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化解方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044363 上传时间:2023-12-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难点化解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重难点化解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重难点化解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重难点化解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难点化解方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难点化解方法体育教学是围绕动作技能展开的教学过程, 而动作技能中的重难点, 是体育教学必须引导学 生掌握的关键教学内容, 准确的确定动作中的重难点, 可以明确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的针对 性,使体育教学有目的、计划、有层次的组织实施,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一、重、难点的确定1、“重点 ”重点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的,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是动作技能中学生 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环节,它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不因学习者的知识、体质、心理等方面 的变化而变化, 并直接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进行, 是完成动作的前提保障。 如:肩肘倒立动 作首先要强调倒立动作的完成 立的稳,是完成动作的基础, 因

2、此,重点也就是夹肘内收。2、“难点 ”难点是针对学习者自身而言的, 是指教材中学习者言难以掌握、理解的知识点,是动作技 能教学必须突破和解决的重要环节, 它受学习者的心理状况、 身体素质、 理解能力等多方因 素的影响, 并直接影响学生动作学习的质量, 是提高动作水平的关键。 如: 肩肘倒立在学生 掌握时,要强调立的直,即展髋挺腹,这一动作受学生腰腹力量、理解能力、空中方位感知 等方面的影响,学生掌握上会出现难点,因此,可以把他确定为教学难点。、重、难点的同异是完成动作技能学习关键, 它并非 学生掌握情况的提高而随时进行调 且在同一课会出现重难点类似 (急1、共同点重难点是体育教学必须紧紧围绕、

3、 重点解决的技术环节, 一成不变的出现在动作教学之中, 是随着教学不断深入、 整的, 同一内容在不同的课次会发生重难点动作的变化, 性跳远 1 课次: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或者不同课次重难点梯次变换的情况。如肩肘倒立: 1课次:重点为夹肘内收, 难点为展髋挺腹; 2 课次:重点为展髋挺腹, 难点为动作协调顺畅;3 课次:重点为动作协调顺畅,难点为具有体操表演意识。2、相异处首先是教学重难点针对的对象不同, 重点由教学内容决定的, 是教学内容本身涵盖的、 是 完成动作的基础, 并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教学难点是受学生的认知水平、 心理 状态、身体素质的影响, 是在教学中生成的、 可预知的内

4、容, 随学生能力的提高而发生变化; 其次教学重难点的目标指向不同, 重点是基础, 是完成动作的前提, 是教学过程中需要强调、 突出的,难点是提升,是提高动作质量的关键,是教学过程中要突破、解决的。三、重、难点的突破: 体育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学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术、技能的 “拦路虎 ”,教学中可以通过合 理调整课的结构、针对性的运用教学方法、突出重难点的讲解、简化评价标准等方法, 并充 分发挥学生小组学习、自主学习的作用,围绕重难点组织教学,攻克重难点这一教学屏障, 使体育教学顺利、有效的开展。1、专项练习,分散重难点。专项练习是在基本部分教学之前对学习内容所需要的身体、技能、 心理各方面进行必

5、要准备的环节,教学时,在有效活动身体各关节之后,将教学重难点进行剥离、分散,充分利用 课的不同结构, 围绕其中一点进行强化练习, 初步解决一个动作要点,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基 础后,进入基本部分教学, 在围绕另一要点在进行学习, 这样,即节省基本部分的教学时间, 缓解主教材的教学压力, 而且, 利于学生理解动作,避免要领过多而产生的杂乱感,有效提 高动作掌握质量。 如进行快速跑教学时, 教学难点为: 快速反应, 教学时可以利用专项时间, 练习 “抓手指 ”、“摸五官 ”的趣味游戏,提高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继而,在基本部分教学时 就可以紧紧围绕站立式 (蹲踞式) 起跑的动作环节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

6、掌握动作要领; 最后, 在游戏中将两者合并处理,有效提高学生重难点动作的掌握质量,提高快速跑的能力。2、简化要领,突出重难点。动作要领讲解时,由于语言衔接、动作描述的繁杂,不利于学生的记忆,且受学生的认知 能力影响,学生理解、掌握上会出现不同的分差,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动作的特点,利用强 调重点、突出难点的方法简化动作要领,使学生加深印象、快速掌握。肩肘倒立的学习中, 对动作要领进行童谣式的讲解,辅助以挂图说明,动作方法为:并腿坐,体前屈,胸靠大腿 手触脚;手压垫,体后到, “夹肘内收 ”(强调重点)手托腰;展伸髋,挺小腹(突出难点) , 脚面绷直真好看!3、分层递进,围绕重难点。动作教学时,

