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岳麓版检测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含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105464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考历史岳麓版检测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岳麓版检测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岳麓版检测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岳麓版检测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岳麓版检测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历史岳麓版检测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历史岳麓版检测必修二 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20讲 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20讲一、选择题1(2014福建15)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原因是(B)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解析A项中的“完全”过于绝对,单个的材料不能支持C项中的“开始”,D项不是社会原因,据题干中的时间条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B项正确。2(2014安徽13)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这表明(D)

2、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解析题干中材料来自于报刊的一篇文章,材料中“更有西装新少年、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轻利权”等信息表明了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看待,D项符合题意。A项理解片面,B项中的“普遍”、C项中的“主流”过于扩大化。3如图是京师同文馆内学习外语的师生。图中教师是洋人,西装革履;学生拖着辫子,学的是英语。这表明(C)A外国列强开始操纵中国的教育B中国社会的习俗渐趋文明开化C近代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D洋务教育专注于培养翻译人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考查学生正确获取和解

3、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教师是洋人,学的是英语,反映近代教育内容和形式上的近代化特点。学生拖着辫子则仍是清朝传统的打扮。这表明当时的教育呈现新旧杂陈的特点,故选C项。4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反映了(D)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1912年申报刊文的信息可知,当时的公务员在衣、食、住、用等各方面模仿西方,反映了社会上的崇洋现象,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及民族工业的

4、相关信息,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C项错误。5(2016晋中)19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来华的传教士中有人首先提倡天足;维新人士更率先反对缠足,主张放足;1901年,慈禧太后下达了劝禁缠足的懿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下令禁止缠足。这说明(D)A近代放足运动具有反封建政治意义B传教士主张男女的社会地位平等C维新人士反对缠足的态度最为坚决D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关注解析传教士提倡天足,与反封建政治意义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传教士提出该主张的目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维新人士反对缠足态度的地位,故C项错误;废除缠足表明女性群体的地位受到社会的

5、关注,故D项正确。6. 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C)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题干所给材料中“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表明上海妇女自求口实,有利于改善民生,故C项正确。有伤社会风化;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A、B、D三项错误。7(

6、2016豫晋冀联考)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D)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和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912年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所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国民有言论、出版等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报刊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是189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190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B项;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8(2016豫晋冀联考)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

7、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的劝说下得以幸免。张幼仪的这一经历反映了(B)A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深入人心B中国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觉醒C男尊女卑的陋习被逐渐打破D社会习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根据材料“1903年现在再也没人觉得缠脚好看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出现了部分程度的觉醒,故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错误;D项夸大了材料的主旨,故排除。9(2016蚌埠)1855年2月,遐迩贯珍杂志刊出消息:“今于本月起遐迩贯珍各号,将有数帙附之卷尾,以载招贴(广

8、告)至所取之银,非以求利,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已。”对此理解正确的是(D)A该杂志性质发生了改变B早期的广告属于纯公益性质C该杂志发行量不断增加D商业信息交流渠道有所拓宽解析材料中没有介绍该杂志的性质,更谈不上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至所取之银实为助每月印遐迩贯珍叁千本之费用而已”表明这些广告不是公益性的,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该杂志收取登载广告的费用,是为了支付印刷杂志的开销,并不能体现杂志的发行量增加,故C项错误;在杂志卷尾刊载广告,在当时的中国,有利于商业信息交流的发展,故D项正确。10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

9、,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C)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解析社会习俗受西方影响,但是不能体现自来水在中国普遍使用的过程,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在中国的社会陋习还是存在的,不能说彻底革除,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可知自来水的应用从抵触到接受的一个变化过程,故C项正确;如

10、果乐意接受的话就不会有材料中“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的现象了,故D项错误。11(2016合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指水路运输费用)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散千万,此实收回利权之大端。”由此可见,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的主要作用是(A)A列强控制中国水运局面被打破B人们的消费观念受到冲击C列强对中国的贸易顺差被扭转D人们的生活方式得以改变解析按照材料意思,“少入洋商之手”是“收回利权”的重要举动,也就意味着近代以来外国人控制中国水运的局面被打破,

11、故A项正确;材料看不出来消费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列强在中国水运方面的利益被洋务派分割了一部分,但是看不出来所占比例多少,更不能等于列强所有在华贸易都被分割,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生活方式变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12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D)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解析铁路的修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经济发展,材料中也未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反抗外国侵略,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贫民受铁路之害,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

12、转型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四万人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二、非选择题13(2016安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摘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材料二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

13、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20年代社会上开始反对多生子女,妇女声等杂志很早就提出“节制生育”“控制人口”的观点。之后妇女运动领导人纷纷主张“救治中国必须改良人种”“与其多生而不能养不能教,不如生的少,养的好”。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呈现出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

14、化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类型家庭的优缺点。答案(1)特点:大家庭人口多聚族而居;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实行家长制重视宗族关系;分工合理互助合作;家庭和睦。(2)变化: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成员关系趋向平等;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被打破(家庭经济来源多样化,家庭成员外出谋生增多);家庭观念的变化(多子多福到节制生育注重教养、男尊女卑向男女平等转变)。原因:自然经济的解体、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的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等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3)大家庭(或宋代家庭):优点: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增强家族凝聚力、利于家族

15、文化的传承、重视伦理关系。缺点:家长制、男女不平等、家庭成员间依赖性强、经济不独立。小家庭(或民国家庭):优点:男女平等、淡化等级观念、家庭成员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经济独立。缺点:易导致个人主义,抗风险能力低。(其他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可知大家庭人口多聚族而居;“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可知以农耕为主自给自足;“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说明实行家长制重视宗族关系;分工合理互助合作;“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说明家庭和睦。(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家庭小型化后”可知家庭规模小型化,“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说明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成员关系趋向平等、家庭权力结构发生变化,成员关系趋向平等;“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