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9048004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2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2019届高三语文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昆明市2019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美好生活表达了人存在的目的性与社会性,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具有世界性,是各民族国家普遍的向往、共通的命题;另一方面具有民族性、契合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命运和在此当中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一方面具有超越性,指向了人的丰富和全面;另一方面具有现实性,要立足于当下历史阶段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基础,以现时的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为依托。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尤其体现在古典时代哲学家的研究理路中。比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

2、也是最高的善;斯多亚学派认为“按照自然生活”、按照理性生活,才能达到幸福。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中国文化同样传递着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尚书洪范中有“五福”的记载,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表达了一种整体性的幸福观。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比如,强调天人一体。在中国哲学里,天是万物的生命本源,也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易经中提出天、地、人三才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的作用在于“成万物”,将

3、人与自然、人与最高道德本体的关系清楚展现出来。比如,强调德福一致。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德福一致,认为道德内在于幸福之中,美好生活同时也是道德的生活,因此即便“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圣人也能“不改其乐”。同时,因为道德带有利他性,这就要求人们不能只注重个人的幸福,个人的美好生活必然融入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发展之中,内圣外王的个人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由此趋于一致。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文化所表达的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并逐渐赋予其更加丰富、更加现代化的内涵。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概括,对美好生活的

4、新时代定义,进一步彰显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体现了党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由此也彰显出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改革开放40年,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早非难题,“美好生活的向往”便应运而生。(摘编自刘文嘉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美好生活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也是各民族国家共通的命题,这使它既有超越性,又有民族性和现实性。B. 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虽有不同的表达侧重,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C. 中国文化所侧重的美好生活的整体性,有个

5、体幸福的整体性、人在自然中的整体性和人在社会中的整体性三层含义。D. 当下中国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丰富化和现代化,对美好生活进行新时代的定义。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围绕“美好生活的中国表达”这一核心概念,由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哲学,为现时的政治主张构建深广的思想背景。B. 文章在论述中国幸福观时,从“德福一致”的传统文化观点出发,借助道德的利他性特征,阐明了幸福的社会整体性特征。C. 文章善用概念说理,如从“美好生活”作概念派生,用“幸福”对“美好生活”作概念替换。D. 文章对比论证突出,特别是将中国表达和世界表达对比,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

6、史和当下的对比。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只能立足当下,另一方面又必然指向长远。B. 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C. 基于幸福的完备性特征,中国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必然包括生态文明建设。D. 新时代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不代表“物质文化需要”己成为历史。【答案】1. C 2. D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然后审读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并进行比对。A项,“美好生活是哲学与伦理学的重要命题,

7、也是各民族国家共通的命题,这使它既有超越性”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章一、二段来看,是否有“超越性”等,与是否“是命题”无关。B项,“对于何谓美好生活,中西方不同的伦理学派但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则是其共同的话语”错误,选项扩大范围,文章第二段说的是“对美好生活这一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不同伦理学流派有不同的表达比如,亚里士多德斯多亚学派认为其共同特征是认为,幸福是与理性相一致的,理性内在于美好生活的普遍理想之中”,这里没有提到中方伦理学派,由此可知,“美好生活与理性的一致性”是中方伦理学派的话语于文无据。D项,“当下中国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将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丰富化和现代化”错误,选项曲解文义

8、,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40年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选项曲解了“将这种千百年来的文化表达上升为国家发展的目标”,“表达”和“定义”不是“目标”,“表达”和“定义”的内容才是国家发展的目标。故选C。【2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D项,“文章对比论证突出,在论述中国表达时又着意于历史和当下的对比”错误,从文章三、四段来看,论述中国表达时,的确隐含着“历史表达”和“当下表达”,但着意的并非对比,而是传承和发展。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9、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作者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人类共同的超越性追求,既要求真求知,也应尽善尽美”错误,文章第三段说的是“与上述古希腊哲学家对理性强调、对求真求知的强调不同,中国文化对美好生活的描述更强调求善求美,强调幸福的整体性和完备性”,由此可知,“求真求知”是西方观点,“尽善尽美”是中方观点,而选项将中西方观点简单相加,然后作为作者观点,故错误。故选B。【点睛】判断选项信息是否符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

