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133043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 新技术与再结构:网络社会的变革 读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有感 千年相交之际,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强烈冲击与重新塑造着整个社会,一种崭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卡斯特将其概念化为网络社会。在信息技术快速开展的背景下,面对充满挑战的新世纪,卡斯特从全球视野动身审视这个在技术与社会力量互相影响下出现的新社会,并以经验研究为根底,通过列举、比照多方理论观点,分析大量统计资料数据著成此书,旨在论证网络社会的多面变革,即新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的改变。 卡斯特搭建了一个庞大框架,涉猎多个领域(如通信、金融、生物等),跨越不同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

2、、中国等)的文化与制度脉络,从而界定了信息技术和网络社会的概念,论述了信息技术范式、社会认同的运动、新经济的生产以及文化历史的变迁。本书网络社会的崛起是卡斯特信息时代三部曲的第一卷,是尤为重要的一卷,另两卷分别为认同的力量、千年的终结。本书共九个局部,包括七个章节,总导言与结论各一篇。在第一章中,卡斯特界定了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梳理了信息技术革命历史,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信息技术范式的特点;第二章的主要议题是关于什么是新经济以及新经济“新”在何处,卡斯特认为资本主义并未消亡,而是形成了一个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新世界,新经济以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为主要表现形式,获利力与竞争力是技术创新与生产力增

3、长背后真正决定因素,新信息技术造就了统一的全球金融市场和全球劳动市场;在第三章中,作者详尽阐释了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即网络企业,论述了这些组织(制度)安排的异同,提出多国企业、跨国公司、国际网络的出现;第四章中,作者主要是对网络社会下的工作与就业的转化作了深入和细致的探讨,作者认为工作与劳动的新信息化范式,是由技术变迁、产业相关政策和冲突性的社会行动三者之间的历史互动交错而形成的凌乱拼凑的结果;基于劳工的解组,网络社会由此开创,在第五、六、七章中,卡斯特从虚拟文化、流淌空间与无时间之时间这三个维度,与前四章结合论证,得出一个综合性的结论:网络建构了新社会形态,网络化逻辑的扩散改变了生产

4、、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网络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节点,节点的构架形成了社会中的支配性过程与功能,一旦我们在网络中缺席,信息的生产因大量节点的存在并不会停转,而我们则成为了被定义者,“我们称这个社会为网络社会,其特征在于社会形态胜于社会行动的优越性”。 本书洋洋洒洒_多页,充满着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大量数据图表,这是作者论证的根底,但也是我阅读和理解的障碍。加之本书论证逻辑并不连贯,难以梳理成体系,很难找到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关联,就此种种加深了难度。我仅能在自己匮乏的知识储藏和浅显的理解根底上抒发个人并不全面的阅读体验和领悟,盼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对本书有更深刻的理解。站在21世纪10

5、年代去看这本1_年完成的著作,不难发觉,书中有的观点得到论证,也有局部观点确已过时,但卡斯特1_年的“先见之明”着实令我钦佩。以下我仅就结论层面进行表达,在遇到我所感兴趣的局部时提出我自己的看法,并在结尾说明我的困惑之处。 一、新技术造就资本主义新世界 有学者认为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资本主义不复存在,而卡斯特认为资本主义并未消亡,而是形成了一个信息化全球资本主义新世界。在这一局部,我想主要就新技术的界定,信息技术革命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个资本主义新世界的社会脉络和动态,亦即新技术引起何种变革这三个问题陈述。我想这也是本书最为重要的议题。 卡斯特对技术的理解同哈维布鲁克斯、丹尼尔贝尔观点相似,认为

