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打造精神特区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061130 上传时间:2023-04-22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打造精神特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打造精神特区(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语打造精神特区破解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现象”的奥妙编者按: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学,这是一所偏僻的乡村中学,但是近年来却引来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为什么会有这个奇观呢?因为这所学校不设班主任,不设后勤老师,教师工作不考核,学生考试不监场但是,教师却有着积极的生命状态,学生有着良好的表现。有专家称,这个“岔河现象”背后有一种精神的支撑。为此,陶继新先生走进这个精神特区,与张斌利校长一同破解这上特区的奥妙一、读论语参悟教育真谛【张斌利】陶老师,你好!前些天河北教育杂志记者来我校,主要任务是来采访郭玉梅老师,今年她被选为河北省十大新闻人物,记者想写写她的事迹。但是在理解了玉梅的事迹和我

2、们学校的一些情况之后,她准备换一个角度来写,要追寻玉梅精神的根基所在。【陶继新】可见,这是一位有思想的记者。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偶然发生的,任何人物与事件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而精神之根,当是郭玉梅成为郭玉梅的本质原因。寻根,就不能不追溯到在您带着下,全校教师以至学生因经典文化学习而生成的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张斌利】记者说,是我们这个集体令她震撼!前几天,河北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来我校参观交流,把我们学校称为“精神特区”。【陶继新】“精神特区”的诞生,是因为有了经典文化的滋养,且化而为教师生命的本然。世人寻寻觅觅难以找到的教育圣地,在你们那里已经变为现实。所以,我每次到你们学校去,都是

3、一次心灵的净化。【张斌利】陶老师,学校发展到现在的状态,得到这么多的认可,是我始料未及的。最初接触经典文化,仅仅是因为对当代教育中“言必西方、行必现代”的做法颇不赞同,国内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张向葵教授说,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诞生的。我拿起经典为的就是探寻中国教育的根。不过在读的过程中,逐步觉得自己的人生态度正在发生着改变。这就是您说的净化吧?【陶继新】是啊。学记有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虽然存有,不过人们大多没有接近它,更没有感悟它,没有去行“道”。这“道”,从何处寻找呢?我认为,在诵读中国古代经典的过程中,它就会不期而遇地进入你的心灵,从而让你有了生命之根

4、,从而也就使心灵净化了。【张斌利】是啊。我是搞体育出身,最初拿起论语的时候,真的是很头疼,于是我看不懂就抄写原文,原文看不懂就抄解释,还是不太懂,就写感受。写着写着,突然有一天就有所悟了,这也许就是您所说的不期而遇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则说:“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寻的境界吗!【陶继新】论语是表达孔子思想最正确的文本载体,假如认真学习,就会体悟到孔子乐感文化的美妙。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很多不如意和失败,但是,假如懂得了生命之道原本如此,就会在一般人感到沮丧苦恼的时候,一如既往地拥有“乐而忘忧”的情怀。于是,也就有了一

5、种生命的大境界。【张斌利】是的,陶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语中的思想与现代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我悟出这些的时候,不禁欣喜若狂。我感觉我为论语打开了另一扇窗子就是教师读论语。于是我就如传教士一样向老师们传中国教育的教!【陶继新】能够说,您的心灵之门被孔子打开了!同时,孔子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精神也走进了您的生命之中,“传教”也就成了必然之事。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老师的心灵之门也被打开了。【张斌利】就教育来说,阅读论语让老师收获最大的是明白了什么是教育?“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四个弟子都有瑕疵,但却都是孔门弟子之中的贤者。我们看重学生什么?不是分数

6、,是德行!所以我们的教师能教出快乐!教育的顺序是什么?“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教育的内容是什么?“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什么是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称赞颜回好学是因为其“不迁怒,不贰过”。【陶继新】现在的教育,有的已经异化了,甚至成了纯然的求知之学。其实,教育主要的任务不是学习知识,首先是学会做人。孔子的教学总纲一共12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9个字都是谈的如何修身做人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则说:“无论是教堂还是

