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141315 上传时间:2022-08-10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思鹏八识规矩颂讲义(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识规矩颂讲义目录一、叙论 3(一)、染分识 31、性 32、量 43 、境 54、受 65、界地 66、心所 77、作用 7(二)净分智 81、名称 82、时间 83、作用 9二、颂释 13(一)五识颂 13(二)意识颂 18(叁)末那识颂 22(四)阿赖耶识颂 27附:八识规矩颂学习辅导39八识规矩颂讲义唐思鹏一、叙 论世亲而後讲唯识学的有:德慧、安慧、亲胜、难陀、火辩、净月、护 法、智月、胜友、胜子十大论师。此诸论师见解小异,玄奘依护法论 师的主,作八识规矩颂以津梁後学,使後之学唯识学者以此为準 绳。此八识颂有四部分:(一)五识颂,(二)意识颂,(叁)末那 识颂,(四)阿赖耶识颂。每一部

2、分皆从染分识(唯识)和净分智 (唯智)两方面加以说明。故学此颂者,必先对此通贯全书的两方面 先作一定的瞭解。1、染分识此中又依性、量、境、受、界地、心所、作用的七项加以显示。(1)性:谓有漏识性有善、恶、无记叁种。善性:以道德为体,而有自利利他之用的,是善性;恶性:以非道德为体,而有自害害他 之用的,是恶性;无记性:一般心理和作为,既不是善,也不是恶, 无有善恶之可记别的,是无记性。此八识中,前六识通善、恶、无记 叁性,後二识唯通无记性。(2)量:量是分别度量义,识对境界的认识,就是对境界的度量。此 有叁种:现量:能量的识与所量的境,二俱现前,中无间隔,现现 认识,如眼见色、耳闻声等,均属世间

3、现量;在无漏位,无分别智实 證真如,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名为现观,是无漏的现量。 比量:谓第六意识用语言文字分别推度一切事理,是为比量;意识缘境,除五俱意识、定中意识有现量外,其馀多属比量。非量:识 在认识境界时,没有看清事物的实质,而随迷情错误地加以判断,这 种错觉,便是非量;如入暗室,见绳为蛇,似现量而实非现量,是为 似现量;如理解极微是最极细微固定不变的物体,而实不尔,是 为似比量。似现量与似比量,均为非量。八识之中,前五识与第 八阿赖耶识通现量,第六意识通现、比、非叁量,第七末那识唯通非 量。(3)境:境是识所缘的境相。此有叁种:性境:性谓体性,此境有 体,即是实境。八识之中,前五识缘

4、色、声、香、味、触五尘,阿赖 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均是实物,皆为性境;第六意识中五俱意 识与定中意识亦有一分性境。(如上皆为世俗性境所摄)在无漏位, 无分别智缘真如法性,此真如法性,亦是性境所摄(胜义性境)。 独影境:此境是意识用名言概念推度一切事理,但有影相,而无实体, 名独影境。此境有二: A、有质独影:如遊子思念家园,学生在书 本上推想原子、电子等形相,虽是独影境,而却有其物,是为有质 独影; B、无质独影:如有人言龟毛兔角,言者闻者心裏会有龟毛兔 角的影相,但龟本无毛,兔本无角;又如看 神话小说,心裏会引起种种神话性的影相,而实无其事。这些都是 无质独影。带质境:迷情挟带本质,见似

5、某物,而实非某物的 错觉影相。此有二种: A、真带质:如第七识执第八识见分为我,不 用名言,而赖耶见分实有其物,是为真带质; B、似带质:如见 桌椅等物,所见的是木质或石质,而并无桌椅等实体,然见者自以 为见的是桌椅等实物,实质上他所知的只是桌椅等名想概念而已, 此似带质,而实无质为其所带,故名似带质。此似带质,是第六 意识上的遍计所执相,真带质是第七末那识上的遍计所执相。凡夫 由於有以非量所引生的带质境,故常常都在颠倒梦想的执著相中, 不得解脱。八识之中,前五识与第八阿赖耶识所缘纯属性境,第六 意识缘性境、独影境、似带质境叁种,第七末那识唯缘真带质境。 此叁境与前叁量各有所属,密切关联。就是

