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哲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066600 上传时间:2023-11-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中的哲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成语中的哲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成语中的哲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成语中的哲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成语中的哲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语中的哲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中的哲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语中的哲理.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6、望梅止渴说明了: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7、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意识的作用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2、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1、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3、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18、尽力而为符合体现了: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19、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物质决定意识20、杞人忧天错在: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21、人定胜天思想: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22、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4、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

4、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25、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27、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8、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沧海桑田;唇亡齿寒;覆巢无完29、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刻舟求剑;断章取义;墨守成规;浅尝辄止;固步自封30、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承认物质,否认运动;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31、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

5、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32、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33、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34、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35、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36、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37、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3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39、怨天尤人错在: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40、实事求是体现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唯

6、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41、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42、“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3、“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44、“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

7、方面45、“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46、“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5)事物内部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48、“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49、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

8、相反的方向转化 50、“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5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52、“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53、“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54、“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55、“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中国成语中的物理知识 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

9、物理原理。在物理和语文课堂教学中相互渗透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跃,大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突破学科本位,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知识渗透。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1.关于力现象的汉语成语1.1刻舟求剑 汉语成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据说从前楚国有一个人过江时把剑掉在水里,他在船沿上剑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记号,等船停下后,他便从刻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没有找到(见吕氏春秋察今)。比喻拘泥固执,不知道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

10、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1.2一泻千里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1.3沉李浮瓜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

11、、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1.4一发千钧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1.5随波逐流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从物理学的角

12、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2.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2.1扬汤止沸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2.2釜底抽薪

13、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2.3抱雪向火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2.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冰冻三尺,不是

14、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 0以下就会结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3.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3.1掩耳盗铃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吕氏春秋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后世多说“掩耳盗铃”。比喻自欺欺人。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这个偷铃的

15、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很显然,是自欺欺人。3.2夜深人静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3.3震耳欲聋 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形容声音特别大。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