7、学校,在他们行使其真正的功能的限度内都是为了使人变得崇高。”我发现,修身做人问题解决了,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多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说您谈到的曾子(参)吧,也并非聪明之人,不然,孔子怎么说他“鲁”呢?不过,正是这个愚鲁之人,却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大学,并教出了千古流传的中庸的作者子思,以至有了再传弟子亚圣孟子的出现。可见,重视做人的教育,才是本真的教育。【张斌利】其实假如教育到位了,教学的成本也会降低!恰恰是总盯着分数的做法,使老师们疲惫不堪,使学生疲惫不堪,使家长疲惫不堪,造就了一个疲惫的社会。人生理上的疲劳必然影响心理。坦率地说,受论语的影响,我们学校没有竞争,但是老师们积极向上。老师们之间

8、没有内耗,自然情同手足。我感觉这就是玉梅老师之所以具备常人没有的精神,是因为我们的校园为她提供了这种精神成长的土壤。【陶继新】没有品格支撑,仅仅盯着分数,恶性竞争就会出现。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恶化之后,人格也会弱化与走低,情绪也会不佳。这些,恰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品质,也是影响分数提升的杀手锏。所以,所有的高效,假如离开了良好的道德与优质的情绪,都是短暂的,甚至是不可能的。相反,有了优质的生存环境,提升分数却往往不求自得。【张斌利】马斯洛的理论指出,“人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下,更能表现出利他、友善、慷慨、仁慈、信任等人类优良的品性”。孔老夫子“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为人们提供了

9、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在良好的人文环境中,人人都会对生活充满激情。也就是您所说的回归人类的本性吧!人类的本性都是积极向上的,都在追求优秀。周国平先生说: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那高分数就是优质教育环境的副产品。【陶继新】王阳明提出一个观点,就是人人都有良知,正如他本人所说:“见到父亲自然知孝,见到兄长自然知悌,见到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只不过有的时候良知被遮蔽了而已。正像阳光能够普照大地一样,不过,假如阴云密布,人们在那个时段就看不到阳光。您和老师们通过论语的学习,将原先弥撒于学校里的阴云驱散,让阳光暖暖地照到大家的心里。于是,每个人的良知都表现出来了。有了良知,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

10、会事半功倍,甚至会抵达乐此不疲的境界。教育只有使师生感受幸福,才能保证教育质量。二、读论语优化生命质量【张斌利】陶老师,论语对教师们的影响不但仅是在教育教学上,而且也影响了老师们的人生,玉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更影响到了老师们的家庭,家和万事兴。有了这些做基础,我们学校迅速发展起来就是自不过然的了。【陶继新】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着人的生命状态。心灵状态是和谐的,生命状态也就和谐了。因为心灵的和谐,会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更不会“透支”身体。而长期的和谐与超然,就会在体内产生一种想象不到的能量,它会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就会让生命展示出一个又一个的精彩。一个人的生命态度,不只会辐射到教学场景中

11、,也会如影随形地折射到家庭生活中。因为心灵的和谐,会生成积极的正能量场。它不但使自己快乐,也使与其相处的人感到愉悦。假如玉梅生活在一个生存环境异常恶劣的学校,她的生命不会延续到现在,更不会有现在这种积极的状态。因为她从这个和谐美好的学校环境中,汲取了生命能量,甚至让顽症也望而却步了。病是与心联系在一起的,很多病的表征,往往是心的一种外在呈示。正是“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的病痛都是出自心的不安,当您心里舒坦安祥了,笑容油不过生。所以,您为老师们创设了一个心“和”的环境。相信不但玉梅会创造奇迹,你们的老师也会更加健康。【张斌利】的确是这样,我感觉经典不但净化人的心灵,而且对于人的生理也有巨大的影响

