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审题方法指导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128405 上传时间:2022-08-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审题方法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作文审题方法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文审题方法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审题方法指导(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作文审题方法指导考场作文的审题一般从题目(或话题)、材料、提示和要求四个方面入手,重点在于把握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掌握作文限制,找出写作意图和写作的切入点。方法一:从话题或题目中把握写作的着力点。考场作文中的题目或话题是对考场作文内容的严格限制,因此,审清题目或话题,就可轻而易举地把握住写作的着力点。1、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字或一个词语,就要搞清这个字或这个词语的含义以及它所涉及的范围。如2007年江苏省苏州卷题目“晨”,在材料中,“晨”的含义既是时间概念上的“早晨”,又是指人生的“青春”。审题时,可以从 “早晨”的角度思考,也可以从比喻义“青春”的角度思考。2、如果话题或题目是一个偏正词组,

2、除搞清中心词的含义外,还要注意其限制成分所限制的内容,而且限制词就是写作的着力点。如2006年湖南长沙卷命题作文“爱的传递”,题目的基本内容为“爱”,这种爱,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也可以是人与物之间的。不过,这种爱必须有“传递”这一特性,也就是要写出“传递”的过程,要将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物这间的那种相互扶持、相互关爱、相互影响的情感真实地再现,不能只对“爱”的经历与感悟简单叙说。3、如果试题是一个不完整结构,着力点就在省略部分上。如2007年福建厦门卷,半命题“那时, 我 ”,重点就在要填写的部分上,考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思考,填上适当内容,缩小范围,明确题目。“那时,我是一条鱼”“那时,我泪流满

3、面”“那时,我不懂事”“那时,我理解了你”“那时,我放声歌唱”题目范围广阔,可自由联想,并从自己的经历感受的角度去思考发掘,写出真情文章。方法二:从材料上把握试题隐含的信息点。作文的材料不仅具有引出话题(或题目)和阐释话题(或题目)的作用,而且它还具有提示写作的功效。因此在写作前,一定要搞清材料写的是什么,隐含着什么信息,这样才能扩清内容上的限制。如2006年湖北武汉卷作文题:下面文字摘自一位同学的毕业留言册:我的自画像:额头宽了一点思想的野马正好在这里奔跑。同学留言:最难忘那次联欢会,你的新鲜点子让我们快乐无比!(同学甲)你知道我最欣赏你的是什么?就是你总能够别出心裁。(同学乙)我总在想,以

4、你非凡的创造出力,十年后会成就一个怎样的你!(同学丙)恩师寄语:你的那些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为我们开启另一扇窗!老师感谢你。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得出现自己的姓名、校名。材料中暗示了“创新”“欣赏”“和谐”的话题,挖掘出了隐含信息,就抓住了材料的精髓,就可以突破校园生活,放眼广阔的生活领域。方法三:从话题与材料的结合中把握写作的着眼点。 这主要是针对话题作文而言的。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对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写作,而话题作文的材料是与话题相联系的。在审题时只有将材料与话题结合起来,才能排除材料

5、中的干扰内容,找内容,找出写作的着眼点。如2006年江苏扬州卷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在生活中,一些细小的东西常常被忽略。比如:一声叮咛,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小数点,一道小程序,一次小错误,一处小破绽忽略是常有的,后果有大有小,有些事情忽略了也无大碍,但有些事情忽略了却会造成遗憾,开成伤害,酿成大错。有些时候,我们正在忽略的,可能就是最重要的。请以“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我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先。题目自拟。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这道话题作文显然有着较强的思辩色彩,构思时需把握好“忽略”与“最重要”这二者间的辩证

6、关系。忽略了什么?它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考生可以尽可能地把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很好地结合起来,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另外,构思作文,不应单纯为了获取分数,也应该是对自己往昔岁月的一次总结与反省。方法四:从命题提示中把握写作的关键点。话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一般在材料之后都有一段关于写作的提示,这段提示对打开思路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认真阅读命题提示,可帮助我们打开写作的思路,找出写文章的关键点。如2005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目:树有根,有根才枝繁叶茂,葱郁参天;草有根,有根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有根,有根才经冬历夏,年年花落花开。人有根吗?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

