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118242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3年教学系统设计总结 教学系统设计 第一章、教学系统设计概述 1、教学系统设计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 2、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答:(1) 理论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之上: 第一,学生的“学”才是获得学习结果的内因,教师的“教”只是外因,所以应“以学论教”; 第二,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即教学事件; (2) 关于知识与技能的描述性理论 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分为五种类型: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 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 教学策略的描述性理论 出发点:人类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即信息加工过程)是相对稳定的,所以作为促进内部心理加工过程的外部

2、条件即教学事件也应是相对不变的。 3、细化理论的特点 答: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观策略。即:揭示学科内容之间的结构性关系,从全局考虑学科内容的整体性,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每一级的细化结果都是下一级细化的的“概要”。 4、加涅的“九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瑞格卢斯等人的精细加工理论(ET)、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和教学处理理论(ITT)、史密斯和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 答:几种主要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九一五矩阵”理论 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学习过程有许多有顺序的阶段,所以教学也有相应的阶段,由此,加涅从学习的内部心

3、理加工过程9个阶段演绎出就九段教学事件,而“五”是指五种类型学习结果,即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使得每一种教学事件在具体运用上有不同的要求。 2、瑞格卢斯的精细加工理论细化理论(ET) 细化理论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即按照认知学习理论实现对教学内容最合理有效的组织),两个过程(即概要设计,细化等级设计),四个环节(4S即选择、定序、综合、总结),七种策略(即a.确定课程内容细化顺序b.确定每一堂课内容顺序c.确定总结的内容和方式d.用综合方式确定综合内容e.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f.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认知策略g.实现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自我控

4、制)。 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CDT) 梅瑞尔提出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由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构成二维分类,其行为维度是记忆、运用和发现,内容维度是事实、概念、过程和原理。 4、史密斯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该模式是在第一代教学设计中有相当影响的“狄克柯瑞模式”的基础上,吸取了加涅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环节中注意对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认知分析的优点,并进一步考虑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内容组织的重要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由于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主义的结合,较充分地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并且雷根本人又曾是美国AECT理论研究部主席,是当代著名的教育技术与教育心理学

5、家,因此该模式在国际上有较大的影响。 5、国内教学设计理论 始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和教材,但大多都是介绍国外的理论和发展,但本土研究方面涉及不多。 5、梅瑞尔对教学设计模块是如何划分的? 自60 年代出现了第一个教学模式以来,在以教学技术为主的模式已经有数百个。尽管教学模式的名目繁多,但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不外乎三大类: (1)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2)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3)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 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可依据其不同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分为:第一代教学设

6、计模式(ID1)和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ID2)。 首先提出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人,应当是梅瑞尔。在1900年的时候,梅瑞尔分析了传统教学设计模式的弊端,提出了进行第二代教学设计的设想。梅瑞尔对传统教学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列举了他的九条主要缺点,但是却没有击中他的要害。我们认为着两代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理论的不同。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作为其学习理论基础的。它的代表性模式是“肯普模式”。 而第二代教学设计模式是以认知学习理论(特别是奥苏贝尔的认知学习理论)做为其学习理论基础的。它的代表性模式是“史密斯雷根模式”。该模式较好的实现了行为主义与认知

7、主义的结合,教充分的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6、肯普模式的特点? (1)强调了十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一个要素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决策; (2)要素之间没有线条连接,表明在有些情况下也可以不考虑某一要素; (3)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在这个环境结构的中心,说明它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与归宿,各要素都要围绕它来进行设计; (4)表明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过程,评价和修改作为一个不断的活动与其他要素相联系; (5)教学设计是一个灵活的过程,可以按照实际情况从任何地方开始,并可以按任何顺序进行。 肯普的这一模式是以学科教学、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模式中寻找自己工作的

8、起点,按具体需要编排顺序。在他的著作中对学科内容、目标的确定和资源的选择等方面的阐述对教师很有吸引力。但是,他对教学活动、形成性评价和修改的说明都不够详细。 7、史密斯雷根模式与狄克柯瑞模式的区别与联系? (一)相同点 1、两种模式均划分为三个模块。图1中的三个模块是用两条垂直虚线隔开,与图2比较不难看出,图1中的左、中、右三模块正好与图2的上、中、下三模块相当,而且各模块中方框的内容也大致相同,大体为:分析、设计和评价。这与我们一般的问题解决逻辑是相同的,首先分析问题情境,以了解问题背景,确定要达到的目标,进而谋求解决的方法,开发解决策略,并测试评价与修正所设计的解决策略。 2、两种模式中的