10、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全面屏手机,泛指正面屏占比达到80%以上的手

11、机,一般采用极限超窄边框屏幕,相比普通手机,具备更窄的顶部和尾部区域,边框也更窄。夏普早在2014年就发布过第一款全面屏手机Aquos Crystal,采用5寸显示屏,1280*720分辨率,同时取消受话器而配备了骨传导方案,实现了手机正面开孔的最少化,但当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2017年下半年,全面屏手机在市场上全面性爆发,品牌从小米MIX到小米MIX 2,从三星Galaxy S8到三星Galaxy Note8,再加上后面包括iPhoneX华为麦芒6、华为Mate10在内的一系列新机等。由于手机的大屏化已面临手掌大小瓶颈,屏幕超过6英寸的机身让使用者无法单手触摸到手机边缘,且容易滑落碎屏,导

12、致体验感下降,而最适合大部分用尸使用的手机尺寸是5-6英寸。全面屏更高的屏占比,意味着在机身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展示更多内容,能够让用户使用更加便利。目前主流手机的宽高比是16:8,而全面屏一般是18:9。加大的宽度给人们带来了“分屏浏览”这一全新的使用体验。全面屏让同一屏幕内看电视剧和微信聊天、淘宝购物比价这些新需求成为可能。2017上半年开始,手机销量的驱动因素由前几年拍照驱动、外观驱动和芯片性能驱动,逐渐转变为明星代言驱动。外观万面,各大品牌乃至各品牌内的子类都呈现严重的同质化。厂商不得不通过推出多款颜色来吸引眼球,但依然乏善可陈;比如苹果推出红色款Iphone7和7Plus来吸引眼球,但销

13、量不达预期。全面屏带来的科技感、整体感则是外观微创新趋势中的一次大飞跃。全面屏未来将结合曲面技术、AR技术等掀起新一轮外观升级浪潮。(摘编自智能手机全面屏研究报告)材料二:中国手机市场各尺寸机型占比全面屏渗透率将迎来快速增长(资料来源于2018年中国全面屏市场需求情况分析)材料三:对于未来全面屏手机发展的趋势,金立集团董事长刘立荣认为,“第一代全面屏”主要带来的是更大的占比外观以及视觉效果方面的提升。他预测,不久将迎来“第二代全面屏”,还会迎来更多技术以及交互上的革新,例如:异形全面屏、柔性屏幕以及各种新外观材料将成为打造差异化的重要突破口。由于全面屏导致当前大多数厂商不得不暂时采取指纹后置的

14、解决方案,还会催生出新的生物识别技术革新。无论是今年iphoneX的面部识别,还是未来基于OLED屏幕实现的屏下指纹识别,都是技术发展的方向。刘立荣认为,全面屏的到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它解决了目前5G时代到来前手机行业创新疲劳的问题,并相信随着全面屏技术的推广,用户换机频率会重新提高。(摘编自张娜手机行业“全面屏”发展势不可挡)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近几年,消费者对大屏手机的关注度与日俱增,5.1英寸及5.1英寸以上手机在2017年市场占比为82.9%,较2016年升了15.6个百分点。B. 屏幕超过5.6英寸的手机市场需求递减,说明消费者单手操控整机尺

15、寸过大的手机有一定难度,手机屏幕发展受手掌大小限制。C.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趋于平稳增长,异形手机与全面屏手机市场渗透率相比增长缓慢,全面屏手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抑制了异形手机的发展。D. 2017年全面屏手机渗透率约为9%,2018年全面屏机型渗透率跃升至44.6%,打造全面屏手机成为满足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全面屏手机,指正面屏占比达到80%以上、宽高比为18:9的手机,窄边框达到极致。提高屏占比,能解决手机大屏化与用户握持感之间的矛盾。B. 夏普研发了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在技术上也有所突破,但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因为其市场号召力过小,品

16、牌效益不足以引领市场潮流。C. 屏幕超过6英寸的手机,由于机身过大让使用者无法单手触摸到手机边缘,就容易出现滑落碎屏的情况,让人体验感下降。D. 手机销量的驱动因素由拍照驱动、外观驱动和芯片性能驱动变为明星代言驱动,全面屏带来的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外观创新趋势中的一次大飞跃。6. 请联系材料,简要概括“全面屏”手机的优势及技术发展方向。【答案】4. C 5. D 6. 优势:更高的屏占比,在尺寸瓶颈制约下展示更多的内容,带来更好的操作感更大的宽高比带来全新的分屏体验,满足同屏看剧聊天等新需求全面屏的科技感和整体感,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美感技术发展方向:结合曲面技术、AR技术等作外观升级用柔性屏幕以及各种新外观材料打造差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