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9112347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mononucleosis )是由 EB病毒( EBV)所致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 ,外周血淋巴细胞 显着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 V抗体。病原学EBV属疱疹 病毒 群。 1964 年由 Epstein 、 Barr 等从 非洲 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首先发现。病毒呈球形,直径约 180nm,衣壳表面附有脂蛋白包膜,核心为双股DNA。本病毒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故病毒分离较困难。但在培养的淋巴细胞 中用免疫荧光或电镜 法可检出本病毒。 EBV有嗜 B 细胞特性并可作为其致裂原,使B

2、 淋巴细胞 转为淋巴母细胞。EBV有五种 抗原 成分,即病毒衣壳抗原(VcA)、膜抗原( MA)、早期抗原( EA)、补体结合抗原(可溶性抗原 S)和核抗原( EBNA)。各种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带毒者及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健康人群中带毒率约为15%。(二) 传播途径80% 以上患者鼻咽部有EB病毒 存在,恢复后15 20%可长期咽部带病毒。经口鼻密切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可经飞沫及输血传播。(三)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及青少年 患者更多见。6 岁以下幼儿患本病时大多表现为隐性或轻型发病。15 岁以上感染则多呈典型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第二次发病不常见。病

3、因学EB 病毒为本病的病原,电镜下EB 病毒的形态结构与疱疹病毒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 EB病毒为 DNA病毒 ,完整的病毒颗粒由类核、膜壳、壳微粒、包膜所组成。类核含有病毒DNA;膜壳是 20 面体立体对称外形由管状蛋白亚单位组成;包膜从宿主细胞膜衔生而来。EB病对生长要求极为特殊,仅在非洲淋巴瘤 细胞、传单患者血液、白血病 细胞和健康人脑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因此病毒分离困难。EB病毒有6 种抗原成分,如膜壳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为弥散成分D 和局限成分R)、补体结合抗原 (即可溶性抗原S)、EB 病毒核抗原、 淋巴细胞检查的膜抗原( lymphacytedetectedme

4、mbrance antigen LYDMA ),前 5 种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LYDMA则尚未测出相应的抗体。免疫病学EB 病毒普遍存在于人群中,在生命早期即受感染,但症状不明显。尽管感染后宿主出现免疫反应,但一半以上的人仍可不断地排出病毒,造成病毒播散。在卫生状况良好的环境,EB 病毒感染延迟至青壮年。EB病毒可以通过接吻传播,首先感染口咽上皮细胞 ,然后扩散至其下的淋巴组织 。 扁桃体 及其腺体中的B 淋巴细胞有EB病毒受体,感染后,少数B 细胞出现溶解并释放出病毒颗粒,而大多数B 细胞不能生产病毒,病毒 DNA以染色体外游离体 ( extrachromosomalepisome )方

5、式潜伏下来。在多种EB 病毒编码的多肽作用下,潜伏感染的B 细胞出现多克隆活化和增生,进入循环中并分泌多种特殊的抗体,包括heterophil 抗绵羊 红细胞 抗体,检测这种抗体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急性感染早期,受感染的细胞生产病毒,病毒经脱壳后进入唾液,现在还不知道病毒颗粒来源于口咽上皮还是B 细胞。肌体正常免疫功能对控制EB 病毒感染后 B 细胞增生和病毒繁殖十分重要。在感染早期,血清 首先出现抗病毒壳抗原(viral capsid antigens, VCA)的 IgM,随后出现IgG ,后者终生存在。细胞毒性 CD8+ T 细胞和 自然杀伤细胞 ( NK)对控制多克隆 B 细

6、胞增生更为重要。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 演变成异型淋巴细胞,出现在循环中,成为本病的特征性改变。虽然正常人出现抗 EB 病毒的体液和 细胞免疫 反应,控制和减少病毒脱壳,发病机理其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病毒进入口腔先在咽部的淋巴组织内进行复制,继而侵入血循环而致病毒血症,并进一步累及 淋巴系统 的各组织和脏器。因 B 细胞表面具 EB病毒的受体,故先受累,导致 B 细胞抗原性改变,继而引起 T 细胞的强烈反应,后者可直接对抗被 EB 病毒感染的细胞。周围血中的异常淋巴细胞主要是 T 细胞。B病理改变对本病的病理变化尚了解不多。其基本的不化脓,肝、脾、心肌、肾、肾上腺、肺、胞侵润。病毒

7、特征 是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 淋巴结肿大 但并中枢神经系统 均可受累,主要为异常的多形性淋巴细临床表现潜伏期 5 15 天,一般为 9 11 如乏力、头痛、纳差、恶心、稀便、状。天。起病急缓不一。约 40%患者有 前驱症状 ,历时 4 5 天,畏寒 等,本病的症状虽多样化,但大多数可出现较典型的症(一)发热高低不一,多在38 40之间。热型不定。热程自数日至数周,甚至数月。可伴有寒战 和多汗。中毒症状多不严重。(二)淋巴结肿大见于 70%的患者。以颈淋巴结肿大最为常见,腋下及腹股沟 部次之。直径1 4cm,质地中等硬,分散,无明显压痛,不化脓、双侧不对称等为其特点。消退需数周至 数月。肠系膜

