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13039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庞老师讲如何开悟明心见性1如果练功练到高级程度,可以用超常智能的感知功能的那种全方位的整体性,一下子感知到我们人体里边的生命活动的整体性。第一步,那就是过去佛家所说的“明心”,意识活动是空的,明了了,看到它了,感知着了。再以后功能一强化,心也明了,感知功能也强了,两者一结合,哗里边出现一个难以言喻的东西,那称为“见性”。过去佛家练功从意识练功,强调明心见性。这就是从感知的整体到感知到产生感觉功能的那个意元体本身它那个真正的实体。我们的感知功能是个整体,这功能是谁的呢?是意元体的功能。感知功能感觉到意元体它本身了,它的整体性感觉着了,两者一合,一开始是明心。有个别人明心当

2、时就见性了。但这种人历史上不一定出现过,说是明心见性,其实当时都是明心,不是完全见性。要见性还得去修。六祖坛经说五祖弘忍根据慧能写的诗认为是明心见性了。慧能既然见性为什么还逃跑呢?真正明心见性之后,那已经了不得了,人们想害也害不了他了。实际他是明心了,正往见性上去。真正见了性之后,把身体充起来,那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功夫。过去讲“当头棒喝”,往脑袋“咚”打一棒子,骂你一句,干什么?那是心传。如果这儿一打,你一激灵,把这从外边往里一收,好了,气就进去了,里面全是一个整的了。这里“啪”(拍打桌子)一下,你的意念往外一放,坏了。你不要往外放,要往里边收,可能很快解决问题。这里一是老师的意识要进得去,一

3、是你得有往里收的基础才行。“当头棒喝”是佛家禅宗临济的东西。凡是好的东西我们功都吸取进来了,要它起作用还要靠平时练。你平时还没有这个基础,一动意念,啊!散出去了,一散是外向运用意识。要把平时的往外放,慢慢改成经常往里收,往里收,收、收、收,收到里面成了习惯了,这儿来一个刺激,一下进去了,起作用了。你经常往外放,就不行。过去的临济宗的当头棒喝是最高级的心传,它就怕你意念乱。老师打你一下,你一激灵。打你一下,一激灵,再打一下一激灵,老师打你,你又不能骂街,打一下一激灵一收就行了。并不是说那我也打你一拳吧!光会打人不行,打一拳得有用处,你意念没跟着进去。但他们古人只会做,道理都没讲出来,只说这是佛性

4、,什么意思?就是通过意念给你注进去。注进去接受不了怎么办?这么一打使你一“激灵”,就是让你有个整体性,里里外外整了,一整如果你往里一收,好了,那就当下即是。希望同学们对心传一定要加重认识,时时刻刻对什么都看得有心。所以搞心传都象神经病一样,一看天阴了,就想,“噢,老天给我阴天了,别让我精神这样活跃,压一压”;今天晴天了,“噢,老天清亮了,脑袋要清亮了,别浑浊。”一看一说一乐,飘飘悠悠的,“大自然给我气”,总是拿自己的意识去体会,经常联想,往里边想,不知不觉地就进去了。你光那么想,“我想里边”,使劲“想里边”,这样你就根本想不进去。要结合着很多事物形象,很自然地和自己联系起来。搞组场的时候,得千

5、方百计让他这个人意识得整,整啦整啦,统一了,意识里边没这么多矛盾了,整体化了。真整体化了以后里面没有你跟我的矛盾、我跟他的矛盾,就省力气了,一省力气气就充足,一充足就舒服。中国有句话叫“祥和”,很和祥、慈祥、安祥,这是里边气比较舒畅的缘故。组场心传就得要达到这个作用。一开始讲,心要宁静,宁静,然后里边一动,来个刺激,单个的,一个趔趄,拿冷水“哗”一浇你,当你不会内收时,一浇一激灵一害怕,也就白浇了;一浇很坦然,里边一动,好啦!打喷嚏是个整体动作。打喷嚏时,你有个什么动作,它把你那个动作加大了,全身哪儿都是一样,另外你什么动作也不能抑制打喷嚏,全身都给你冲一下,一般人这时候是向外放的,如打喷嚏时