7、根据学生的能力将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划分出不同的难易度, 并紧紧围绕重难 点中的一条主线, 引导学生从较容易的动作学起, 逐步增强练习的难度, 并与另一要点动作 进行连接,分层递进的组织教学,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让学生阶段性的掌握要领, 使学生分层的掌握动作,逐步完善重难点动作的质量。例如:跳上支撑 前翻下的教学, 将动作内容分解为三个由易到难步骤,教学顺序为: “自主杠上支撑(适应器械,初步体验 重点动作) ”“跳上正撑 ”(直臂顶肩支撑,学习重点动作) ”“腹贴杠前翻下(腹部贴 杠前翻下,学习难点动作) 完整练习(突破重难点)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 体能力,从体会重点动作到学习

8、重点动作,继而与难点动作进行连接, 初步尝试练习, 最后 不断完善动作, 学生就会感到完成动作学习较容易, 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重难 点动作的掌握水平。4、针对练习,突破重难点。体育教学受学生认知水平、 心理因素、体能状况的影响, 导致在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学习同 一教材、 技术、技能时,或一个教学对象学习相同性质教材, 所出现的问题也各不同, 因此, 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难,“坎 ”在什么地方,问题的焦点在哪里,根据问题的所在,抓住共性问题,分化个别问题,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方法,突 破重难点,使学生顺利的掌握动作要领及方法。例 1: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

9、生对不同练习方式的喜好,教学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心理 出发, 选择他们喜欢的练习方式,将重难点动作融汇其中,有效激发他们的练习积极性。如 中高年级学生喜欢游戏、挑战的练习方式,在肩肘倒立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小组间的合作, 将重难点动作溶于用身体 “书画 ”不同形状的图案和字母的趣味练习之中, 在游戏、 比赛中潜 移默化的学习重难点动作。以谁书写的L立的稳(夹肘内收)5秒比赛,巩固学生的重点动作;以看谁写的L更标准、立的更直(展髋挺腹)的比赛,突破难点动作。再如一组蹬地翻 身上的动作教学时, 学生翻身上杠后,抬头不及时,往往容易翻下或支撑不稳,可以利用杠 前上方的标志物,吸引学生抬头制动,从而有效

10、解决难点动作。这样的方法,利用学生勇于 展示、 喜欢创新的心理, 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顺利完成重难 点动作的学习。例 2:学生因为自身能力的不同,完成重难点动作的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有时会因为场地 因素、安全措施等产生畏难情绪, 不敢练习。 教学时,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场地、 器材摆放, 降低难度, 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掌握动作重难点之后,在标准的基础上, 不断 完善动作。 如在支跳教学时,可以从低器械开始练习重难点动作, 逐步增加器材高度, 让学 生适应器械,消除恐惧和为难情绪,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解决重难点动作;还可以针对学 生的不同能力, 摆放高、

11、 中、低三组不同难度的场地,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针对性的选择练 习场地,学生重难点动作具有一定基础后,在同一标准,进行完整动作的学习。不仅增强了 练习的针对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动作质量。例 3: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不同, 学生在重难点动作掌握上会存在理解和进度上的差异, 有些学生刚刚接触, 便能掌握重难点动作, 而有些学生在需要不断的强化练习才能很好的运 用,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互助、合作探究,弥补他们的认知差异,使重难点掌 握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处于各个小组之中, 利用优秀生的带动, 拓宽动作的纠正范围, 有效提 高动作教学质量。如在练习时, 教师根据学生能力,均匀的

12、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小组内相 互学习、相互提示、 相互帮助,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促进学生学习重难点动作质量的提升;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动作问题, 设置不同的练习小组: 完整练习组、 强化重难点动作 组,引导学生针具自身不足和存在问题, 进入不同的小组进行学习,解决相应的问题后,在 进行整体完善的练习。这样,同质、异质的分组,解决不同的重难点问题,不仅可以增强教 学的时效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互助能力、学习能力,可谓一举多得。5、量化评价,细化重难点。教学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相互学习、自主评判的意识, 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学生完 善动作的意识。 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 以重

13、难点动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将抽象 的评价标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细化、 具体化, 形成便于掌握学生评价方法。 如在前滚翻教学 时,教学评价往往以滚动直(推手、蹬地用力及头的摆放位置,重点动作) 、团身紧(难点 动作)为评价标准,而这些抽象的概念不利于低年级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练习时, 可以在垫上用胶带划出一条直线, 并在垫子上方设置一条高度线, 学生滚翻时, 轨迹与垫上 线重合且穿越限制线的高度越低, 动作质量越高。 不难理解, 学生滚翻直, 就说明他的推手、 蹬地的用力均匀,头的摆放位置正确,穿越的高度线越低,说明他团身越紧;反之,就可以 从评价中顺利的找出他的动作不足, 是团身的问题、 还是推手、 蹬地的问题?然后学生就可 以针对问题, 进行相应的改善和提高了。 这样教师将授评价方法的同时, 也介绍了改进意见, 量化评价时, 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 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完善重难点动作, 促使学生自主学 习、相互学习,有效增强学生练习的针对性,提高学生重难点动作的掌握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