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15844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累计1课时一、导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简明扼要)1.知识与能力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2.过程与方法了解明朝内

2、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二、学习重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3、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学法指导:(适当的方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

4、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比如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实作出客观的评价吗?”等等。四、学习过程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1)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2)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此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3)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2、目的: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3、过程(1)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2)1380年,明太祖下令废除中书省和

5、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4、评价:中国历史上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一方面有利于防止相权过重,稳定统治秩序;另一方面会导致朝中辅弼无人、宦官干政等危害统治5、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二、内阁的创立1、内阁概念: 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2、原因:废除丞相以后,皇帝亲自处理全国重大政务,政务太多,无法及时处理3、概况:(1)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3)明宣宗

6、:授予阁臣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表格:时期名称职权特点明太祖时期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明宣宗以后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性质:皇权专制的产物,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决策机构,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三、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君主

7、专制达到顶峰 1、设立的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贵族商讨并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角色扮演,由教师当一回皇太极,向学生介绍当政时的一些情况。我(皇太极)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我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但是,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我觉得我的皇权还是受到了限制,虽然我是皇帝,可我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做的决定。接下去由学

8、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学们介绍当政时期的一些情况。2、目的:扩大皇权3、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表现:康熙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康熙帝设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雍正设军机处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名存实亡(后被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担心机密泄露为由,于是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三年后更名军机处,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

9、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于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

10、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特点:简、速、密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极大地强化了皇权。1.情景导入: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打油诗反映了威风的皇帝的哪些烦恼?其中最主要的是解决什么问题?歌

11、中写道了皇帝的苦恼,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秦朝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秦始皇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皇帝们该如何解决苦恼呢?本节就是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专制政体逐步强化,政治权力逐步集中到皇帝手里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方面的历史。 2.自主预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一、在学生p16历史纵横内容的基础上,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1)、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2)、在中央,明太祖废中书省、

12、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权),权分六部。二、依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归纳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兴废的主要历程及认识1.发展历程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套完事的宰相制度。汉代因袭秦朝官制,汉武帝时起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东汉光武帝进一步扩大“中朝”尚书台的权力,宰相权也由决策、行政、司法三权于一身演化为执行机构。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北宋时期以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抬高君权,宰相地位大大下降。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

13、决国策,宰相制度遂废。2.认识: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 皇帝通过对相权削弱分割兼并,一步步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丞相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置,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分割,大大加强了君主对中央的控制。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依据课文中的材料请学生思考:胡惟庸为什么被杀?直接原因:他结党营私,骄恣擅权根本原因:反映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思考:明清两

14、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3、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外国政治制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1)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

15、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3)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6)在漫长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