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133531 上传时间:2024-05-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0.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附参考答案解析(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艺术”(Art)这个词在西文里本义是“人为”或“人工造作”。艺术与“自然”(现实世界)是对立的,艺术的对象就是自然。就认识观点说,艺术是自然在人的头脑里的“反映”,是一种意识形态;就实践观点说,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种劳动生产,所以艺术有“第二自然”之称。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内心生活。人对自然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这问题也就是人为什么要劳动生产的问题。答案也很简单,劳动生产是为着适

2、应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断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切艺术都要有一个创造主体和一个创造对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条件,又要有物的条件。人的条件包括艺术家的自然资禀、人生经验和文化教养;物的条件包括社会类型、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社会实况和问题,这些都是需要不断加工改造的对象;此外还要加上用来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例如:木、石、纸、帛、金属、塑料之类材料,造形艺术中的线条和颜色,音乐中的声音和乐器,文学中的语言之类媒介)。所以艺术既离不开人,也离不开物,它和美感一样,也是主客观的统一体。艺术和社会都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经历着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关于艺术的这些基本道理我

3、们此前在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的有关论述中已略见一斑了。(取材于朱光潜的相关文章)材料二真实是文学的第一天性,是文学创作的出发点。文学的对象是人性和人的生存条件。因此,文学的真实性最重要的是见证与呈现人性的真实性和生存条件的真实性。伟大的作品总是深刻展示人性的复杂性与人生的巨大困境。西方的莎士比亚和东方的曹雪芹这两位伟大作家都无与伦比地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复杂,和拥有对人类生存环境最深刻的认知。他们笔下的人物,其性情性格,全都具有多重暗示、绝无简单化现象。人物所处的环境,也都是复杂的多重冲突,父与子、母与子、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姐妹、恋人与恋人等,他们在生

4、存历程中所产生的自然悲剧(生老病死)、人为悲剧(人际关系所造成的冲突)、个体悲剧(情与欲、义与利等),相互交织,把人性的各个层面,展示得极为真实动人。文学的真实性除了表现为展示于作品中的人性真实与环境真实之外,还特别表现在作家主体写作态度的真诚。不欺骗读者,这对于作家来说,不仅是创作的思路,而且是创作的道德。古往今来,一切不朽的经典,其生命力的密码就在这里。(取材于刘再复的相关文章)材料三文学的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在于前者被灌注了“生气”或“生命”。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于复制原物和画出生命的外表,而要让人看到人物形象的内在,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事物和生命的精神、灵魂和特征”。要创造出这样的艺术

5、真实,就必须通过艺术的典型化手段,创造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因为唯有这种“完整体”,才能透入事物的内在,表现出事物的最本质的特征,它的灵魂和精神,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艺术认识和把握生活的根本手段。这里的困难在于对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文学不能满足于个别事实、个别现象,特别是局限于事物和现象自身,文学的真实比个别事实、现象更多。高尔基说,在文学中,单个的某种真实事实的描绘,“不能把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艺术真实性、并能令读者信服的现象的特征表现出来”。这犹如一块砖头不过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不能用它来建成墙和楼房。同时,文学又要写单个的事,但它不同于某种真实情形,而是经过选择、取舍、

6、概括、集中的事物。选择、集中后的单个事物,或某种非常现象,概括了同类事物的特征,它的本质面,它与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这是典型化了艺术真实的完整体,是高度的艺术真实。由于它具备了事物的“精神、灵魂和特征”,所以具有重大的认识意义。把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它们的矛盾和冲突改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塑造典型人物,照托尔斯泰的说法,这是作家对生活混乱状态的一个克服过程。有的同志说他写他所见到的,实际上他只是记录了生活的混乱状态,而没有“克服”。情节的选择对于展现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十分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情节的安排,把人物的冲突写得非常尖锐,甚至动刀动枪,做到这点还是容易的。但要使这些尖锐的对立和冲突变为人物性

