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13536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论中国货币电子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摘 要:电子货币作为货币形态演变的最新形式,逐步替代传统通货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货币电子化势不可挡。本文立足于我国外已经有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国电子货币相关数据,阐析了中国电子货币发展现实状况和中国货币电子化道路的发展趋势,提出货币电子化所造成的部分影响及提议。 关键词: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支付制度演化、信息技术进步、络经济发展、金融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和必定结果。电子货币的产生被认为是继中世纪法币替代铸币以来货币形式的第二次标志性变革。货币电子化,是在电子货币充足发展的前提下,在商品交易活动中实现广泛地使用电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过程。一、电

2、子货币的概念、分类及属性(一)电子货币的概念有关电子货币的定义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较为规范完整并被广泛引用的是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经过销售终端、不一样的电子设备之间和在公开络上实施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二)电子货币的分类依据载体的不一样,电子货币可划分为以储值卡为主体的卡基类电子货币和基于互联的基类电子货币。卡基类电子货币关键代表为多功效预付卡或电子钱包,其介质为智能卡和IC卡,通常作为现金替换品使用于零售业的终端支付。而基类电子货币代表为虚拟货币,关键形式有两种:一个是第三方上支付平台的电子货币,比如支付宝;另一个是各站发行的电子货币,常见的有Q币

3、、游戏币等。依据发行主体的不一样,电子货币可划分为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和非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是中国最为规范的电子货币,以商业银行和信用卡企业发行的信用卡和借记卡为经典代表,其最大特点是有金融机构的参加,并将电子货币的发行和使用纳入金融监管体系。非金融机构类电子货币关键有磁卡、IC卡、络游戏点卡等,通常由电信、公交等机构或络运行商所发行。(三)电子货币的属性相较传统货币,电子货币的特征显而易见:发行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流通领域广泛、技术设备优秀,成本低独立性强,结算方法安全、快捷等。但中国货币电子化进程仅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目前的电子货币就本质而言并非是一个完全脱离现金或存

4、款的新型货币,仅是货币形式的改变,是信息革命中出现的现金存款替换物,实施了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所以,现阶段电子货币还未形成独立的货币体系。二、中国货币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分析1985年银行发行的第一张“中行卡”标志着步入货币电子化轨道。“金卡工程”的建设、银联的成立、通联用的全方面实现、市场化运行机制确实立,用24年走完发达国家50年的货币电子化历程,实现跨越式发展,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中国银行卡的发卡量和发卡结构统计19962021年间,银行卡市场发展迅猛,2021年突破20亿万张,年均增加率达成32.13%,其中信用卡年均增加19.98%,借记卡年均增加38.79%

5、,但银行卡总体增幅稳步下降。信用卡增幅在历经两年的负增加以后,在2021年业绩显著好转稳步上升, 2021年增幅达成98%,但在银行卡发卡所占比重上从2021年开始一直低于10%。借记卡增幅总体处于稳步下降状态,自2021年起一直占据90%以上的银行卡市场,彰显绝正确主导优势,是银行卡市场的生力军。总体来说,中国银行卡发卡量连续上升,增幅稳步回落。银行卡市场结构极度不平衡、借记卡独占鳌头的局面将是以后一段时期中国银行卡发展的关键格局。信用卡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但还未能扭转这一趋势。(二)中国银行卡的交易额和存款余额统计银行卡业务量总体展现连续增加趋势,交易额增加远高于存款余额的增加,

6、在银行总业务量中占较大比重(见图1)。但在2021、2021年两年,银行卡存款余额显著上升且增幅较大,2021年存款余额高达321985亿元,增加率高达396.54%,占银行卡总业务量的比重也显著提升,从1996年的5.13%上升到25.32%,中国货币电子化程度深入加深。银行卡交易额中的消费、转账、存款业务量总体连续增加,银行金融服务水平深入提升。其中,取现业务比重近两年大幅下降,从侧面反应了电子货币的优势逐步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消费业务比重总体低靡,但多年有所上升,伴随持卡人消费观念的改变和银行卡受理环境的优化,银行卡消费业务的比重将不停上升。银行卡渗透率是指剔除房地产、大宗批发等交易类型,

7、银行卡消费金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百分比,渗透率越高表明用卡环境越成熟。结合图2,近10年中国银行卡渗透率展现连续攀爬趋势,2021年开始增幅加剧,2021年突破了30%,社会公众持卡用卡意识不停增强,银行卡消费对推进社会消费和货币电子化发挥了主动作用。(三)中国电子货币发行量和电子货币替换率统计纵观19902021中国电子货币发行量(见图3),在2021年之前电子货币数量十分低下,一直缓慢爬行上升,2021年后增幅较为显著、增速上升较快。2021年电子货币发行量从2021年的60000多亿一跃至320210多亿元,2021年仍然战绩不菲,突破了350000亿元。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经济疲软的

8、2021年,反而成为了电子货币大力发展的绝佳契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电子货币的发展,2021、2021年两年,电子货币量的激增显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货币电子化进程。结合电子货币发行量和电子货币发行替换率(见图4)两张图,发展趋势大致相同,电子货币替换率呈缓慢上升,2021年增速加紧,2021年后增速更为显著,2021年电子货币替换率一跃升至1.937%。电子货币近5年来发展神速,其替换率的上升表明了电子货币在货币流通领域发挥了其对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显著替换作用。电子货币替换率的上升将放大货币乘数效应,加紧货币的流动性。现金漏损率则展现截然相反的趋势,从1990年至

9、今一直处于缓慢下降趋势,现金在流通领域比重的降低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电子货币强大的替换作用,大量现金被替代并转化为银行存款。三、中国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分析电子货币的发展在推进中国货币电子化进程的同时,给货币供给带来很多挑战。电子货币不但能够瞬间实现不一样形式货币之间的转换,缩小了金融资产之间的流动性差异,模糊淡化了传统货币供给层次划分界限,还使影响货币供给两个最关键的原因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发生改变。(一)电子货币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基础货币由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社会公众持有的通货组成。央行经过垄断发行货币以控制现金的投放和回笼,经过准备金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发明能力。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换效

10、应使其一部分转化为其它货币形态,另一部分则转换为活期存款。这对央行通货发行权的垄断形成挑战,铸币税收入降低,资产负债规模缩减,降低了对通货的控制能力。存款准备金的政策作用被大大降低。因为电子货币无准备金制度,电子货币会替代一部分有法定存款准备金要求的存款,降低央行的存款准备金总量。商行向央行所缴的存款准备金并无利息收入且增加了商行融资的机会成本,而电子货币及衍生品为商业银行规避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快速借入资金的难易程度和融资成本的高低是影响超额准备金持有水平高低的主要原因,电子货币的高流动性和低转换成本恰好满足上述条件,超额准备金下降。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及投资组合是另一影响

11、原因,电子货币能使不一样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以较低成本快速转换,加之现金并无利息收入,整个社会对现金偏好减弱,现金持有量下降,造成超额准备金下降。(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现金漏损率和货币乘数成反比,因为现金漏损率上升造成银行超额准备金下降,减弱了货币发明能力,货币乘数下降。其次,现金漏损率上升造成商业银行原始存款下降,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也随之下降。电子货币对现金和存款的替换效应扩大,使电子货币对狭义货币的替换率(E/M1)上升,这必定会使流通中的现金降低,现金漏损率下降。另外,电子货币增加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也放宽了存款准备金的制约,商业银行有更多资金用于投资或贷款,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发明能力。电子货币的快速发展必定会放大货币乘数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