到这里的时候, 忍不住喝彩叫好:蔚芬的史 记附录,编采之精果如作者之名:蔚然而芬芳者也。太史公,即是太史令。太史公一职,在汉代其实称为太史令。

15、那么这个太史公的名号是怎么来的呢?难题在于西元一世纪时,有个学者卫宏曾说:“太史公,武帝置迁死后,宣 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译者注七)所以汉 书中,只见太史令,不见太史公。(译者注八)但是经过好几个世纪的批评讨论,卫宏的说法已经被多数的学者所摒 弃。因为他还说,武帝置太史公于丞相之上,秩二千石。这 个当然跟司马迁的情况不合,因为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 说:“仆亦当厕下大夫之列。”下大夫,只是个六百石的官而已(译者注九) ,可见卫宏之言不尽可信另外,我要大家注意一篇一九四八年九月,发表在学原 上的论文。(译者注一0)此文用力甚勤,支持卫宏的理由, 一一详述之。不过我自己还是颇为怀疑卫宏的观点。在太 史公自序里,太史令有时简称为太史。所以:1. 太史令为职官名;2. 司马迁作史记时,通行的名称则为太史公;3. 太史令亦简称太史。我们因为看不到当时的资料,不能真正解释“太史公”一词的 来源,不过我们可以打个譬喻:县令一词,有时叫县令,有 时也叫县长。第二讲(一九五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星期五)黑板上写的这些书, 可能是研究史记最重要的一份目录,虽然每本书重要的 程度不同。 有些书其实很差。 但是不论好坏, 如果要解决 史 记的问题,这些书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