6、技术是运用科学知识,以一种可以复制的方式详述做事情的方法。和其他人一样,卡斯特所述广义上的信息技术包括微电子、电脑、电信、播送、光电甚至遗传工程(生物革命与信息技术革命关系紧密,后来两者集合)等集合而成的整套技术。新信息技术快速开展,涉及各个国家,必定引发一场信息技术革命,然而新信息技术方面的发觉为何集中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这场革命为何在如此短暂的历史里发生?扩散速度为何如此迅速且不均等?卡斯特首先从两次工业革命中找到启发,继而梳理信息技术革命历史,以3个主要技术领域:微电子学、电脑、电信不同阶段的创新为例答复了这些问题并总结出信息技术范式的特点。 两次工业革命告诉我们特定的社会条件促成

7、了技术创新,并且为经济开展和进一步的创新提供了路径。不过,这些条件不仅是经济与技术层面的,也是文化与制度性的,是新的科学知识、天才创造家、特别的制度与工业环境共同化学反响的结果。正是拥有军方、_支持,涌现大量天才科学家,并且他们掌握了前沿的科学知识,使得微电子学、电脑、电信领域迅猛开展。惟有这些新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开展,才使网络化能力成为可能。电子技术建构了网络,而网络是信息时代最具革命性的技术媒介,网络的出现和普及造就一场信息技术革命的浩浩荡荡。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革命,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回忆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70年代美国社会样态,卡斯特找到了答案。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

8、是由技术引发而非社会决定的,是各种关键技术开展、相互影响的综合效果。卡斯特总结出新技术开展的几个因素,包括军事诱发的技术驱动力、知识、创造力、创新气氛、前20年的开展、制度、经济、文化。“正是借由国家所开展的大型研究计划与大型市场,以及受到技术创造文化与快速个人成功之角色模型刺激的分散化创新,这两者之间的界面,才促成了新信息技术的开花结果。”这一问题上,我有所疑惑。卡斯特认为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是由技术引发而非社会决定的,但在总结新技术开展的因素时,制度、经济、文化都属于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技术开展的原因,技术是信息技术革命到来的原因。我认为社会和技术共同引发革命。没有社会这个成长温床,新技术很

9、难开花结果。 新的信息技术形成信息技术范式。随后,卡斯特总结了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性:第一,信息是原料;第二,新技术效果无处不在;第三,网络化逻辑;第四,以弹性为根底,有重新构造的能力;第五,各种技术因共有信息产生逻辑整合进信息系统,形成一个高度整合的系统。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范式是一个开放的多边网络,它强势壮大,具有适应性且开放,全面性、复杂性、网络化是其明确特征。 就像两次工业革命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渗透到整个社会架构,信息技术革命亦如此,它建构了一个新的社会。卡斯特主要是从经济、制度层面反映社会的变革,但经济的变化离不开政治、文化的共同影响,故在其论述过程中我们可窥见其他层面的变化。卡斯特

10、第二章至第四章中阐述经济变化,在第五章提出真实虚拟文化的概念,第六章论述流淌空间、第七章论述无时间之时间的观点。第五、第六、第七章的内容我将在报告的第二局部阐述。通过经济层面的巨大变革,我们可以十分直观的感受到这个资本主义新世界的大体样貌。 第二章的关键词是“新经济”。卡斯特将新经济定义为一种资本主义经济,网络化、全球化是其重要标志,它的扩张不均等,同时具有包容性与排他性,结合了信息技术与信息的技术,从我们对于所创造之价值的信念中创造出价值。定义的前半局部较好理解,卡斯特也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解释了新经济的网络化、全球化、包容性与排他性。但定义的后半局部我未能理解透彻,尤其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的技

11、术”、“所创造之价值的信念中创造出价值”读起来十分抽象。卡斯特使用三个词语形容新经济的“新”,信息化、全球化和网络化。在新经济的经济系统内,生产力与竞争力的评判标准是,看能否有效生产、处理、应用信息。公司、企业为了获利,需要开拓新市场,因为原有的市场已无法满足,开拓新市场又需要资本有较高的移动能力,这种移动能力依靠的是新技术。信息即产品,信息处理能力即生产力。所以新经济是信息化的。_因利益驱动大力推动全球化,解除国内经济活动管制,使国际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公共操纵公司私有化。科技生产和转移的模式有利于全球化,为跨国生产网络增添节点。全球资本主义网络连接了,公司企业想要获利,增强竞争力不被市场淘汰