7、格的完整体的组成部分就不容易了;而要“在特定的人物身上找出最稳定的性格特征,必须理解他的行动的最深刻意义”,“选取最有普遍意义的、最有人性的东西,从而构造某种令人信服的、不可摇撼的东西”,就更加困难。但是也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的人物性格。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典型人物,总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他们既体现某个阶级、集团、人群的倾向,同时也表现了人类共有的、但又富有个人特征的人性,成为最具稳定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我们可以称“典型是一种时代现象”,人们通过它们可以认识历史的变迁,也可以从中感知现实。(取材于钱中文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本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世界脱离于现实

8、世界,二者是对立关系。B人们为了提升物质与精神生活,而改造自然。C物的条件既包括社会生活,又包括改造工具。D艺术创作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且在不断改变。2根据材料二,不能证明文中画线句子观点的一项的是()A沈从文的边城用清新优美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般的世界。B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彷徨软弱性格的背后,是内心的矛盾与挣扎。C曹禺雷雨中的主人公周朴园身上交织着痴情与无情、温柔与冷酷等矛盾。D托尔斯泰的复活中男主人公最终通过忏悔与救赎实现精神解脱走向复活。3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艺术真实的“完整体”表现了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它可以改变现实。B创造出高度的艺术真实

9、,需要选择、集中单个事物或现象,概括其本质特征。C对生活混乱状态的克服是指作家如实记录所见的生活,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D只要情节充满尖锐对立和冲突,就能创造完整的人物性格,塑造出典型人物。4根据材料二、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作品应把展示人性的真实与人类生存条件的真实作为出发点。B经典作品的生命力密码是以不欺骗读者为创作的思路和道德追求。C文学要想准确表现极其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有生命的人是很困难的。D砖头和楼房分别比喻为文学作品中单个事实真实和单个艺术真实。5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应具有哪些特点。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今上即位,

10、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太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太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闺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取材于史记礼书)材料二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王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

11、民也易,其化人也著。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故王道虽徽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佑之,为生贤佐,后世称诵,至今不绝。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可得反,其所操持悖谬失其统也。(取材于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

12、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王者必因前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周监于二代,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故称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于是教化浃洽,民用和睦,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囹圄空虚,四十余年。孔子美之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取材于汉书礼乐志)注释:辨,音遍, 以“遍”释“辨”亦通。繇: 由, 从。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余年不就

13、就:完成B乐其德也乐:认为快乐C此夙夜不解行善之所致也解:懈怠D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禀:赋予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B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C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思昔先王之德D是以政日以仆灭也政以行之,刑以防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天普遍降下各种祥瑞,才能采择社会风俗,制定礼乐制度B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教化隆盛的治理天下时宏伟博大,治化浅薄的治理天下时气量狭隘C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得不到教化的实效,雅、颂之乐也就做不成D礼文尤具,事为之制,曲为

14、之防礼仪和文采都具体了,事情为它制定,乐曲也为它而防范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董仲舒认为仁义礼乐皆为治理天下的工具,推行礼乐教化,可让天下安宁。B礼乐教化可以深入人心,长久流传,甚至可以不受时代变迁的影响而流传。C推行礼乐教化可以调节人们的思想,但是政令与刑罚的推行与之并不冲突。D孔子认为周礼借鉴夏商礼乐的优长而内容完备,故使民风和睦,天下大治。10根据三则选文,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礼乐之法”制定的原则与作用。三、整本书阅读1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

15、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里仁)根据以上材料,用自己的话解释“无违”的含义,并分条概括孔子所说“孝”的标准。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思佳客癸卯除夜吴文英自唱新词送岁华。鬓丝添得老生涯。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隔年昨夜青灯在,无限妆楼尽醉哗。注释: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第,颠沛流离,游幕终身。12以下对本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鬓丝”句写送旧迎新之际,自己生活无所进益,唯添白发与衰老。B“十年”句写自己多年来羁旅异乡,曾经的美好理想更是难以实现。C“可怜”句写词人在窘迫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