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进城市化建设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043429 上传时间:2022-08-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推进城市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成都推进城市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成都推进城市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成都推进城市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成都推进城市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推进城市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推进城市化建设(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城乡统筹的改革样本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调查报告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各种资源快速地向城市聚集,城乡差距拉大,“三农”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症结。 如何破解“三农”问题,重构科学的城乡关系?已经持续了近7年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的四川省成都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方位、趟“深水”推进的全景式改革样本。 从2003年开始,成都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和“三农”问题顽症,推动发展方式根本转变,推进城乡全面现代化。

2、 这项改革既要让农村人口大量地转移到城市,从生产生活方式上真正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又要让留在农村的人口集中居住在现代农村新型社区,享受延伸到农村的现代城市文明。因此,有舆论认为: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是一场“试图改变中国农民命运”的试验,其核心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让农民享有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利、发展机会。 2007年6月7日,国家批准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成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成都的改革进一步向“深水区”挺进、突破、深化、提升,构建一整套全面、深入、系统、配套的体制机制体系。 2009年底,成都市委对城乡一体化实践全面提升和深化,确立了建设“世界现代田

3、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将农田保护、生态环保、现代高端产业、城市先进功能有机融合,以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布局,走出一条科学建设世界级特大城市的新路。 成都这场坚持不懈、系统推进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具体特征和深刻意义究竟有哪些?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根本方法:“三个集中” “这点地,单家独户,就是种金子,也致不了富。”以前,成都农村基层群众常这样说。成都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而城市化、现代化不可避免要占地。矛盾如何破解? 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之初,既是工业强县又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的双流,为了解决工业布局分散、农村公共配套欠缺、农地零碎低效生产等问题,探索创造了“三个集中”:工业向集中发展

4、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成都市委、市政府总结推广双流经验,将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确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根本方法。 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成都市优化工业布局,将全市分散的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打造电子信息、软件、汽车、生物制药、航空航天等11个现代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能源、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调整招商引资考核政策,建立项目必须进集中发展区的激励约束机制,杜绝了招商引资“捡进篮子都是菜”和工业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而且完善了配套、降低了成本、形成了集群。2009年,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了70%,规模以

5、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 成都市规划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梯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一些纯农业落后乡镇,一举转变为现代小城镇。远离中心城区的郫县安德镇,城镇建成区面积由2004年的0.65平方公里扩大到4.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0.8万增加到2.5万,城镇化率达到65%。2004年以来,全市平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民近20万。全市已累计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630个(不含灾后重建),总面积2800多万平方米,74万多农民入住,生活居住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 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

6、愿、有偿的原则,成都市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营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猪、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土地规模经营总面积195.6万亩,占农村流转土地总面积的68.5%。农业增加值由2002年的125.5亿元增至2009年的275亿元,翻了一倍多;带动农民持续增收,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比2002年增长111.1%。 实践证明,成都的“三个集中”不仅适应人多地少的客观市情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迫切要求,避免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粗放式发展弊端,而且符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联系的规律,有效推进

7、了“三化”联动,促进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通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以工业化作为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通过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成都城乡经济社会连年保持又好又快的高增长,即使在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叠加影响的严峻形势下,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也增长了12.1%,2009年增长14.7%,达到4502.6亿元,而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

8、了20%以上。城乡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661缩小至2.62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比较研究显示,成都是全国唯一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乡收入差距得到遏制并呈缩小趋势的特大城市。科学体制:“六个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起同发展共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成都市通过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等“六个一体化”,大刀阔斧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全方位构建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们以前的规划只能算半个规划。”成都市规划局局长张樵的这句话,一度广为流传

9、。当时,他是“城市规划局”的总规划师,“在学校学的是城市规划,工作后干的是城市规划,没有农村规划这个概念”。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后,科学编制城乡规划、刚性执行城乡规划,被成都市确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和基础、科学发展的引领。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规划管理体制随之发生根本性改变,城市规划局改为城乡规划局,按照城乡一盘棋的理念,对城乡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满覆盖,直到村组。 在“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成都的这一规划理念和体制得到了充分实践,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重要指示,创造性提出“