8、淋巴结肿大引起腹痛及压痛。滑车淋巴结肿大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三) 咽痛虽仅有半数患者主诉咽痛,但大多数病例可见咽部充血,少数患者咽部有溃疡及伪膜形成,可见出血点。齿龈也可肿胀或有溃疡。喉和气管的水肿 和阻塞少见。(四)肝脾肿大仅 10%患者出现 肝肿大 ,肝功能异常者则可达2/3 。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但转为慢性和出现肝功能衰竭少见。50%以上患者有轻度脾肿大 ,偶可发生脾破裂。检查时应轻按以防脾破裂。(五) 皮疹约 10%左右的病例在病程1 2 周出现多形性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 ,亦可有麻疹样、 猩红热 样、 荨麻疹 样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一周内隐退,无脱屑。(六)神经系统症状见于少数严重

9、的病例。可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及周围神经根炎等。 90%以上可恢复。病程多为1 3 周,少数可迁延数月。偶有复发,复发时病程短,病情轻。本病一般为良性,有自限性,预后良好,除对 EB病毒防御缺陷或有罕见的严重并发症外,大多能完全恢复。病死率仅为 1 2%,多系严重并发症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发热;咽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皮疹。2. 实验室检查外周 血象 白细胞计数增高,血小板减少 。淋巴细胞比例增多,异型淋巴细胞超过 10%;嗜异凝集试验阳性 ;抗 EB 病毒抗体VCA-IgM 阳性。3. 除外传单综合征周围血中出现异型淋巴细胞,但嗜异凝集试验阴性。具备上

10、述“1”中任何 3 项,“ 2”中任何 2 项,再加“ 3”可确诊。并发症(一)呼吸系统约 30%患者可并发咽部细菌感染 。 5%左右患者可出现间质性肺炎 。(二)泌尿系统并发症部分患者可出现水肿、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类似肾炎的变化,病变多为可逆性。(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并发 心肌炎 者约占 6%,心电图示T 波倒置、 低平及 P R 间期延长。(四)神经系统并发症可出现 脑膜炎 、脑膜脑炎、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约为1%。其它并发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贫血 、胃肠道出血、腮腺肿大等。辅助检查(一) 流行病学 资料应注意当地流行状况,是否曾赴流行地区出差旅游。周围有无类似患者,以便协助诊

11、断。(二)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颈部 及其它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多形性皮疹,但本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散发病例易误诊,尤其在无实验室检查条件的情况下,诊断困难较大。(三)实验室检查1. 血象病初起时 白细胞 计数可以正常。发病后10 12 天白细胞总数常有升高,高者可达3万 6 万 /mm3,第 3 周恢复正常。在发病的第1 21 天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10% 20%或更多),依其细胞形态可分为泡沫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三型。这种异常细胞可能起源于T 细胞,亦可见于其他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水痘 、腮腺炎等, 但其百分比一般低于10%。血小板计数 可减少,极个别患者有

12、粒细胞缺乏或淋巴细胞减少,可能与人体异常免疫反应有关。2. 骨髓象 缺乏诊断意义,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 血液病 等。可有异常 淋巴 细胞出现(有认为可能为周围 血液稀释 所致)。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网状细胞可能增生。3. 嗜异性凝集试验 嗜异性凝集试验的阳性率达80% 90%,其原理是病人血清中常含有属于IgM 啫异性抗体,可和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凝集 。抗体在体内持续的时间平均为2 5 个月。较晚出现啫异性抗体者常常恢复较慢。少数病例(约10%)的嗜异性凝集试验始终阴性,大多属轻型,尤以儿童患者为多。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淋巴网状细胞瘤、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等患者,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

13、可呈阳性结果(除血清病外,抗体效价 均较低),但可用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加以鉴别。正常人和上述各种患者(血清病患者除外),血中嗜异性抗体 可被豚鼠肾完全吸收或被牛红细胞部分吸收,而本病患者血中嗜异性抗体可被豚鼠肾部分吸收和牛红细胞完全吸收,而血清病患者血中抗体可被两者完全吸收。嗜异性凝集素效价从1501224均具有临床价值,一般认为其效价在180 以上具诊断价值。若逐周测定效价上升4 倍以上,则意义更大。近年来采用玻片凝集法,用马红细胞代替绵羊红细胞,出结果较试管法快,比较灵敏。4.EB 病毒抗体测定人体受 EB 病毒感染后,可以产生膜壳抗体、抗膜抗体、早期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病毒相关核抗体等,各种抗体出现的时间与意义详见表11-15 。5. 其他 EB 病毒培养很少用于临床。测定血清中牛红细胞溶血素具诊断价值(效价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测到自身抗体 ,如抗 i 抗体(抗原i 仅有于胎儿细胞内)、抗核抗体等。抗 i 冷凝集效价高时可致自身溶血性贫血。诊断散发病例易被忽视,诊断以临床症状、典型血象以及阳性嗜异性凝集试验为主要依据,尤以后二者较为重要,当出现流行时,流行病学资料有重大参考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