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9046628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知识点汇编(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可观测宇宙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层次如下 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

2、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

3、,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5、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4、:当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扰乱地球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在两极地区与大气碰撞产生极光现象;与地震、水旱灾害等有关;特别提醒: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重要) 特别提醒:地球的能量,根据成因分为直接间接的太阳能(太阳能、风能、煤炭、石油等);地球内部的化学能(地热等);天体引力能(潮汐能)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震:地壳中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引起地面震动。(1) 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2) 烈度:地震释放的能量对地面的破坏

5、程度。 2、地球内部圈层(1) 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纵波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横波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从外到内: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地核(外核、内核);地壳和地幔的界线是莫霍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和纵波速度都明显增加),地幔和地核的界线是古登堡界面(经过此界面,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突然下降)。说明地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者熔融状态。特别提醒: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厚薄不一,大陆地壳较厚39-41千米,大洋地壳较薄5-10千米);元素在地层中不同:地壳上层成为硅铝层,下层称硅镁层;地幔

6、含铁镁较多;地核含铁镍较多。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3.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与人类密切相关的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第四节地球的演化1、地层与化石(1)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2)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地层(沉积岩层)和化石。2、岩石根据成因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1)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有生物化石存在,例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2)岩浆岩具有点状结构,其中的玄武岩有气孔;(3)变质岩具有纹理结构,例如大理岩,板岩等。3、地球演化史宙代纪主要地理事件及主要特征矿产生物发展阶段动物植物

7、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造山运动(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山系)第四纪进入大冰期人类时代哺乳类时代被子植物时代新近纪古近纪中生代白垩纪环太平洋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金属矿产、造煤时期爬行动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侏罗纪三叠纪古生代二叠纪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基本形成,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造煤时期两栖动物时代鱼形动物时代无脊椎动物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藻类时代石炭纪泥盆纪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元古宙前寒武纪地壳运动剧烈,晚期出现大片陆地(晚期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有生命迹象太古宙海洋为主,没有宽广陆地火山活动频繁铁矿冥古宙地球形成初期大灭绝:50%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恐龙灭绝大灭绝:60%海生无脊椎动物和原始鱼类、两栖类全部灭绝第二

8、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 流水地貌1.外力作用表现形式2、主要的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溶洞 海蚀地貌 喀斯特地表地貌冲积扇 沙丘 风蚀蘑菇 三角洲 3、河流地貌特别提醒:平直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左岸堆积,右岸侵蚀;弯曲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4、滑坡和泥石流在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流急,在遭遇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1滑坡(1)定义: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2)危害2泥石流(1)定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2)危害(3)防御措施连续降雨或暴雨时

9、,不要在沟谷中停留。不要躲在大树上,大树可能被冲倒。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躲避,切记不要顺沟向下跑。发现泥石流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第二节 风成地貌一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壁龛风蚀残丘风蚀沟槽雅丹地貌二、风积地貌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特别提醒: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风蚀土丘迎风坡陡,背风坡较缓)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破坏建筑物。(2)降低土壤肥力。(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2防沙措

10、施 (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特别提醒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2)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2分类(1)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 石芽 峰林 孤峰 溶斗(喀斯特漏斗)也有的地方称为天坑。地下溶洞(2)喀斯特沉积地貌钙华:石钟乳、石笋、石柱特别提醒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其化学

11、反应方程式如下:(1)溶蚀作用 CO2H2OCaCO3=Ca(HCO3)2(2)沉积作用 Ca(HCO3)2=CaCO3H2OCO2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1)岩石:可溶性岩石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二、海岸地貌(1)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2)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三、冰川地貌1冰川(1)定义:指极地或高山地区地面上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2)分类按形态和规模分分类特点分布地区大陆冰川面积大、冰层厚南极洲和格陵兰岛山岳冰川发育在高山上的冰川,面积

12、较小中低纬高海拔地区2.冰川作用: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3冰川地貌: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1)冰川侵蚀地貌:冰斗、冰川槽谷(U形谷)、角峰和刃脊等。(2)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平原等。4冰川地貌的分布(1)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高纬高山地区。(2)第四纪大冰期,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留下了大量冰蚀湖(北美五大湖)和峡湾海岸(挪威西海岸)。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大气组成和垂直分层1. 大气组成2.大气垂直分层(比较重要)特别提醒: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

13、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3)现象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2)表现特别提醒(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保温过程(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