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一 传统哲学(含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912853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75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一 传统哲学(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一 传统哲学(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一 传统哲学(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一 传统哲学(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一 传统哲学(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 第一章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二 Ⅰ 群文通练一 传统哲学(含解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群文通题中国传统文化群文通练一传统哲学主题解说中国传统哲学自有其话语体系,它在人道之中寻求天道,在现象之中探求根本。“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人能于“天人”“物我”之间寻求整体价值,彰显出和谐、圆融的生存智慧。“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崇道德修为,寻精微于古今之浩渺,奉中庸之道而使事物发展臻于和谐平衡之状态,是中国传统哲学千百年来的重要思维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对德行修养和内在超越的价值认同。一、(2019广州天河区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历史是对过去的认知,这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常识。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过去”?我认知的又是“过去

2、”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对于克罗齐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过去”和“现在”再无法脱开干系;而对于柯林武德来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和哲学要实现同一。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过去”?“过去”是指刚刚过去的“过去”,还是已过去久远的“过去”?对前者的意识可称“当代史”,而对后者的意识则是“过去史”。我们对当代史的兴趣容易解释:我们生活在它的巨大影响之下,它鼓舞万物,摩荡时世。但我们为何对遥远的古代史充满兴趣?原因仍与上相同,古代未成绝响,它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在人类的精神活动中,“现在”并非遗世独立,“过去”保留在“现在”之中。就算我们不谈“影响”,仅对“过去”的认知本身,就

3、说明了人类的存在真相:不知道“过去”,我们无法安处于“现在”之中。然而我们对“过去”的认知只能立足于“现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错乱,不能自欺,我们诚然就在“现在”。“当代史”固然是今人的产物,“过去史”亦然:我们带着我们的眼光、我们的思路、我们的建构重新发现和认知了它们。在此,克罗齐说出了他的名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条规律适用于一切历史的写作。所以,书写者写下的“过去”其实并不真正是“过去”,而是“现在”眼中的“过去”。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认知的是“过去”的“什么”?是行动,还是思想?柯林武德认为本质上是后者,“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而行为只是作为思想的外部表现才是可知的。所以历史

4、学家不是要知道人们都做了些什么,而是要了解他们都想了些什么。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了对思想的思想,成了一种反思,这就与哲学达成了同一。克罗齐也有类似的主张,他说:“把历史提高到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时,历史就凸现出同哲学一体,而哲学不过是永恒的现在的思想。”所有反思都需要目的,目的引导着行动。所以,“历史哲学靠目的概念活动”。而“剪刀加糨糊”式的历史学缺乏目的意识,所以并不是历史学。“鸽子笼”式的历史学是“剪刀加糨糊”的升级版,它把历史事实贴上各种精心制作的标签,并似乎拥有了一种知识的体系,但它仍然不太高明。目的决定方法,而非相反。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可以只作为历史学的方法论存在。不仅如此,哲学经常陷入

5、空谈,而历史却是实实在在的。这样,历史学就完成了对哲学的理所当然的吞并。历史学才是真实的人类认知。(摘编自王小超“知以藏往”与历史哲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什么是“过去”?虽然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但这两者在内涵上是一致的。B不论是“过去史”还是“当代史”,都是从今人的角度出发所书写的历史。C历史成为一种反思,是因为从本质上,历史学家要认知“过去”的思想。D哲学是对永恒的现在的认识,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方法论,为历史学所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提出问题再逐个论证并得出结论,是按照严谨的逻辑顺序组织的。B文章借助学者的言论从两方面入手,探

6、讨了历史学的写作和认知等问题。C文章注重辨析具体概念正反两面之间的区别及其关系,具有辩证的意味。D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鸽子笼”式的历史学,有其现实的指向。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过去”影响“现在”,所以认知“过去”的目的是让人们安处于“现在”。B行为只是思想的外部表现,历史学家不用对人们“过去”的行为进行研究。C历史研究“过去”,哲学认识“现在”,因此两门学科互为补充,成为一体。D如果只有行动和方法,而缺乏明确目的,历史学就无法产生真实的人类认知。二、(2018郑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

7、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

8、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韵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同一对

9、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是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繁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

10、理之学。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B“忘言得意”中的“言”不仅可指语言,还可指形象,“意”则可理解为本质、韵味。C“忘言得意”论对中国传统文艺的创作者和欣赏者影响巨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述的王弼、郭象有关“本”“始”“迹”“所以迹”的观点,是揭示“忘言得意”实质的依据。B文章引用苏轼论画

11、诗中的句子,可直接证明中国人在艺术欣赏中有注重得意于言外的特点。C对于“忘言得意”论在思维方式和文艺欣赏上表现出的主观随意性,文章辩证分析,指出利弊。D文章先论述“忘言得意”作为认识方法的意义,再论述“忘言得意”对文艺欣赏的影响,最后总结。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王弼的思想,如果仅仅着眼于事物的“近”“显”之处,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根本。B对如何才能“得意”,王弼与郭象看法有所不同,但都强调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C欣赏作品时,欣赏者的体会若与创作者的意图完全不同,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D若不借用“忘言得意”的思维方式,玄学就很难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经学中解放出来。答案精析1A

12、文中两种解读的内涵不一致。2C文章没有注重辨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3DA项前后因果逻辑不成立,认知“过去”的目的是让人们安处于“现在”的原因,不是“过去”影响“现在”。B项“行为只是思想的外部表现”不能推断出“历史学家不用对人们过去的行为进行研究”。C项因果不当,二者无法“互为补充,成为一体”。4BA项混淆概念。“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错,从原文最后一句看出,“义理之学”跟“忘言得意”不是一个概念。C项扩大范围。原文只说到“忘言得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并未提及给“创作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自由”。D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重要特点”是指“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而不是“得意的深浅,取决于认识主体素质的高低”。5B“可直接证明”理解错误,“可直接证明”的应是“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6C无中生有,从原文中推不出“就会更有新意和价值”这一结论。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