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间实习第三次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117542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7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课间实习第三次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传染病学课间实习第三次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传染病学课间实习第三次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传染病学课间实习第三次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传染病学课间实习第三次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课间实习第三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课间实习第三次(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次课一、实习目的(一)熟悉各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和主要特色,治疗原则。肝功、肝癌生化检查。掌握各型肝炎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肝炎病毒标志的意义,诊断依据,(二)掌握腹泻鉴别诊断。掌握伤寒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了解伤寒的流行病学特点,熟悉伤寒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三)掌握菌痢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治疗方法,了解菌痢的流行病学特点,了解致贺菌属的特征。(四)掌握霍乱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方法。了解霍乱弧菌的特征,熟悉霍乱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五)掌握阿米巴病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治疗原则。熟悉阿米巴病发病机制。了解阿米巴病流行病学特点,溶组织内阿米巴的生活史。(六)

2、熟悉艾滋病主要表现。二、实习内容(一)淤胆型肝炎、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特点,治疗原则。(二)甲、乙型等肝炎病毒血清标志意义,肝损害、肝癌的生化检查。(三)腹泻的鉴别诊断,常见消化道传染病诊断、鉴别及治疗。(四)病例讨论,艾滋病录像。第一节一 淤胆型肝炎1 淤胆型肝炎又称胆汁淤积型肝炎。临床表现为完全梗阻性黄疸。本病系肝细胞性黄疸,主要机制是肝细胞合成胆汁酸成分失调,不能有效形成亲水性胆汁分子团,导致肝细胞分泌胆汁障碍,故应视为特殊类型的肝细胞性黄疸。5型肝炎病毒均可引起。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点:a起病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b完全梗阻性黄疸持续周以上最重要。皮肤瘙痒(可能是由一

3、种肝细胞合成的鸦片样物质,随胆汁排泄引起瘙痒),大便灰白,常有明显肝脏肿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凝血酶原活动度60%或应用维生素K1肌注后一周可升至60%以上,血清胆汁酸、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水平可明显升高,c并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者,可诊断为急性淤胆型肝炎。在慢性肝炎基础上发生上述临床表现者,可诊断为慢性淤胆型肝炎。2 鉴别肝内梗阻性黄疸:药物性肝内胆汁淤积(有用药史;无黄疸前期表现;有些药物过敏表现,皮疹,E;与用药相关;病毒指标阴性)、妊娠黄疸(于妊娠后期,总胆85.5mmol/L以下;ALT正常或34倍升高;皮肤严重瘙痒,夜间尤重,

4、分娩后2周消失)、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抗线粒体抗体大都阳性)、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Dubin-Johnson和Rotor综合症(时轻时重,持续黄疸,ALT、AKP正常,家族性)鉴别肝外梗阻性黄疸:胰头癌,壶腹癌,胆管癌等,必需影像学检查。3 淤胆型肝炎的治疗黄疸较重,持续时间长,选用氢化泼尼松每日4060mg口服或氟美松每日1015mg溶于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泼尼松口服30mg/日,5天,如血清胆红素降40%以上,提示肝炎诊断。试用思美泰,熊胆(为亲水性双羟胆汁酸,作为拮抗剂用于淤胆时的置换疗法),苦黄,茵陈等。瘙痒明显者可口服消胆胺(一种树脂,在小肠与胆盐结合,服用后胆汁酸水平降低,影响脂溶性

5、维生素吸收)。二 重型肝炎1 重型肝炎诊断标准:(1)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周内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迅速出现度以上(按度划分)肝性脑病,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它原因者,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黄疸急剧加深;或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有上述表现者均应考虑本病。(2)亚急性重型肝炎 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15天至24周出现极度乏力,消化道症状明显,同时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并排除其他原因者,黄疸迅速加深,每天上升17.1mol/L或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首先出现度以上肝性脑病者,称脑病型(包括脑水肿、脑疝等);首先出现腹水及其相关症

6、候(包括胸水等)者,称为腹水型。(3)慢性重型肝炎 其发病基础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病史;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无肝病史及无HBsAg携带史,但有慢性肝病体征(如肝掌、蜘蛛痣等)、影像学改变(如脾脏增厚等)及生化检测改变者(如丙种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比值下降或倒置);肝穿检查支持慢性肝炎;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或慢性HBsAg携带者重叠甲型、戊型或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时要具体分析,应除外由甲型、戊型和其他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起病时的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随着病情发展而加重,达到重型肝炎诊断标准(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血清总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 为便于判定疗

7、效及估计预后,亚急性重型和慢性重型肝炎可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早、中、晚三期:(1)早期 符合重型肝炎的基本条件,如严重乏力及消化道症状,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大于正常10倍,凝血酶原活动度40%30%,或经病理学证实。但未发生明显的脑病,亦未出现腹水。(2)中期 有度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倾向(出血点或瘀斑),凝血酶原活动度30%20%。(3)晚期 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凝血酶原活动度20%。2 鉴别诊断2.1 妊娠急性脂肪肝特点:初次妊娠末期;急性腹痛、血清淀粉酶升高;严重黄疸但尿胆

8、红素阴性;B超脂肪肝波形。2.2 药物引起的重型肝炎如利福平、扑热息痛、酮康唑等,无黄疸前期表现,有用药史。2.3 此外,在急性重型肝炎临床黄疸尚不明显时,应注意与其它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昏迷、神经精神症状相鉴别。3 重型肝炎的治疗 应及早采取合理的综合措施,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纠正各种严重紊乱,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3.1 支持疗法(1)严格卧床休息、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早期治疗,防止继发感染。(2)每日摄入热量维持在67134KJ/kg。饮食中的蛋白质含量应严格限制(血浆蛋白低、腹水时成人100-120g/d,肝性脑病时小于40g/d),昏迷者禁食蛋白质。给予足量的维生素