9、大多数概念,如学习任务分析(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编写测验项目、教学资料的选择与开发、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其含义在ID1和ID2中都基本相同。 (二)差异点 1、分析模块“迪克凯利模式”将“教学分析”“与确定学生初始行为及特征”分成两部分,并把二者分析的结果用更具体“的行为目标”表述;而“史密斯雷根模式”则“把学生”和“学习任务”都归“入教学分析”模块中,并补充了“学习环境”。这一改进较符合教学的实际和教师的思维习惯,不仅使分析模块内容更充实,而且在结构上也显得更为简洁、合理。 2、设计模块迪克凯利模式只笼统地提到“要开发教学策略”,至于开发哪一

10、类教学策略并未说明;而史密斯雷根模式则明确指出应设计三类教学策略:组织策略、传递策略和管理策略。著名教育技术学家瑞奇鲁斯(C.M.Reigeluth)第一次把教学策略划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传递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激发学生动机策略等四种,对其中的教学组织策略又进一步区分为宏策略和微策略两类。在此基础上,瑞奇鲁斯提出了属于教学组织宏策略“的细化理论”,由于细化理论强调要按照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和认知结构来组织教学内容,因而对教学系统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难发现,史密斯雷根模式正是由于它很好地吸收了瑞奇鲁斯的教学策略分类思想,并把重点正确地放在教学组织策略上,因此对这一模块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扩充,

11、而是使该模式在性质上发生改变,在行为主义基础上引入认知主义,从而较充分地体现“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关键所在,既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使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 3、评价模块迪克凯利模式对教学的“修改”并未放在评价模块中,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修改必须以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为依据;而史密斯雷根模式对此作了调整,不仅把“修改教学”置于教学价模块中而且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这一改进显得更为科学。 第二章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1、学习需求分析的含义及

12、意义? 答:指通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核心是发现问题。意义:论证了教学系统设计是不是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以及在现有资源及约束条件下是否可解决问题。 2、学习需求分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步骤:规划手机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报告; 方法: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3、学习需求分子方法的区别? 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由学习者在所在的组织机构内部,用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期望状态)与学习者的学习现状做比较,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鉴别出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 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根据机构外社会的

13、要求(或职业的要求)来确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以此为标准衡量学习者的学习现状,找出差距,从而确定学习需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是以社会实际需要作为参照物,揭示学习者目前状况与其之间存在的差距,其特点是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作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去揭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需要,制定出教育、学习目标。 综上所述,可知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和外部参照分析法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期望值的参照系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收集方法也略显不同。内部参照分析方法容易操作,省时省力,但无法保证对机构目标的检测,该方法分析学习需要往往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而对该目标的设定与社会实际要求是否相符并不关心;外

14、部参照分析法操作比较难,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能使目标与社会需求直接发生联系,保证系统目标的合理性。一般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确保需要分析的合理性 4、什么是学习者分析?分析什么?为什么进行分析? 答:学习者分析就是分析学习者对教学系统设计起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准备分析(认知发展特征分析、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认知结构变量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学习动机分析、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分析。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一边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不好走提供依据。 5、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有哪些?并予以说明。 答: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包括三个方

15、面,预备能力分析,目标技能分析,学习态度分析。 预备能力分析是指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否具备的行为能力,应该提供给学习者哪些“补救”活动。 目标能力分析是了解学习者对所要学习的东西已经知道了多少,对目标能力的预测有助于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做到详略得当。 学习态度分析是学习者对对所学学科的态度,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态度对教学的效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判断学习者态度最长用的方法是态度量表。 6、阐述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答: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分别包括: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认知结构的“稳固性” 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即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存在可用来对新观念(即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起固定、吸收作用的观念。这个起固定、吸收作用的原有观念必须包容范围、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的要求。 认知结构的“可分辨性”即这个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