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9120530 上传时间:2023-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东部干旱旱灾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学士毕业论文省东部干旱灾害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论 文 作 者:乔存姐 系 别: 地理系专 业、年 级:地理科学学 号:指导教师(职称): 唐仲霞论文起止时间:2009 年 3 月2009 年 5 月论文提交时间:2009 年 5 月 17 日论文答辩时间:2009 年 5 月 19 日师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制2009 年目 录摘要3引言51基本概况52旱灾产生的原因52.1降水与农业旱灾52.1.1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52.1.2降水变率大52.1.3降水高度集中62.2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农业旱灾52.3植被少,坡度大52.4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52.5水利工

2、程自出薄弱,抗旱能力低52.6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复合53.旱灾的危害63.1旱灾对粮食产量的的影响63.2旱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63.3旱灾对植被的影响64旱灾的预防措施74.1正确认识旱灾,树立水资源短缺意识74.2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源涵养能力74.3开发动态水资源,增加降水量74.4不断加强生态与环境建设94.5加强节水灌溉技术工程建设94.6加强旱灾研究,利用科技防灾减灾94.7引种抗旱品种,调节农作物种植结构94.8用地膜、秸秆或砾石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95.结论10参考文献11省东部干旱灾害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乔存姐(师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810008)摘要:本文根椐省东

3、部旱灾基本情况,从气候,植被,地形,人为因素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旱灾产生的原因与其危害,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预防和减轻该地区干旱发生的相关技术对策。关键词:旱灾成因 危害 预防措施引言:旱灾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旱灾较其他灾害遍与的围广,历时长,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影响最大1。省深居陆腹地,暖湿气团不宜进入,导致降水量少,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再加拔高、地形复杂、降水时空分布极其不均2。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发生频繁,而干旱是省气象灾害中最为严重的灾害,尤其是尤其是东部浅山地区经常受到干旱威胁。因此,分析省东部旱灾的成因与其发生规律,加强抗旱减灾对策研究,减少干旱灾害损失,对增加该区国民

4、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基本概况省东部干旱灾害区包括市、地区以与门源、贵德、尖扎、4县,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80万。农业耕地约620万亩,占全省耕地的73%,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72.5%。本区地处祁连山支脉大坂山南麓和昆仑山系余脉日月坡,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境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9,年均降水量为323.6 毫米,总蒸发量为1644毫米。东部农业区热量条件较好,降水量相对较多,但由于降水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地区降水的差异性,旱灾频频发生。具有关统计资料,省东部地区,干旱以春旱最为

5、频繁,出现频率为35%-60%、其次是夏旱,出现频率为8%-45%、春夏连旱较少,发生频率为5%-25%。区有“三年两头旱,五年一大旱,十年有九旱”之说。大旱之年农作物颗粒无收,一般年份减产也很普遍。2.旱灾产生的原因2.1降水与农业旱灾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灾大减产,小灾减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再加上该区属于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气候所引起的降水量的缺少,降水变化率大和气温升高引起的蒸发量增大是农业旱灾发生的主要原因。降水的多寡是决定干旱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水资源缺少的地区。衡量干旱的程度用干旱指标,干旱指标的确定大多用距平法,降水距平能够反应时段降水量

6、相对于同期平均状态的偏离程度3。实际上干旱就是缺水,当缺水持续一定历时时,会造成旱灾。西北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8%-80%,且变率为22%69%。在西北以雨养生农业区,干旱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多少密切相关。2.1.1 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河湟谷地年降水量为350400mm,广大浅山地区降水量只有400500mm,脑山地区为500600mm以上,而蒸发量为14002060mm之间,降水量和实际蒸发量相差悬殊,水分供应不足。从数据可以看出,河湟谷地和浅山地区蒸发量平均是降水量的4.8倍,农业水分亏缺严重,干旱灾害频繁。特别是3月5月降水量受季风与大气环流调整的影响,降水量少而不均

7、,降水变率大,同时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旺盛,因此春旱最为频繁。春旱成为影响粮食产量丰歉的重要因素之一。2.1.2降水变率大各地降水量很不稳定,月季差异大,降水变率为3268%,都高于同期全国各地。(东北,华北,华中,中南,西南分别是21%,28%,22%,20%和16%)雨量忽多忽少,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对保证农业生产建立的水利设施,水库调节利用都造成一定得困难,降水变化率大,也会造成旱涝频繁。该区地形沟壑纵横,山峦重叠,植被稀疏,遇到强暴雨,泥沙倾泻,沃土无存,土壤更加贫瘠,植被覆盖率更低,形成“有雨三日涝,无雨七日旱”的局面。2.1.3降水高度集中。由于受东南季风和地形

8、的影响,全年降水量的88%集中在49月份,而79月份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60%(205453mm)。该地区农作物4月份出苗,7月份成熟。降水过于集中,对该区农作物来说,作物需水时供不应求,不需要时供过于求,是造成旱涝的主要原因。2.2水资源分布不均与农业旱灾的关系省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湟水流域人均占有水量仅803立方米,耕地亩均占有水量为469立方米,分别为全省平均数的5%和6%。东部地区年均降水量除门源、大通、湟中、互助等县的大部分地区在50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在250450毫米之间,而年蒸发量平均是降雨量的4.8倍。由于降水量的60%至70%又集中在69月,所以这一地区春旱发生的频率为50%

