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和变异现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907912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和变异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遗传和变异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遗传和变异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遗传和变异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和变异现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遗传和变异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延续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对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遗传和变异现象是北师大新世纪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一节,教材主要从这三方面:1、通过比较个体间性状的差异,使学生识别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2、通过欣赏和评价两幅19世纪的漫画,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3、通过课后的性状调查和思考与练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遗传和变异的领悟;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遗传与变异的概念,从而有助于

2、学生认识生物世界遗传的多样性,为今后学习生物的进化打下基础。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表述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能列举和辨别生物的不同性状,以及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列举或辨别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能力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调查、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使学生了解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情感。三、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从生活实际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活动中,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3、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2、教学策略本节教学设计了课前观察与收集资料以及课堂活动等几个学生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交流表达、操作尝试、体验成功的机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操作尝试等过程中寻找新知识在已有知识框架上的“生长点”,完善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深化。 四、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室。学生一般家庭条件较好,学习基础一般,但经过一学年的生物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普遍对生物有浓厚的兴趣,所以,能够很容

4、易寻找和发现周围存在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但对于这些现象及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五、教学过程师:上课前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伙伴。(把黄少荣同学带到讲台上)同学很兴奋,有的小声的议论,这不是我们班黄少玲同学的双胞胎妹妹吗?师:请新伙伴做自我介绍:黄少荣:大家好!我叫黄少荣,是初二(五)班的学生。(教师邀请黄少玲同学也站到讲台上。)黄少玲:大家好!我叫黄少玲,我和少荣是双胞胎姐妹。师:刚才有的同学已经猜到她们的关系了,请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同学纷纷讲:因为她们长得像嘛。师:那么,大家说说,她们哪些地方像呢?一同学:她们两人的眼睛、耳朵像,她们都是单眼皮,都有耳垂等。师:她

5、们的声音像吗?生:不一样。师:这位同学提到的这两姐妹的单眼皮、耳垂等人体上的形态特征,在遗传学上就叫做性状。除了形态、特征之外,一个人的嗓音,血型等生理特性也是性状。(用多媒体展示性状的概念)师:(继续引导)难道她们俩就完全一模一样吗?(学生纷纷说不是)能发现她们俩不同的特征吗?(学生七嘴八舌:一个高,一个矮;一个笑起来有酒窝,一个没有;一个的头发是直的,一个的头发是天然卷)老师:很好,大家说出的她们不同的地方:有酒窝跟没有酒窝,头发直跟自来卷,这是人身上同一种性状的不同的表现类型,我们把它叫相对性状。(请双胞胎姐妹坐回原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植物和动物相对性状的图片)植物和动物的个体上也存

6、在着许多的相对性状。(用多媒体展示相对性状的概念)所以,同一种生物的同一个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就称为相对性状。上节课后布置大家做了课本98页的性状自我检查,各小组还把拍摄的一些性状图片汇总到我这里来,我们一起来瞧瞧。(教师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五组图片(卷舌、前额发际、耳垂、眼睑、酒窝),请拍摄的同学轮流解说各组图片的内容。教师接着补充其余的三种性状。最后归纳)诸如卷舌和不能卷舌,这是人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所以它们就是相对性状。现在,我们就刚才认识的这8种性状开展活动。(开展活动一:个体间性状的比较 请自愿上台的吴丽丽同学逐项报告自己8个性状的检查结果,:每报告一项,请和吴丽丽这一特征不一

7、样的同学坐下,最后没有人站立)师:通过刚才的检查,最后没有人站立,这说明什么?根据这个活动结果推测世界上两个人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小组讨论,组内代表发表见解,普遍能够归纳出在同学当中,同一种性状表现的特征当中,有的性状表现相同,有的性状表现不同。个体之间各种性状完全相同的可能性几乎为0。)师:所以,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唯一的一个,再也找不出一个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来,那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更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这唯一的自己了。(学生表示认同这种说法。)师:什么情况下的个体之间的性状相似会比较多?(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父母和子女,有的说兄弟姐妹,有的说双胞胎。)师:我们一起看看这几

8、张相片(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学生提供的一些家庭照片)让大家来猜究竟是哪个同学的父亲、母亲或者兄弟姐妹。看到展示的是自己(或是身边的同学)的相片,学生个个兴奋不已,大家兴致勃勃,大多数能很快猜出来,部分让学生很犹豫,猜错了。教师接着引导大家分析为什么有的很容易猜对,有的猜错了。生:有的照片跟某某同学非常的相似,他们有很多性状是一样的,一看就能看出来是一家子。有的差异很大,所以猜不准。师:这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阅读100页的第一段文字。并对重点字句圈点出来。(学生快速阅读,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性状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变异:亲代之间的性状存在差异的现象。)师:(用多媒体展示遗传和变异的概

9、念)师: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周围存在许多的遗传与变异的现象,比如有很多琅琅上口的谚语就是对这些现象的生动描述。(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动二的内容:)师:下面请大家分组讨论这四个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一树结果,酸甜各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相”) 各描述了哪些生物学现象,讨论完毕,我们来展开小组抢答,先抢答的小组可以优先选择题目,每个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来回答。(学生迅速展开讨论。)(讨论完毕,教师指导四组展开抢答,学生热烈反映,教师及时给予肯定。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进行归纳)师:通过刚才的活动,同学们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

10、了进一步巩固知识,请大家来完成思考题:(多媒体展示法国著名漫画家奥诺.杜米拉的漫画新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我们先来欣赏19世纪的两幅漫画,然后思考问题:1、新鼻子中的钩鼻子和旧砖上剥落的碎片中的断腿有什么不同?2、漫画中表达了什么生物学现象?其中哪种现象是可能发生的?)学生讨论,几位同学陈述观点,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进一步加深理解。师: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大家是不是会发现:我们平常生活中知道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很多啊!你能否把你知道的现象和大家一起交流呢?(学生此时表现出对遗传学相关知识相当浓厚的兴趣,争先恐后地举手,急于表达出自己发现的有关的事例,甚至有些同学还提出一些发现的问题)(教师逐一肯

11、定、解答,有些问题联系的内容较多、较深入,只好表示课后继续探讨。)师:大家都说得很好,这说明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里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今天不仅学习了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我们还掌握了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多媒体展示本节要点,教师进行小结。)师:为了检验我们对概念的掌握情况,大家一起来完成课后练习。P100第2题。(辨别下列哪些是相对性状。1、狗的黄毛和鹅的白毛; 2、狗的黑毛和狗的黄毛;3、狗的卷毛和狗的黄毛; 4、狐的长尾和短尾;5、穿山甲的爬行和鹅的游泳。)(学生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并解释原因,几位学生代表回答:2和4是相对性状,因为2和4 都是同一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师:通过

12、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你还想进一步了解遗传和变异的其它知识吗?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上继续探讨。作业:参考100页“思考与练习”第三题的性状调查表,可以自行设计,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家庭成员的性状进行调查,建议大家用数据统计,或者图示、表格等办法给大家呈现你的调查结果。六、教学反思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的、在自己的体验中感悟的知识才更为深刻。因此,我在设计该课时就把原来教材中一些活动和练习进行了调整,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观察自然界的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分组收集有关性状的照片;自己亲身参与活动体验;自己设计调查报告等。课堂中的几个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致在拓展环节中异常踊跃,纷纷发言,表现出对遗传学的相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把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成功体验结合起来,达到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中,课堂活动虽然显得热闹,但是由于时间安排等其他影响因素,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解决不够彻底,对学生思维的拓展的引导还不够深入,这些还有待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与改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