6、向里面收,就是整体性地收了。对过去古人的东西与好多其他现象,我们要会找它的实质,把它现代化、科学化,讲出道理,然后使大家都领会它。下边再讲个例子,说有个和尚练功修佛,修了好多年觉得不错了。来了个女僧到这儿一转圈,一转圈。他说“你坐下吧”,她说“你给我说说什么叫佛,能说出来我就坐,说不出来我不坐。”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人家就转啊转。晚上了,他说,“你住在这儿吧。”“你给我说说什么叫佛?你给我说出来我就住,说不出来我就不住。”他说不出来什么叫佛。女僧就走了。说不出什么叫佛,还不如一个尼姑,不能在这儿呆下去了,就想出去云游了。夜里他做个梦来了个老和尚找他谈。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个老和尚,(他已有预知功能了

7、,还不会用,他有点教条)就问老和尚什么叫佛?那个老和尚竖了个手指头,一竖,他一看,精神一集中,一个整体性过去了,老师的气一下冲过去!他一下开悟了,行了!以后有来问他什么是佛、什么是开悟?都是这个(竖个手指头)。世间本来就是这个。“佛”就是这个样子。这不是都有了嘛!混元气也一样,什么都有了嘛。你这里边有,够份量。他一比,你接过去就行了。“你会这个,我也会这个呀”,一个十四五岁送水的小和尚,他看多了,来了一个就问什么什么,他也就这个(竖个手指)。一回来了一个问道的,老和尚没在家。他问“你找老师干吗?”“我问老师傅什么叫佛?”“哦,这个。”因为来的人水平不高,他也开不了悟。第二天老师傅回来,问道的人

8、问老师傅,“那送水的小和尚他也开悟了?昨天我问什么是佛,他说这个(竖个手指),跟你一样。”老和尚说好,就问小和尚什么叫佛,小和尚当即竖了一个指头。老师傅拿了刀“叭嚓”一声把他手指头砍掉了。哎哟!一疼就跑。“你回来!站住!什么叫佛?”再一伸手,“喔”!空了,没了!好了他开悟了。他跟老师多年了,问他什么叫佛,他一伸手指头,欸,原来一伸手指头是佛,现在一伸手指头没了,意念跟它一联通,跟空联上了,里边整了,开悟了。过去这些都是属于心传的方法,这里面有很多内容。过去心传属于复杂的、高级的层次,咱们现在心传只搞一般层次的,一般的能接收进去。今天在心传上给同学们多说了几句,将来大家要从各个方面去领会。说这些

9、情况也让大家高兴点,一听有这么多玩艺儿(有些理论将来再说,现在讲那么深,说了也白说),挺高兴挺愉快,你们心里一收住是什么感觉呀?虽不能明心,但可以把气收住了。“庞老师你怎么不早说呀?”早说就没用了,早说你们连愉快都愉快不了啦。你光去体会里边,这还不能起作用。所以得处处留心,老师讲的什么好的话都可以起作用,但是得内向性运用意识。不会内向性运用意识,都是外向性运用意识,到时候进不到里边去,你也开悟不了。所以以后给同学们讲课时,哪些同学会往里收的就经常注意收。收老师的信息必须是从恭敬上搞起来。恭敬外面,恭敬老师,恭敬自己,恭敬,敬、敬、敬慢慢慢慢里面气统一了,老师一点,“叭”,气儿过去了。要是专门让

10、老师给你点一下,就这一句话,屏障挡上了,进不去了。为什么过去心传都找个词儿、找个辙,就是把你的意识屏障打开来。你跟他直接讲,有屏障进不去,打他一下,一打一紧张,把自己都忘了,脑子一紧张往里面一收解决了。同学们想真长本事,搞心传,应该懂得这些道理,慢慢去体会、去做。三传并用是智能功的一种最特殊的传功方法,讲道理本身就给同学们往里打信息,你要懂得怎么样接信息,怎么样练功夫,练功练什么。现在讲的道理,领会不了没关系,有个概念就行。你们脑子里有很多锈,磨掉一层,再磨一层,尽量磨、磨、磨,磨得锈很少了,里面通了,慢慢自己学理论看看书,学、学、学,看着看着忘了,不知干什么了,这一刹那不是忘了,而是往里面收

