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导论_生物部分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078188 上传时间:2024-01-24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科学导论_生物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海洋科学导论_生物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海洋科学导论_生物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海洋科学导论_生物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海洋科学导论_生物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洋科学导论_生物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科学导论_生物部分(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洋科学导论生物部分提纲一、 海洋科学导论提及知识点(仅罗列出考点范畴)1.1 海洋生物环境分区,水层环境的重要特性:温度、盐度(渗入压、营养盐)、深度(流体静压力、光照深度);海水运动(综合);潮汐2,底层环境的重要特性:海底地形、海底地质3,海洋环境: 浅海区:潮间带 潮下带 大洋区:海洋上层 海洋中层 海洋深层 海洋深渊层 海洋超深渊层 底层:陆架海底 半深海底 深海海底 深渊海底1.2 海洋生物多样性1, 海洋生物多样性概念表述,涉及的三个层次;2, 遗传多样性概念,遗传变异的作用;3, 物种定义,物种多样性规律;4, 生态系统定义,全球海洋内重要生物群落及其特性(近海、大洋、热泉、河

2、口、红树林、珊瑚礁)5,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运用状况(食物、医药、工业、气候);6, 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过度运用、自然条件变化、海洋污染、外来物种、全球气候变化)7,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措施1.3 海洋生物生态类群及生物地理学1, 海洋生物类群划分(浮游、游泳、底栖);2, 浮游生物定义,按营养方式分类及其各自涉及的种类 浮游:植物动物漂浮:水漂 表上漂浮 表下漂浮游泳:底栖性 浮游性 真游泳 陆缘游泳底栖:植物 动物:底内、底上、游泳性;污损生物、钻孔生物 另:按个体大小分为大型、小型、微型3, 生物(动物、植物)区系定义;4, 特有种、特有种区域、特有区域组的概念;5, 扩散

3、的含义,三种类型(有机体的扩散、种扩散、生物群落扩散)6, 迁移、分布中心的含义,研究意义7, 分布区定义,根据其划分广域分布、狭域分布,地方特有种,固有种、迁入种,持续分布、间断分布,两极同源分布、北方两栖等的定义8, 阻限1.4 海洋生态系统1, 生态系统定义,各生态系统共同特性(点)2, 生态系统两大构成部分;非生命部分构成(无机、有机、气候),生命部分构成(三大功能群);3,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杂食动物、食碎屑者、寄生生物4, 食物链、食物网定义,海洋食物链三个基本类型(大洋、大陆架、上升流)5, 植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海雪花;6, 海洋食物链

4、食物网的基本特点(5点);7, 微型食物网定义、研究意义,微型生物群落定义、构成、分类(三类),微型生物划分的六个功能群落,8, 海洋生物生产力定义、计算措施,海洋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新生产量;9,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理解各海域初级生产力水平;10, 海洋动物生产力,二、三、终级生产力定义;海洋次级生产量的生产过程、水平、影响因素;11, 研究生物生产过程的重要意义,生物生产过程模式的特性;12, 反馈的定义,正、负反馈定义及其各自作用;生物反馈调节的机制和意义;1.5 海洋环境中的若干生物问题1, 海洋污染定义,污染物的生物吸取(植性、动物,方式、途径、速度)、生物累

5、积(量度、影响因素)、生物转移(方式、生物的作用);2, 赤潮的定义、类型(3种),形成因素(物理流、温、盐;化学;生物)、发生过程(起始、发展、维持、消灭),防治措施;3, 海洋污损生物定义、危害(7点)、防治措施;海洋钻孔生物定义、种类;4, 散射层含义、形成及生态特点(平面、铅直、昼夜等)5, 生物对声波的反射与散射、海洋动物噪声(来源)理解;6, 海洋生物对光的散射与吸取、海水按光学特性的五类、海发光(种类、类型、研究意义);1.6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运用1, 海洋生物资源构成、运用状况,海洋药物资源应用与前景;2, 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运用?二、 海洋生态学知识点(重要根据

6、期末总结+黄凌峰教师辅导)2.1绪论1,生态学: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科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引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 必须依赖于生态学原理和措施才干使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持续运用多种资源成为也许; 通过生态学研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中,生态学起着核心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由生态学的本质决定的。3, 现代生态学三个优先研究领域? 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的生态系统。4,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整体、综合、层次、系统、进化观。2 生态

