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9069520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毕业Th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研究摘要心理弹性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潜能或者特质,它通过个体、环境二者的交互作用过程, 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在目前的就业大环境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焦虑已经成为普遍问题, 急需各方的关注。本文将从心理弹性的视角,以 347 名高校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 CD-RISC 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作为研究工具,来分析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和就业焦虑的整体现状,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与其就业焦虑在各人口学变量上的特点和差异情况,探索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和就业辅导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关键词毕业生;心理弹性;就业焦虑;状态焦虑一、问题提出与研究

2、意义(一)问题提出日前,有学者提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较为稳定,但面临着结构性问题,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适龄人口比例下降,但是重点群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而根据国家教育部数据统计,近年来高校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多:2007 年、2013 年、2014 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分别有 495 万人、699 万人、727 万人。而据专家预测,2015 届毕业生人数将继续走高,预计会达到 750 万1。也就是说,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目前,就业的大环境并不是很理想,他们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此时,不健康的心理问题极易引发,比如就业焦虑。尽管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焦虑进行过研究,但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是相关

3、研究,探讨就业焦虑和某些操作概念的关系,而有学者提出,在现实中,面对应激情况,往往是个人的心理品质起了关键作用,所以,本文将围绕大学毕业生易多发的就业焦虑心理,通过对心理弹性的分析,探讨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弹性对其就业焦虑的影响,提出通过调整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弹性来缓解其就业焦虑问题这种方法,探讨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旨在为高校的心理辅导提供新的视角,提高大学生的普遍的心理健康水平。(二)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就业心理问题是大学生易多发的问题之一,探索心理弹性在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这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中将会使用 t 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心理弹性

4、与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关系,从而丰富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为高校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 实践意义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所面临的应激事件比较多,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就业焦虑心理是主要表现之一,这是全国各高校毕业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本文将从积极心理学心理弹性的角度开展有关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实证研究,第一会清楚得了解到当下应届毕业生整体的心理弹性水平,第二可以掌握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现状,最后可以了解到心理弹性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的预测情况。这样有利于高校有针对性得开展心理健康的辅导工作,使得心理弹性水平得以提高, 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及时调整就业对策,改善大学生整体的

5、就业现状,有利于调整心理弹性以缓解毕业生的焦虑水平,更好地面向社会。二、文献综述(一)心理弹性对 resilience 的研究始于 40 年前的美国,其概念是从危机应对的观点发展而来的,而最初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回弹力,即指当受到外界的作用力之后,物体能够恢复并保持原来的性能和形状的能力2 3,后来被引入心理学领域,用来指称心理发展未受到严重压力或逆境损害性影响这一现象。在我国先后译为“复原力”、“抗逆力”、“心理韧性”以及“人格弹性”等等,最终从心理发展角度认同“心理弹性”。1. 心理弹性的界定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其有较多的界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偏重于心理弹

6、性的积极适应的结果性定义,如Masten A.S.把在严重威胁下,个体仍能产生较好适应及顺利发展的现象称为心理弹性3。注重个体与环境交互的过程性定义,如 Luthar 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胁迫、创伤等一些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和快速恢复过程4。关注危机情境中产生积极、有效应对策略的品质性定义,WernerE.E.把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体能够蒙受高强度的破坏性变化,并较少表现出不良行为的能力,是个体从悲观逆境中恢复,并矫捷地顺应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的能力5。一般认为心理弹性必须是经历过严重危险打击后良好发展的状态。或者是在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中,个体正常发展,这是把“危险打击”这个条件泛化

7、到所有的对象,这一理解其实已经将心理弹性等同于良好发展。也有人认为,危险因子不应该作为我们评价有无心理弹性的前提条件而存在,我们要强调的应该是保护性因子,即每个人都具有心理弹性,只是程度上有高低区别而已。本文认为所谓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的一种能力、潜能或者特质,它会通过个体和环境两者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从而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267,通过考察保护性因子来衡量个体心理弹性的高低。2. 心理弹性的研究现状2.1 国外研究现状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经历着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大致可划为三个阶段289:第一阶段是保护性因素发现阶段,以往的一系列研究结果表明

8、,人的心理复原现象是一种确实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确立了复原力的存在;第二阶段是心理弹性的形成阶段,心理弹性是在个体内在保护因子与外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第三阶段是关于心理弹性的干预研究,研究的重点从内外保护因子本身转为探索其作用机制29。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Garmezy、Masten 依据保护性因素在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提出了心理弹性的补偿理论、挑战理论和条件理论。补偿理论认为儿童所处环境中的危险性因子(起负向作用)和保护性因子(起正向作用)共同预测儿童发展结果10,该理论强调外部保护性因子的重要作用(Zimmerman & Arukumar,199