10、四性”的规划建设原则:发展性,突出产业支撑和持续增收;多样性,确定多样形态避免千村一面;相融性,注重与环境和生产生活相融;共享性,让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避免了灾后重建简单等同于建房修路或复制城市小区,成为推进城乡全面现代化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仅在灾后重建中产生了一大批新农村现实样板,还形成了一套全面推广的技术准则,确立了成都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依据。 除了规划,成都市对只管城不管乡、重城轻乡或城乡分治的市政公用、交通、财政、农业、水利等30多个部门进行归并调整,实行城乡统筹的“大部制”。还对城乡二元体制的标志性制度户籍制度“动刀”,实行一元化管理,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市民、农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

11、口。公共财政的阳光,也普照城乡,建立起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2009年市县两级财政对“三农”投入192.3亿元,相比2002年增长26倍,6年来累计投入594.8亿元。创新城市支持农村机制,每年土地出让的较大部分收益都用于支持农村。发挥政府投入撬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吸引大量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发展。 通过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成都市有效推进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政策和就业工作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城乡劳动者实现平等就业。农村410所中小学、223个乡镇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全部进行了标准化建设,推动城乡教师、医生互动交流,优质教育、卫生资源向农村倾斜。教师实行“县管校用”,从“同县同酬”

12、逐步向“同城同酬”过渡。在都江堰市,还按工作半径向教师发放补贴,半径大的农村教师补贴超过城市教师。从2009年开始,成都实施“名校下乡”,市民心目中最好的三所学校成都七中、石室中学、树德中学,分别领办远郊农村的都江堰聚源高级中学、彭州白马中学、崇州怀远中学,让农村孩子“少花钱,上好学”。2009年1月出台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实现了城乡完全打通和市级统筹,基本实现社会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和相互衔接。成都市医保局介绍说,原来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市的医疗保险,统一到一起了:凡是签订了劳动合同就业了的,无论城乡,无论单位性质,都统一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未就业

13、的,包括未成年人等非劳动人口和没就到业的劳动人口,无论城乡都统一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城乡居民完全平等参保、平等享受报销待遇。 此外,成都市还大力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覆盖,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客运通村率达到98%,实施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 成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正在成为中国公民权利从城乡二元分割走向城乡一体化的一个现实样本,通过“六个一体化”,形成了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超越了社会公平的范畴。坚实根底:“四大基础工程”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基础也在农村。 2月20日上午9点,春节后上班第一时间,成都市

14、召开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电视电话大会深入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大会。从市领导到村(社区)干部近4000人,分别在1个主会场、20个分会场参会,“一竿子插到底”。 成都市近年来实施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上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举措,抓住了根本。扎扎实实抓基层、夯基础,是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由于历史的、客观的原因,农村的市场化改革还很滞后,农民并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2008年1月1日,成都下发市委、市政府当年“一号文件”,启动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为农民承

15、包地、宅基地、房屋开展确权、登记和颁证,并建立市、县两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引入农业担保、投资和保险机制,使农民成为市场主体,可以平等地参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用市场之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成都市在全国创造性地设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投入26亿元,为有效保护耕地的农户每年分别按基本农田400元/亩、一般耕地300元/亩的标准发放耕保金,用于补贴农民购买养老保险,确保了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目前确权颁证基本完成,市级耕保基金筹集全部到位,254个乡镇发放11.4亿元,惠及109万农户,涉及耕地

16、384万亩。已实现农村产权流转2.7万宗21.2亿元,各级投融资平台筹资236.9亿元。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在成都“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得到了充分运用,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在产权改革的基础上,都江堰市、彭州市等灾区为受灾农户提供重建融资担保,解决贷款无抵押担保物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了灾后重建巨额资金的筹集难题。生产关系的一点点突破,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此,著名社会学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评价说,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成效比预期的要好,一些原来估计很难革除的体制性障碍正在逐步被革除,城市发展“地从哪里来”和农村发展“钱从哪里来”两个必须回答的问题,成都用城乡一体化的市场机制,让城市资本和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