7、系统概述5,生态系统:就是指一定期间和空间范畴内,生物(一种或多种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种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6, 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成分: 生产者:能运用二氧化碳、无机盐及能源合成自身所需食物的生物,称自养生物(atoph);消费者:指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依托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称异养生物(etroph)。7, 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食物链上每一种环节称为营养阶层或营养级。 牧食食物链 / 植食食物链(grzing od chin):始于活体植物碎屑食物链(detr

8、u ood ca):始于动植物死亡尸体分解物寄生食物链(parsite foodhain):适于较大型动物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构造,称之为食物网(fde)。8,物质循环:生态系统中,物质从无机形态转变为生物体中多种有机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取进入食物链,并在各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体死后,机体内多种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成为无机物释回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取运用,重新进入食物链,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再循环。任何物质和元素都处在循环的某个阶段,她们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活动过程就叫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ycle of mter。能量流动:植物光合伙用形

9、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呼吸消耗,剩余提供应下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运用一部分净初级产量,运用的部分(摄食量)有某些不能被同化排出体外。被同化吸取的量又有相称一部分用于机体的生命活动,转变成热能而散失,尚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如尿液)的形式排出。其他的才是转化为植食性动物的繁殖与生长,也就是可以提供应下一营养级运用的能量。这样能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不断地流动转移,并在流动过程中不断损耗最后所有散发出去的过程就是能量流动enryransfer。生物地化循环(biececal ccle):生态系统之间多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互换。按物质贮存形式分为三种

10、: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关系: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能量是通过物质载体来流动的,但是,两者又有主线区别。能量来源于太阳,在食物链中向着一种方向逐级流动,不断消耗和散失;而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可被生物多次运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或从一种生态系统消失而又在另一种生态系统浮现。8, 库(pool):研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中贮存的数量。可分为:贮存库(ervoi ool)、互换库或 循环库(exchangeorcycli pol) 。9, 流通率: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库与库之间流通的速率。周转率:某物质的流通率与库含量之比即为周转率。周转时间:周

11、转率的倒数。,反馈:当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她成分浮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后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叫反馈。事实上就是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决定输入。正反馈: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增进和加强作用; 负反馈:输出反过来起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1,自校稳态:生态学通过多种反馈机制来实现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互相适应的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构造与功能长期处在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足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

12、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初期,构造比较简朴,功能效率不高,比较不稳定,对外界干扰的抵御能力较差;当发展到成熟阶段,构造变得复杂,功能效率得到提高,虽然外部影响,由于自身调节能力的增强,也比较也许维持自身的稳定性;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自然平衡,是长期生态适应的成果,若无外界干扰,将朝着更成熟、更稳定、更复杂的方向发展。12, 生态阈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是有限度的,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生态失调:当外界压力超过生态阈限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随之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趋向衰退,系统有机体的数量减少,生物量下降,能量流动

13、和物质循环发生障碍,甚至也许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即。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干扰。3,比较简朴、高档生态系统构造:构成、分布规律(水平、铅直);功能:能量、物质、抵御、多样性。14,自然生态系统: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或仅受轻度影响的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经长期互相适应形成、发展起来;构造、功能协调一致;较完善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机制。 人工生态系统:人类根据自身需要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重大改造而形成的一类生态系统;生物构造简朴、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差,但通过人类干预可获得比自然生态系统高得多的生产力。补加能量:除太阳直接辐射的能量外,其她能减少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维持消耗、从而增长可转化为生产力的

14、任何能量。开放系统: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流进、流出;封闭系统:容许能量输入、输出,却能制止与周边环境的物质互换;隔离系统:制止任何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15,Gaia假说:大气中活性气体的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地表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biota)的生长和代谢所积极调控的。根据这一观点,地球上适于生物生存的最初条件并不存在,而是通过生命活动与环境互相作用而发展和发明出来的。 当上述环境受到人为破坏或自然条件的多种干扰而发生相应变化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变化其生长、活动和代谢来对这些变化做出相应的反映,缓和地球环境的这些变化。也就是说,生物总体及其环境所构成的系统可以抵御不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继续生存、发展和进化。2.3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群落1,海洋三大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削弱,季节差别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直接影响光合伙用的季节差别和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光照强度削弱,只能透入海洋表层;温度(低层低且恒定)、压力(增长)梯度变化。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深度、营养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