6、说:现量缘性境,比量 缘独影境,非量缘带质境。(4)受:领纳名受,也就是识对境界有觉了分别的感受。此有 叁种:苦受:缘违逆境时,身心有痛苦感,不适感,故名苦受; 缘随顺增时,身心有快乐感,舒适感,是名乐受;缘不逆不顺境时, 身心无有显著的苦乐感受,是名捨受。八识之中,前六识通苦、乐、 捨叁受。末那识与阿赖耶识唯通捨受。(5)界地:界谓叁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地谓九地,即 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捨念清净地、 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共九地。 (前一为欲界地,二、叁、四、五为色界地,後四为无色界地。) 八识之中,前五识欲界初地皆有,无色界後

7、四地全无,色界四地唯 有眼耳身叁识,无鼻舌二识;意识、末那、阿赖耶叁识,叁界九地 皆有(色界无想天无意识)。(6)心所:八识心王起时,必有相从的助伴,助伴与心王相应, 为心王所有,故名心所有法。成唯识论云:此中识言,亦摄心 所,定相应故,即道出了有心王起时,必有心所与之相应。心所有 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根本烦恼六、小随烦恼十、中随烦恼二、 大随烦恼八、不定心所四,共为五十一法。此五十一法,於八识中, 意识全有;阿赖耶识只有五遍行心所;末那识有五遍行和别境中慧、 八大随烦恼及我癡、我见、我爱、我慢四根本烦恼,共十八种心所; 前五识有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中随烦恼二、大随烦恼八,以 及贪嗔癡

8、叁根本烦恼,共叁十四心所与之相应。(7)作用:前五识对於身外器所有粗显物质现象能遍了知, 也就是一切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属物质部分的皆能了知,是为前五识的作用。第六意识能动身发语,造身、口、意叁业,感世间一切苦乐果报;也能修戒、定、慧,造无漏业,引生出世间离繫果报。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又能为根生起第六意识,并能为前六识染净依,也能为第八识生起的根,此四方面皆是末那识的作用。阿赖耶 识作用有五:受熏;持种;变起和执受根身;变现器界; 为有情生命去後来先的主体。2、净分智此分可从转智的名称、时间、作用叁方面加以显示。(1)名称:修大士行至圆满位,能了别的八识,便转为四智。即 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

9、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 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此四智各有二十二相应心品, 即无漏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和随其所应的自净识,共二十二法, 与四智相应,总名四智相应心品。(2)时间:八识转智从时间上讲,各有先後。一般第六、第七二识 转智,皆在因信菩萨见道登初地时开始转,至修道位第七远行地後, 不动地前,方转圆满。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转智时间皆在修道位满的 果位。具体说来 阿赖耶识要在金刚道後,异熟识空,无垢识与大圆镜智 现起之时,才能获得清净报身,有报身才有无漏五根,根发无漏五识, 这时才有成所作智的圆满转得。惠能大师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 上圆。道理即在於此。(3)作用:四

10、智相应心品各有作用。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性相清净,离诸分别,所缘行相, 微细难知,一切烦恼、所知二障有漏种子悉已远离,一切清净无漏种 子悉已圆满,能现能生一切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 镜,现众色相。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 慈大悲恒常相应,随菩萨乐,示现诸佛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一切诸法自相共相,善观一切有 情诸根胜劣,善巧方便,无碍而转,於大众会,自在能边作用差别, 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能遍一切世界,随应化力,成 熟有情,示现种种不可思议佛变化事,成本愿力,常

11、无间断。具体言 之:能对地前加行位菩萨现千丈大身,而为说法;对资粮位菩萨、二 乘、人、天大众,现丈六金身,善巧摄受,对叁恶道众生现随类化身, 慈悲拔济。如是一切,穷未来际,成就诸佛所应作事。此外,识名虚妄分别,虚妄分别即依它起性,它指因缘。识 依因缘生起,一切法皆从缘生,一切法唯是识,故识即是缘生法。识 从缘生,缘有四种:1、因缘: 即是生起各个识的各别自种,各现识从自种生已,又能熏 习本识,成为能再生的自种,种与现行互为因缘,再以其种子为主要 依据,是其因缘,故又名种子依。2 、等无间缘: 等谓等同,同类引生,故名为等。每一识生必以前聚 自类识为开导,使接著他生起的自类识能与其续缘一境,使前

