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047759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4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典型案例(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种地晔夏职业学梭CHIFHNGSHJHV Wl 丽d SCHOOL典型案例集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二一五年目录提高产教结合水平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1扬长补短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12突出实践强技能 工学结合创效益 19整合课程模块 实施项目教学 28构建全员育人模式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36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46#提高产教结合水平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典型案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实现专业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 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则是践行这一原则、培养 新型职业农民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2、。一、实施背景“十二五”以来,我旗加大了现代农牧业发展步伐,将“实施高 效节水农牧业工程建设, 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作为农牧业现代 化战略重点,着力提升我旗现代农牧业生产水平。在发展农业方面, 以设施农业建设为抓手, 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化农 业生产主体,引导本地区农业走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发 展之路,我旗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农村依 然面临的广大农民科技知识匮乏、 农业项目区专业技能人才短缺的现 象,严重制约着我旗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我校是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 承担着服务“三农”的重任。2011 年 11 月,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

3、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 业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现代农业发 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 发展为导向, 以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 力为目标, 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 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 民”。 2014年 3 月,教育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 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进一步要求各相关部门加快部署,尽快 建立起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多年来,我校认 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 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树立大职业教育思想,始终以体制 机制创新为抓

4、手, 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 狠抓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专业内涵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之路,探 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二、主要目标1. 加强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合作,构建设施农业专业技能人 才培养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构建“以能力为纽带、以实践为主 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完成本专业校本教材开 发。3. 搞好“三个对接”(对接农资经营企业, 发挥科技辐射的作用; 对接高效农业, 提高生产效益; 对接农业合作组织, 提升生产、 加工、 经营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4. 充分发挥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功能,

5、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适 应社会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三、实施过程1. 加强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合作,创新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校、企的主体作用,深入开 展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合作。 我专业与赤峰市鑫达种业有限公司、 十三敖包笤帚苗子农业园区、 罕吐柏村红格尔玫瑰庄园、 巴林左旗十 三敖包镇苗圃、 十三敖包镇伙房村现代种植园区、 上京蔬菜专业合作 社、林东镇刀老毛道村设施农业区、 宏伟庄村蔬菜大棚园区等十五个 设施农业项目区合作,建立起了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三方合作机 制,设施农业项目区负责项目引导,教师与农户对接负责技术服务, 三方合作,共同完

6、成项目的建设。 学校根据需要, 及时组织农民培训、 到先进设施农业项目区参观,实现项目的引进、示范、宣传、推广一 条龙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学生跟随老师全程参与,为学生创造了实 习实践的机会。 师生边实践,边调研,带着技术入户, 带着问题回校, 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集中研究解决,及时反馈指导,与农业技术专家 共同研究探讨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落实了校、村、 设施项目区联合培养模式。2. 依托行业企业优势,推动课程体系开发学校成立由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农业生产技术专家组成的专 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持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当地涉农企业的性质, 把合作的十五家企业分为五个功能主体:农作

7、物生产;蔬菜(食 用菌)栽培;林果、花卉栽培;地方特色农产品加工;农牧业 经营与管理。 每个功能主体又涉及到不同的岗位工种, 细分为作物种 子繁育工、蔬菜园艺工、果树园艺工、菌类园艺工、花卉园艺工、农 艺工以及种子加工员、农业技术推广员、农作物植保员、农产品经纪人等十个工种。 我们按照五个功能主体和各工种岗位的不同要求设臵 课程,编写了 设施平菇、香菇生产技术、 设施林业生产技术 、 笤帚苗子栽培技术 、杂粮作物栽培技术 、种苗工厂化生产 、 芽菜栽培技术、北方生态庭院经济、设施花卉生产技术 等校本教材。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实现了专业教材的科学整合, 以适应不同岗位、不同学制、不同受众的需

8、求。3. 搞好“三个对接”,提高办学效益 对接农资经营企业,发挥科技辐射的作用 本专业紧紧抓住当地农业转型升级机遇, 进行精准对接, 积极为 企业和农户提供服务。 赤峰市鑫达种业有限公司所承担的新品种的区 域实验、生产试验、室内考种等工作均由本专业师生协助完成。 2012 年以来,我们全程参与了当地主产作物的 6 个推广试点的试验:(1)富河镇横河子村: 作物生育期在 95 天至 110天之间, 主要 试验品种有通杂125、吉杂359、通科四、PA474俩代、东农251,试 验农户王海栋、王国春、李春霞等。(2)丰水山五号村:作物生育期为 115天至 122天,主要试验 品种有丰玉 799、吉