12、就必定要陷入这个全球资本主义网络。因为“网络会强化自身、跨越国界,并吸引拥有专门技术的血肉之躯,这是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技术转移与创新过程”。新经济是全球化、网络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具有排他性,全球经济并非包含所有领域和所有人口,话语权更大的兴旺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做的越来越好,适应的越来越快,他们可以制定规则甚至操纵市场,而开展中国家不同,他们自身开展缓慢,经济水平不高,有的国家被全球经济排除了。不同国家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程度不同。 卡斯特通过第三章网络企业: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及第四章工业与就业转化:网络工作者、无工作及弹性工作者,告诉读者特定的技术经济范式引发一个特定的

13、社会结构: 企业网络兴起了,“思科模式”成为企业组织和策略的“全球网络化企业模型”。 网络企业,信息化全球化经济的新组织形式,出现了,它使得信息化全球经济的文化物质化了,将信号转为为商品。 多国企业、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经济全球化导致各国劳动力之间的连接变得紧密,虽然没有出现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全球劳动力,但出现了劳动力之间的全球依靠。 传统工作渐渐消逝,但新的工作被不断创造出来。新技术带来新工作。 技术深刻转化了工作的性质以及生产的组织,创造或摧毁工作;公司与组织受到全球性竞争的压力,工作形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劳动个性化、工作区隔化、社会片断化。 有的观点现已被证实,当今社会跨国公司、多国企业成为

14、常态。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信息技术也确实成为了生产力。在书中惊鸿一瞥的电子交易,成为现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局部。几乎每个人都选择网上购物。而卡斯特认为电子交易的出现不会令实体商店消逝,反而令其更加繁荣,现在看来这一点似有不同,个别行业的实体商店正在没落。 二、网络社会:互动与支配 我将第五、第六、第七章归结在一起,是因为这三章更像是从前四章动身得出的结论,是社会结构变革最为直接的表象。真实虚拟的文化、流淌空间、无时间之时间,尤其是后两者,从时空维度感知网络社会,社会抽象化了。我读到流淌空间和无时间之时间这两章时,有些不知所云。不过就我个人理解,我将这三章归结为对网络社会互动性与支配性的陈述。 一

15、个互动式社会出现了。新电子技术令传播媒介变得多样化,并最终通过互联网实现媒介的融合。口语、文字、播送、电视,各种媒介形式、沟通模式都被整合进一个互动式网络,文本、声音、意象整合进入同一个系统里,这种做法彻底改变了沟通的特性,塑造了新的文化,即真实虚拟的文化。 卡斯特先是总结了新电子传播系统具有全球化、分散化、互动化等特性,随后向读者介绍这种媒介语境下大家媒体文化的兴起。实际上,今天的媒体系统中已不单单仅有大家媒体的存在,自媒体、新媒体等纷纷登场,大家媒体已不再是沟通系统的核心了,它退居为网络的一个节点。但卡斯特在大家媒体这一局部的论述是相当精彩的,依托麦克卢汉的观点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都处在媒

16、体环境中,是接受信息的根底,媒介的多样化带来选择的多样性,观众可以选择时间、选择内容。而互联网的出现,更是永久塑造了新媒介的结构,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和选择,人们也从单向的沟通转变为互动式的沟通,造成作为象征环境的多媒体的大融合,造就一个互动式社会,建构了真实虚拟的文化。 当然,卡斯特也提出了这个新系统的种种矛盾。例如,互联网传散的不均等、区域差异现象(当然这种差异在慢慢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互联网)。以及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媒介巨擘有没有能力识别出大家到底想从媒体系统里得到什么?卡斯特的答案是没有。卡斯特认为媒体聚拢娱乐行业,使得整个媒介环境都商业化了,但是受众需要的到底是不是更多更纯熟的娱乐形式,卡斯特认为受众的需求模式变得复杂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网络生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