12、後认识 相续,有条不紊,是为等无间缘。此缘指一识前後刚灭的前念对 刚生的後念,中无间隔,有开导用,故此缘命名开导依。3、所缘缘: 上缘是认识义,下缘是条件义,识为能分别,必有所分 别的物件,有此物件,识才得生,故此条件名所缘缘,亦名境 界依。此缘有二:亲所缘缘:即能缘识直接所变、所缘的境界, 此境由能缘识变,不离能缘识而有,故古唯识家依此义不立境界依。 疏所缘缘:诸识变境必须仗托本质境才能引起识生、自变所缘境相。 此本质境是能缘识间接所缘的境界,不由能缘识亲变亲缘,故名疏所 缘缘。但是要有本质境才能引起某种识生,别变亲所缘境;如眼见色, 耳闻声,必仗第八识所变的境界为本质,才能有眼耳亲变的色声

13、亲境, 故据疏所缘义,还是应立境界依。4、增上缘: 增添力量,助其生长,故名增上缘,亦即助缘。 诸识生起的助缘,主要是它所依的根,故此名俱有依。根之外凡 能助此识生的力量,亦得名增上缘,故此缘有多。具体说来眼识 以自种为因缘,以现行眼识前念开导後念为等无间缘,以色境为所 缘缘,以眼根为增上缘,以阿赖耶识为根本依,以末那识为染净依, 以意识为分别依,再加空和明,共为九缘;耳识缘境不需光明,故 只有八缘;鼻、舌、身叁识缘境,不仅不需光明,而且根境相合, 亦不需空间距离,故只具七缘;意识起用亦不需以分别为缘,故只 有六缘;末那起时,亦不需以染净依为缘,故只有五缘;阿赖耶识 亦不需以根本依为缘,故只需

14、具备最基本的四缘。是为八识生现行 时,各各所逐缘的情况。同时也说明了诸识之生在增上缘方面,多 少不等,智者当知。二、颂 释(一)五识颂性境现量通叁性 眼耳身叁二地居此二句中上句说五识所缘之境为性境,所具之量为现量, 其性通善恶、无记。性境谓有体性之实境(此依世俗谛说),五识缘 色、声、香、味、触五尘,皆各由自种生,有实体性,故名性境, 现量是能缘识与所缘境二俱现前,中无障隔,现现觉了,是为现量。 五识缘境,不依名取相,唯是现现觉了,故其蕨是性境,量是现量。 五识通叁性,虽不极显,而亦可知。一般人与人接触,慈心现时, 眉低目眯,气细言知,笑容可掬,是与善性相应的具体表现。若遇 怨家仇对,顿时两眉

15、剑竖,两眼圆睁,气粗身暴,或摩拳擦掌,刀 杖相加,此等皆是恶性嗔心现持的具体表现时,皆属无记性的具体 表现。下句言五识所通的界地。一般来说,欲界有情五识全有,无色 界有情五识全无,色界有情离欲界欲,无有饮食,生初禅天已无鼻 舌两识,唯有眼耳鼻身叁识,故言眼耳身叁二地居。二地者:即 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地。遍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癡此二句言五识相应的心所有遍行、五别境、十一善、中随烦恼 二、大随烦恼八、根本烦恼中贪嗔癡,一共叁十四心所与之相应。 遍行心所、遍与八识相应,於五识自不例外。大体而言,前五识与 意识关係极为密切,意识有五:即五俱、独头、梦中、定中及乱意 识。五识与五俱意识同起同灭,凡与五俱意识相应的心所皆得与五 识相应,不与五俱意识相应的心所,多不与五识相应。根本烦恼中 慢,主要是我执的表现,前五识无我执,故不与五识相应;恶 见、疑、恶作、寻、伺,此五心所多是意言境,前五识缘境离名, 故无此五心所;眠与梦中意识相应,故非五识所有心所;忿恨 等十小随烦恼,皆是贪嗔癡叁根本烦恼现行的随烦恼,故不别立此 十心所。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八七好相邻此二句总言五识所逐之缘。眼等前五识同依眼等五根(神经) 为增上缘而起,若离诸根,则五识不起。同时也显示了根只能作识 生起的增上缘,而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