11、,也可以解决问题。什么都可以开悟,意识打开里边那个关窍不是都一样的。所以每个人什么时候悟,不一定,说着说着话,可能脑袋里“轰”一下开悟了。我们悟是小悟,不是真正“开悟”,明心见性那个“悟”才是真正的“悟”。一般的悟是能够理解。慢慢从小的悟,领悟了,慢慢结了个大悟,这么起来。因此对任何事情得留心,学理论,在事上学,从书本上学。各个地方去学,碰到什么事想想理,什么道理,问个为什么?练功的时候,这儿酸了,为什么酸了?一舒服,它为什么舒服?碰到那儿都要问个为什么,自己给自己找点理。收视返听的锻炼方法:此练法必须建立在意念集中之基础上,开始多从静功入手,如练三心并站庄。把意念专注于特定部位,如混元窍(腹

12、中脘穴深处)或上丹田,一般不守下丹田,意念想着该部位,闭着眼“观看”该部位,耳听着该部位,舌尖指向该部位。把周身的感觉也引向该部位。若选混元窍,则默念“灵”字音(由一声转二声),细心体察混元窍内的动触感。那个难以鸣状的感触部位即是收视返听的目标。若选上丹田(神机宫),则默念“神(shen)机(ji)”二字,细心体会印堂深处的动触(动触部位的高低因人而异),体察到动触后,把它作为收视返听的目标。在驱使眼、耳、舌、意集中于目标时,要遵从“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的原则。古人告诫,“不可以有心守,有心守则着相;不可以无心守,无心守则落空。”当收视返听达到一定程度后,先是意念专一,继而进入一种“豁豁然

13、空”的特殊感觉(当时除此感觉外皆无所知),这时意念活动已返回到了意元体的参照系自身(但尚未穿透参照系),亦即佛家旧说中的“明心”。当“明心”境界呈现后,再收视返听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在未“明心”以前,收视返听是逆常人习惯意念驰于外而动,即从外向里压;“明心”之后,已经认识到意念的发源处,因而收视返听是从发源处向里“牵拉、收引”,从而形成感官至“中心”的意识流。与前相较,可以用“负压”作喻,所以容易进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念集中与收视返听在实际锻炼中往往是相辅为用的,并不一定是达到意念集中后才进行收视返听。不啻如此,收视返听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的习练,不能正式练那收视返听,

14、而是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能力,如眼视物,注意力转向目的物不可急骤,而要徐缓转移;耳听音时,不要倾神而听,尤其是众音相杂时,勿顾及太多。视物、听音都不要移神于外,保持神守于内,口勿多语。尤其勿戏谑语、无亵渎语。因这类语言不唯乱气,而且乱心,言谨则气定心一。言之专一,易使心意专一。若能于生活中致力于耳目口的锻炼,使心神安于内,则一身之精气神自然趋向内,此即古说“神返身中气自回”之理,苟能如是,则收视返听也就不难了。收视返听的效果,随意念集中的目标而异,有的强化气机,有的强化形体,有的敏锐感知机能智能功所选的混元窍(或神机宫)则与性功的玄关窍相近。收视返听之结果,开始时可导致眼、耳、鼻、舌、身、意

15、都集中于一处,达到意念专一。尔后意念专一过渡到“明心”境界,有的一个质的变化,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的变化。即从收视返听这个有形迹的事入手,达到体认到空洞无涯的虚明之理的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上述的从渐变到质变。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收返的意识指令对视、听即失去作用,若继“收”、“返”,就将返回发放意识指令自身。因为意识发出去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此即古说的“能收”、“所收”合一。如果意念专一以后,不继续进行收返,则很难进入“明心”境界,然而此时的收返切不可着相着意,若着相着意于收返,则易出现幻觉,即古说之着魔。如何恰到好

16、处,既要收返,又不着相着意,首先是停止发放对视、听“收”、“返”的驱使意识指令,使视、听等功能进入自然状态,指令不再外入到各效应器官,使意元体恢复其本具之虚灵之体性。尔后,意识发出的指令是指向指令自身,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过程是从事到理的渐法。另一种情况则属于顿法。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的状态。这一过程不是经收视返听锻炼得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有收视返听的指令,就达不到这一境界,因为人已形成的旧习惯是意元体发放的任何指令都是指向意元体以外的,而“明心”却是要体察意元体自身。只有在发放指令处与发放指令时,使意识指令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是指向自身,只有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就形成体察意识,而不是运动思维或逻辑思维,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能在进入“明心”境界时,同时达到“见性”。收视意元体阶段。当内视自身肉体内部比较清晰后,又当收神而视意元体自身。此时的视与内视阶段又有不同,内视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