7、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是我情感的“根”;还有人说,追求、奋斗、学习、合作、尊重、诚实、谦虚,是我安身立命的“根” 生命有根,思想有根,文化有根;问题的实质是“根本”,事情的缘起叫“根源”,寻找本原和归属,是“寻根”。“根”的含义太丰富了。如果“穷根追究”“追本溯源”,你还会发现,今天是明天的“根”,真诚是交友的“根”,执著是事业的“根”,祖国是游子的“根”,母语是民族的“根” 请你以“根”给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2)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3)文中请避讳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这是一道内涵丰富

8、充满着人文意蕴的文题。要想写好这个话题,首先要仔细阅读话题的提示语,注意提示语的人文导向。提示语阐述了“根”的丰富内涵,暗示了正是有了根,才有了万事万物的进步与发展。根是生命的本源,离开了根,一切都将成为虚幻。只要读懂这一点,明确文题的价值取向,确立题材就不会偏离题意。其次,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根”的体验和感受。可以写父母之爱,可以写诚信的重要意义,可以写文化传承,也可以写游子的回归。一定要注意材料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根”其实就是母体,应突出它的意义与价值。方法五:从命题要求中把握形式上的限制点。试题要求是对考试作文形式的限制。把握住考试要求,可从标题、立意

9、、文体、字数上达到命题人要求的标准。如2006年海南卷作文题: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当代作家虹影说:“人与人缺乏交流的痛苦,每个人都差不多,也正是居于这样一种状态,才出现网络世界。”看了以上材料,你有生命感想?生活中你有类似的见闻和体验吗?请以“交流”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不得抄袭。不得在文中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这则要求中的“三自”,是话题作文的共同点,指明话题作文在立意、文体、题目上是开放的。它告诉

10、考生,只要围绕话题,可根据要表达的内容自己来确定中心,自己拟定题目。既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还可以写成散文、小说,编织故事、剧本、,甚至可以写成诗歌,但有一点是限制的,即字数只能在500字以上。凡立意与话题不合,文体写得“四不像”,没写题目,字数不足500字者,均不符合试题要求。附:针对性强化训练1、阐释下列话题的含义及可确立的意向。(1)“生命”(2)“奉献”(3)“友善” 2、请你思考下面一则材料的内涵,以“留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一个中国学生在日本的一个果园参观,看到每棵树收获结束的果树上都留着几个果实,学生很纳闷。农场主人回答了学生的疑问,原来这些果实是给鸟

11、儿留下的。 3、阅读下面试题,判断其正误。对手是什么?有人说,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要想尽办法击垮它;有人说,对手是竞争的伙伴,要在竞争中共同发展;有人说,对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有人说,对手是论坛上的辩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会失去意义请以“对手”为话题作文。 (1)判断下列说话中正确的一项( ) A、对手是要战胜的对象。 B、对于对手,要想尽办法击垮它。 C、战胜对手是显示自己价值的手段。 D、对手是竞争的伙伴和辩友。(2)其中隐含的信息是( ) A、要正确看待对手。 B、要看清对手的本质。 C、必须战胜对手。 D、战胜了对手就失去了意义4、阅读下面的试题,判断

12、其审题正误。 校园里的玫瑰花开了,真艳真美,全校的同学都非常惊喜。一天早晨,幼儿园的一位4岁的小女孩摘下了一朵玫瑰,从容地往外走,恰好这时校长走来看见了,他很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摘花,便亲切地问她:“孩子,你为什么要摘花,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告诉邻居老奶奶,学校里开了很美丽的玫瑰,奶奶很想看,可她病的很重,走不动,我现在摘下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小女孩的话,校长校长会怎么说,怎么做?同学们议论开了。有人说,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该教给她一点植物学知识;有的说,该再摘一朵玫瑰奖励她,因为她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请以“永不凋谢的玫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试题要求写的内容是( )A、谴责一些人不爱护公物。B、谴责一些人不懂自然知识。C、赞扬玫瑰顽强的生命力。D、以花喻人,赞扬人拥有的爱心。5、阅读下面的试题,判断其正误。 有位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走过去,她总是善意的提醒别人,别走近高墙,但总有人不听。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没有发生任何危险!第四天,老太太不由自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