9、玉 208、长丰 59、益丰 39、美豫 5 号、松玉 401, 试验农户有杨福申、张国雷等。(3)林东镇农场:作物生育期为 118天至 125天,主要试验品 种有金山 126、内早 9、大地 6 和吉单系列,试验农户李素红等。(4)十三敖包镇尖山子村:作物生育期为 122天至 128天,主要试验品种有张杂 6、敖杂 13、和帚杂 1、帚杂 2等,试验农户李占(5) 哈拉哈达小城子村:作物生育期为 105天至115天,主要 试验品种有金丰谷、大金苗、沁谷1、山西红等,试验农户牛东学等。(6) 花加拉嘎杨树林村:作物生育期为 110天至120天,主要 试验品种有松玉9 一代、KF1OO5 MC2

10、78等,试验农户荆文生等。兼职教师李彩云与师生在玉米实验田进行幼苗性状观察经过三年的试验,确定有推广价值的作物品种 32个,其中很多 品种已经得到了较大面积的推广,谷子有沁谷 1、大金苗、金丰谷、 山西红等品种,玉米有金山126、内早9、大地6和吉单系列等品种, 高粱有张杂6、敖杂13、帚杂1、帚杂2等品种。品种的更新增加了 农民经济收入,增进了农民对种子公司的信任度,提升了企业的信誉, 同时也提升了我校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的知名度。 对接咼效农业,提咼生产效益红格尔玫瑰庄园是一家集特色种植、观光、采摘、拓展培训、餐 饮、住宿、娱乐健身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占地面积1500余亩,主要

11、生产和经营玫瑰、大樱桃、葡萄、草莓、绿色有机 蔬菜等项目。2013年初,基地与学校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学校负责 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根据基地的生产经营需要,派 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教师到云南、辽宁、山东等省学习进修,解 决了红蜘蛛、白粉病等难以控制的病虫害和花期不一致等技术难题, 实现了企业增产增收,提高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师生在红格尔玫瑰庄园对病虫害防控效果进行监测近几年玉米病虫害在巴林左旗的发生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例如2013年,全旗玉米产量就因玉米螟的危害而减产达 15%而玉米螟等 病虫害的发生率高,用药防治又比较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设施农业 生产技术专业曲建龙、张

12、艳茹、张其星等几位老师带领学生到碧流台 镇、十三敖包镇、隆昌镇等地进行科技宣传,讲解常见病虫害如玉米 黑粉病、玉米螟、蚜虫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农民科学防治农作物的 病虫害,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和化肥,对于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 和培训,面对面解答广大农民提出的种植相关问题, 使我旗玉米病虫 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对接农业合作组织,提升生产、加工、经营水平笤帚产业是巴林左旗的特色产业, 在该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出 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多年连作致使病虫害发生严重,原苗加工 转化率低,大量原苗外运等。为此,巴林左旗农牧业局、劳动就业局 牵头,促成了我校和十三敖包笤帚苗子产业园区合作,我校负责对种植户

13、和加工企业每年800余人次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使病虫害的发生 率大大降低,笤帚苗子的产量和品质明显提升, 笤帚加工工艺得到改 进,原苗就地加工转化率提高了 25%促进了该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全旗已形成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3000万公斤原苗的规模, 年生产10万把以上笤帚产品的加工企业发展到了 40家。我校教师指导培训班学员进行笤帚产品制作4. 发挥农村职业学校功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我们依托学校的人才优势、科研技术优势、示范推广优势,通过 学校、 企业和农户对接, 不但把本专业在校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 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 还对当地农民开展多种技能培训, 使其成 长为新型的职业农民。

14、近三年来,我校共组织农民种植、养殖等多种 职业技能培训 3200 余人次,并定期开展送教下乡、科技下乡活动, 为全旗的农业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了农民科 技水平、技能素质。四、条件保障1. 校、村、企合作是基础 开展校、村、企合作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实习实训在全真的生产环 境里进行,使教学贴近农业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 生综合职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生产需要,通过 产教结合开展教学。在扩大校内生产实训基地的同时,加强校、村、 设施农业项目区的合作, 建立红格尔玫瑰庄园等 15 个校外实训基地, 保证了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2. 教师队伍是关键

15、实施项目教学,需要一支水平较高的 “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 23 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中学高级教师 15 人,中学一级教师 8人,“双师型”教师达 100%;兼职教师 6人, 农艺师 5人,农业技术推广员 1 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教师技 师”专兼职齐备的专业教师队伍, 解决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问 题。3. 机制建设是保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各专业室主任为 成员的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 成立由专业室主任任组长,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制定了相应的 工作职责和制度,与 15 个企业签订长期的校企合

16、作协议,定期召开校 企联席会议,制定了学生实习、教师下企业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双方合 作行为,形成定期联系和走访机制。五、取得的成效1. 办学效益通过产教结合, 推进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设施农业生产技 术专业办学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服务“三农”的功能也得到了进一 步加强,专业教师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 高。通过实施“校、村、设施农业项目区”联合培养,实现了专业与 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培 育出一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提高了我校办学 知名度。2. 社会效益学校通过在作物品种试验、特色种植指导、植物病虫害防治、农 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实践, 为我旗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