9、(E、C、B族、K)并予高渗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其中可加能量合剂和胰岛素。入液量及糖量不可过多,以防发生低血钾及脑水肿。但时间糖浓度过高时肝脏不能同化而以尿糖排出,脂肪乳是必要的。有条件可输入新鲜血浆、白蛋白或新鲜血。注意液体出入量平衡,每日尿量一般以2000ml左右为宜。(3)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根据临床和血液化验以确定电解质的补充量。低钾者每日应补钾3克以上,低钠早期一般仅限液体,可酌予生理盐水,不宜用高渗盐水纠正,使用利尿剂时注意防止发生低钾血症及碱中毒。3.2 阻止肝细胞坏死,促使肝细胞再生(1)胰高糖素一胰岛素(G-I)疗法:胰高糖素1mg及普通胰岛素10U,加于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

10、每日12次。(2)肝细胞再生因子静脉滴注或人胎肝细胞悬液静脉滴注,初步报告疗效较好。3.3 改善微循环莨菪类药物有改善微循环障碍的作用,丹参、低分子右旋糖苷,前列腺素E亦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3.4 防治并发症(1)肝性脑病的防治预防和治疗氨中毒:(a)减少氨由肠道吸收:限制蛋白质摄入量(05克/公斤;口服乳果糖1520克一日3次,或食醋30ml+温水100ml保留灌肠;禁用含氨药物。(b)降低血氨:天门冬氨酸钾镁静脉滴注。(c)还原型谷胱甘肽,其SH 键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生化反应,如与化学毒物或活性氧代谢产物等有害物质结合,通过抗氧化反应而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纠正氨基酸比例失衡 提高血中支

11、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比例,可竞争性地减少芳香族氨基酸通过血脑屏障,从而减少神经抑制介质5-羟色胺的形成,有利于防治肝性昏迷。可予复方支链氨基酸制剂500ml/日静脉滴注。(2)脑水肿的防治 如出现颅内压增高的征象,应及时静脉给予高渗脱水剂(如20%甘露醇、25% 山梨醇等)及利尿剂。并可给东莨菪碱或山莨菪碱以改善微循环。使用脱水剂时应注意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以及防止心脏功能不全。(3)防治出血 给予Vit-k1肌注或静脉滴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或新鲜血浆滴注等。如有胃肠道大出血,可给予新鲜全血静脉滴注,胃粘膜糜烂或溃疡引起渗血者可予三七粉或云南白药口服。(4)防治肝肾综合征 注意避免各种诱发

12、因素,如大量放腹水,过度利尿,消化道大出血导致引起的血容量下降,低钾血症,重度黄疸、继发感染、播散性血管内凝血以及肾毒性药物的使用等。当出现少尿时,可静脉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白蛋白或血浆等以扩充容量,并可给予小剂量多巴胺静脉滴注以增进肾血流量。有条件者早期采用透析疗法。(5)防治腹水 静脉滴注白蛋白、新鲜血浆等以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使用利尿剂时注意并用具排钾(如呋塞米)和潴钾(如安体舒通、氨苯蝶啶)作用者,以避免引起电解质失调。(6)防治继发性感染 精心护理,诊疗操作尽可能做到无菌;在病程中注意观察有无腹膜炎、肺炎、尿路感染等征象;在使用皮质激素的患者,感染的临床表现常不明显,尤应提高警惕。一

13、旦发生感染,应及早选用敏感的抗感染药予以控制,且注意药物须对肝、肾无毒性或影响较小。3.5 抗病毒药物(见慢性肝炎的治疗)3.6 免疫增强及免疫调节疗法(见慢性肝炎的治疗)。3.7 肾上腺皮质激素 急性重型肝炎早期应用可能有益。可予琥珀酰氢化可的松每日300500mg加于葡萄液内静脉滴注,57天为一疗程。宜同时给予免疫调节剂。3.8 人工肝支持疗法如血液透析、血浆交换、肝脏移植、交叉循环可部分除去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代偿肝脏功能。但尚存在不少问题。3.9 肝移植三 肝炎肝硬化诊断标准:(1)肝炎肝纤维化 主要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诊断,超检查结果可供参考。超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肝脏表

14、面不光滑,边缘变钝,肝脏、脾脏可增大,但肝表面尚无颗粒状,肝实质尚无结节样改变。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如透明质酸(HA)、型前胶原(PC-)、型胶原(-C)、层连蛋白(LN)四项指标与肝纤维分期有一定相关性,但不能代表纤维沉积于肝组织的量。(2)肝炎肝硬化 是慢性肝炎发展的结果,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肝纤维化及结节形成,二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诊断。代偿性肝硬化 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尚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白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

15、,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失代偿性肝硬化 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mol/L,ALT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活动性肝硬化 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有门静脉高压征。静止性肝硬化 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征,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钝,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第二节一 肝炎病人示教,1 学生对指定病例进行重点的病史询问 病史采集要点: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疼痛性质(隐痛、钝痛、绞痛、),疼痛与体位变动、呼吸运动和活动的关系。是否伴发热、畏寒、寒战、出汗、黄疸(出现时间、深浅、变化情况)。各主要症状的演变。一般状况、体重改变、体力改变、大小便、既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