9、至65%,夏旱频率为25%至45%。这一地区的620万亩耕地中,川水地约140万亩,脑山地约150万亩,这些耕地一般年景不会出现干旱;而位于低山丘陵地区海拔在24002700米的330万亩浅山地和半脑山半浅山地,经常处于干旱的威胁之下。2.3植被少,坡地多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自然灾害的形成是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农业旱灾的研究必须考虑土地景观在成灾过程中的作用。旱灾的研究必须考虑土地景观在成灾过程中的作用。省属于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镶嵌地带,境山峦起伏,沟整纵横地形复杂,地貌以山地沟谷为主,在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影响下,坡度较大的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再加上由于近百年来人

10、为的作用,使再加上坡地多,形成有雨成洪,加剧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少雨则旱,水旱灾害加剧了该地区的旱灾。2.4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目前,该区现有的自然资源还没有进一步得到合理的利用,特别是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浪费和不合理现象。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在不适合种植粮食的土地上,也来开垦种粮,使植被被人类破坏,植被的蓄水作用丧失,导致地下水和土壤水减少。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小区的林草破坏与沟壑区的山坡垦植,降低了蓄积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由于干旱造成产量极低,甚至无收成,即使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水资源也严重缺乏,水位在逐年不断下降,经常出现河水断流的严

11、重缺水现象,但是在农业生产上还采用大水漫灌,使有限的水资源严重浪费。2.5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抗旱能力低各地一些老的井灌区设备年久失修,水渠通道渗漏严重,加之不注重科学管理,致使能源消耗大,水浪费多,灌溉效率低。所有这些不合理的利用资源,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使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抵御自然旱灾的能力降低。2.6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复合影响 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人类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省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发展缓慢,解决人类能源短缺的重任降落在对环境的大力开发,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再加上该区教育水平不高,环保意识差,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平衡。使生

12、态环境更加脆弱,加重了干旱的危害。即“贫穷能源短缺过度樵采生态环境恶化加重旱灾程度”。另外人口的增加,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工矿企业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和工业造成大量水体污染,农业灌溉用水浪费,使可用水资源减少。且用水量大幅度增长,大量消耗水资源,导致有限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使可灌溉的土地面积不断缩小,家中旱灾危害。生产力发展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升级,形成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产业发展阶段变化促使产业结构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促使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化,并加快了城市的发展速度。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土地资源的利用集约度和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导致农业用地减少,

13、城镇与工矿用地的增加4,5。另一方面,产业的发展演化将引起运输条件、技术手段、土地市场和住宅建设等因素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对各类产业用地都产生明显的影响,使土地资源利用的空间布局形式发生巨大变化,并且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刺激和影响显著强于第一产业,从而对农业土地的利用结构和利用方式的影响尤其显著,使第一产业用地快速而大量地向第二、第三产业用地转化6。大多距离城镇较近的优良耕地,由于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占用成本较低,利用方式改变容易,所以面积减少较快。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间与其各产业部不同行业间进行重新分配,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其中主要表现为耕地等经济效益低的第一产

14、业用地转化为工矿、商业和住宅等经济效益高的第二、三产业用地。从而使区域粮食产量降低,加重旱灾。3.旱灾的危害3.1旱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省春季降水量的多寡决定了粮食气象产量的高低和农业年景的好坏。春末夏初的5、6月降水量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最明显。7月份以后降水基本能满足作物的需要,降水与气象产量的关系不明显。粮食产量波动主要受4月6月降水量6年左右的周期波动的影响。丰产年4月6月份降水量平均比减产年偏多35 mm,4月6月降水量每增加10 mm,可增加粮食95.2 kg/hm2。 4月6月和7月9月降水量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而且两者变化呈反位相。对4月6月降水量的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在较大的时间尺度

15、上80年代以来降水量处于偏多期,最近几年处于此偏多期的后期。预计未来5年(1999年2003年)在较小尺度上是一个降水的偏少期,4月6月降水量以偏少为主。旱灾的发生使由于多数村庄座落在沟壑两边的山坡或旱塬上,遇到旱灾就会造成人畜饮水困难。1999年的特大旱灾,使这一地区171万亩耕地未能按时播种。旱灾的发生使粮食产量降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一些老弱者从事农业活动,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发展和推广,最终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3.2旱灾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春旱的发生使多种作物不能与时播种,普遍形成晚播晚发。有效积温相对减少,生长发育后延,成熟期推迟,普遍变成晚茬作物晚。(2)、长期干旱造成了农作物植株小、根系弱、叶片面积小,生物产量大幅度减少,直接影响经济产量弱。(3)、由于受害程度不同,农作物播种有早有晚,品种杂乱,长势不整齐,给管理造成困难乱。(4)、受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