9、4);挑战理论关注危险性因子与发展结果之间的曲线对应关系,认为低水平或高水平的危险因子均会引起消极发展结果,只有适当的压力水平个体才能有积极的发展结果, 强调适当的压力或逆境给予儿童挑战和超越自我的机会,该理论与已存在的压力伦理相吻合(Luthar & Zelazo,2003);条件理论又称为保护理论或者调节理论,强调个体具有的保护性因子可以影响危险因子对发展结果的影响4,Luthar 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将条件模型细分为保护、保护-恒定、保护-增进、保护-反应等四种水平。Mandleco 和 Peery 在 2000 年提出了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组成的系统理论,强调了各因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偿的

10、动态机制。Kumpfer 基于生态系统论提出了整合性心理弹性理论,包括环境特征(前提条件)、个体的特征、动态机制以及良好的发展结果,认为是保护性因子的交互作用导致了心理弹性的产生2。Benard 等提出的动态理论又称为保护因子类的理论模型,认为青少年天生具有心理弹性这样的潜质,强调外部的保护性因子在个体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注重培养青少年在此方面的特质7。Wright 等提出的过程理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受到危险性因子和保护性因子的联合交互作用,由此在身体、心理、精神上所达到的暂时平衡状态2,而保护性因子与危险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会产生弹性重组、回归重组、不良重组、失衡状态缺失性重组等四种不同

11、的结果。那就是说, 两种因子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心理动态平衡将会被打破,由此个体便会有意或无意的将机能进行重组,那便产生了上述四种结果 2。心理弹性的研究一般采用两种研究范式:一种是考察各变量之间关系的以变量为中心的范式,另一种是关注整个人的以个体为中心的范式 3。第一种范式应用多元统计的方法考察个体内、外各种因子与发展结果之间的关系;第二种范式则是按照一系列标准来比较不同被试组个体的特点,确定将心理弹性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的关键因素。我们常见的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范式有:经典模式、全分类模式、路径模式等7。在研究过程中,因为学者们对心理弹性的侧重不同,所以构建了许多不同的测量工具。Barto

12、ne,ursano&Wright 编制的特质性自我复原力量表,主要测量的是人格耐受性方面,执行、控制和挑战是其三个维度1011;Connor 和 Davidson所编制的 CD心理弹性量表来自于临床治疗,主要用来对遭遇高危、高压的群体的适应状况的调查研究以及对临床实践的干预,包括本能、能力、控制、接受变化以及精神影响五个维度,但是中科院的于肖楠博士10经过研究发现,在中国测得的数据不支持在美国测量结果所得的五维度,而是探索分析得出了三个维度,即坚韧、自强和乐观;Prince-Embury 编制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既适用于个体测量也适用于群体测量,适用于 9-18 岁的青少年,对于临床

13、工作者、学校心理工作者、咨询人员以及社会工作者都十分理想。2.2 国内研究现状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尽管在一些方面还未达成一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各领域的学者开始尝试以干预来促成心理弹性或提高心理弹性,这对于制定有关干预青年人精神失调和发展缺陷的策略具有非凡的意义。通过探索,国内研究者提出了一套适应国情且有效的干预方案,比如范芳提出的“处境气质认知弹性修复模型”7,研究表明,这个干预方案的实施从结果来看,可以缓解留守儿童的负性情绪,从时间上看,能够长久持续;滕秀杰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指导对大学生作干预,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能够得到提升且有一定的长期效果7。对于

14、心理弹性的量表测量,虽然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在前人的基础上也开始了更进一步的探索。目前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主要有 CD-RISC(于肖楠和张建新在 2007 年翻译修订)和学生心理弹性问卷(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中的)7。我国研究者从 2000 年之后开始尝试编制符合我国本土文化的心理弹性相关问卷,比如,阳毅发表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编制和应用10,用实证研究明确了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内容,包括自我接纳、家庭支持、朋友支持、自我效能、问题解决、求助以及情绪稳定;滕秀杰等人修订了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Prince-Embury),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是掌控感、关系感和情绪反应量表,主要用于测量大学生群

15、体的心理弹性水平7。所以说,对心理弹性的界定不同, 所使用的测量工具就不同,但不容质疑的是积极健康的情绪体验、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始终是大家公认的弹性因子。对于心理弹性的有关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是从现象学的实证研究层面进入到的理论研究层面,对其一些关注侧重点仍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许多问题正在探讨中,显现出了心理弹性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的心理弹性研究对象过于狭窄,主要集中于一些特殊群体,而对于普通人应对日常生活压力的心理弹性关注较少;心理弹性理论模型或者是作用机制过多, 没有形成一致的作用机制,使得众多研究结果不一;目前研究者对于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基

16、本上采取平行等效的解释,但事实上可能是各个因素的作用而并非简单的等量换算。(二)大学生就业焦虑1. 就业焦虑的界定1.1 就业焦虑的概念焦虑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人类情绪,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根据罗洛梅存在主义的观点,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而过度的焦虑或持续长时间的焦虑则会有消极的作用,会对个体的工作和生活产生影响,所以我们要一方面注意培养高水平的心理素质,预防适度的焦虑恶化为过度的焦虑, 另一方面若焦虑过度,一定要积极应对。就业焦虑是大学生心理焦虑的重要来源,是对大学生影响程度较为深刻,且影响面较大的典型的就业心理问题,而对于此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学术界,对于就业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