12、!医学研究说明,很多病来自于“心” ,而经典使人心灵宁静而高贵,自然拒污浊于千里之外。其实在您身上更能表达这个点,常常想起与您在北京健步行走的情景。经典中很多都是养生之道,特别是论语的第十篇对孔夫子生活习惯的记录。【陶继新】是的,在那个时代,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孔子却能活到七十三岁,看来是自有其养生之道的。他的“道”就是他有高尚的人格,“仁者寿”嘛。他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习惯决定一个人的生命走向。他又是终身学习者,而且由此实现了生命的飞跃,所以才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生命状态。这些,都是其超越常人的养生之道。只不过现在很少有人研究这个问题罢了。【张斌利】陶老师,告诉您一件趣事,开学初我们

13、把老师们的体重按照年级组称了一下,算出每个年级组的平均体重,为的是让老师们在大课间活动中动起来。每月称一次,假如哪个年级组平均体重没有减轻,就掏钱请客买水果!一个学期下来,最初是在秋季穿得很少的时候称的,在这个学期结束后,虽穿的很多,但是分量都没有涨!我欣喜的发现竟然没有一个老师请病假!【陶继新】您自创的这个方法,“于无声处”让教师减轻了体重而又健康了体魄。身体健康,当是老师幸福之本。因为身体健康还会为教师的快乐指数增值;反过来,良好的情绪又会促动身体的健康。持久地良性运转,教师也就有了幸福。【张斌利】其实这次上称称老师们本是玩笑,但是在这玩笑中老师们玩得很认真,从心里说不出的感激!幸福也是能

14、够传染的。据说人连续坚持七个星期的运动,体内就会产生内啡肽,这种化学物质刺激人的大脑使人兴奋,情绪积极向上。当然最初的设想是让老师们动起来,使人的形气改变,这是调节情绪的最好办法。没有想到这种做法不但为老师们带来身体上的健康,还带来生活的快乐。【陶继新】教师不理应仅仅教学者,也理应是强身健体者。教师精神饱满与心情愉快之后,即使教学的时间少了些,可效率却大大地提升了。能够说,你们实现了教师生存意义上的双赢,既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与幸福的人生。【张斌利】陶老师,我感觉人进入发愤忘食境界的时候,就没有时间有病。我们学校老师们也说累,但是累的同时也很快乐。前不久我校实行校园文化建设,老师

15、们自发组织实行烙画制作,七十余块烙画仅用两周就完成了,老师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而且不计报酬,这让很多参观者难以置信。这应该就是文化的魅力吧。【陶继新】人累与不累,往往不在干事的多少,而在心里是不是快乐。假如烦燥不安、气急败坏,即使干很少的事,也感受不到幸福的存有。假如心灵愉悦,感到工作很有意义,即使一天忙到晚,也不会特别累。所以,我觉得真正累是心累。正所谓“心”“亡”为“忙”也。你们学校的老师之所以累并快乐着,关键是他们每天处在一个和谐而又向上的生命气氛里,并由此感到了工作的意义与价值。【张斌利】陶老师说得极是。真正的疲劳是情绪上的疲劳!“孔颜乐处”对我们现代人不无启示!三、读论语探求治校之道

16、【张斌利】陶老师,作为一个校长,责任就是与老师们一起建立一个精神家园。这精神家园的基石就是“人本”,而论语恰恰是“人本”的最好注解。老师们一起读论语,一起尽其所能按论语去做,就形成了一个“场”,在这个场中相互影响,就形成了一个很多人难以解释的现象,就是媒体称之为的“岔河现象”!【陶继新】孔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依然有一大批弟子跟着他奔波,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人文之“场”。其实,假如将人当人看,且持续地发展人,就没有不好办的事情。教师这个群体,校长尊重他们,真诚平等地对待他们,并持续地成就他们,他们就会感到精神满足,就会努力工作。由此形成的必然就是一个和谐自由的“场”,人们的精神状态就必然是积极向上的,工作起来就必然是高效的。【张斌利】我们学校坚持“四不”,就是“不要考核,不要分数,不设班主任,考试不监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