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9042468 上传时间:2023-01-02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工程课程设计报告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名称:基础工程设计题目:双线高速铁路某桥墩基础设计 院 系: 土木工程系 专 业: 铁道工程 年 级: 二零零八级 姓 名: XXXX 指导教师: XXXXX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2011 年6月5日课 程 设 计 任 务 书专 业 铁道工程(桥梁组) 姓 名 XXX 学 号 XXXX 开题日期: 2011 年 5月 20日 完成日期:2011年 6月 5 日题 目 一、 设计的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熟悉基础设计的方法,掌握基础设计的基本理论,培养综合应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能力。二、 设计的内容及要求设计具体内容见任务书: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熟悉:1综合分析设计资料,对三种常

2、用的桥梁基础类型(刚性扩大基础、桩基础和沉井基础)的技术合理性进行比较(限于课时,本次课程设计不考虑造价因素),选择较为合理的基础方案。2对选定的基础方案进行详细设计。3初步决定修筑基础的施工方案。三、指导教师评语 四、成 绩 指导教师 (签章) 年 月 日目录一、工程概况3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3三、设计荷载41、恒载4(1)结构构件自重4(2)附属设施重(二期恒载)42、活载4四、设计步骤51.支座反力的确定:5(1)基底以上墩及土的重量和的计算5(2)附加力(风力)6(3)主力72.基础的选择与检算11(1)选定桩基类型11(2)选择桩材与桩径11(3)拟定承台底面平面形状及尺寸13(4

3、)桩与承台连接方式14(5)求R和桩数检验14(6)求桩顶荷载15(7)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算16(8)水平承载力检验16(9)承台抗冲切验算16(10)承台底面形心处的位移计算17(11)桩基检算223.基础配筋25(1)判断大小偏心26(2)应力检算27(3)稳定性检算27(4)单根桩材料表27五、施工图绘制27六、规范及参考书27某高速铁路桥梁桥墩基础设计设计任务一、工程概况该桥梁系高速铁路干线上的特大桥(复线),线路位于直线平坡地段。该地区地震烈度较低,不考虑地震设防问题。桥梁及桥墩部分的设计已经完成,桥跨由8孔32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整体箱梁组成,见图3-1和图3-3。二、工程地质和水

4、文地质场地处的地质剖面见图3-2,相关土工试验资料见表3-1。水文资料见图3-1。表3-1 土工试验成果表土层编号及名称地质年代比重Gs重度g/kN/m3含水量w/%液限wL/%塑限wp/%jc/kPa渗透系数k/cm/s压缩系数a/MPa-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软粘土Q42.7214.991.585.055.061710.12.8E-80.494100 砂粘土Q42.6918.834.543.028.0120519.43.4E-70.112190 粗砂中密Q32.6019.526.2/2432/2.7E-10.011350 强风化砂岩K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R=2.4MPa 中风化砂岩K

5、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R=6.7MPa三、设计荷载1、恒载(1)结构构件自重按铁路涵设计基本规范(TB10002.1-2005)采用。按照图纸提供采用梁的自重:钢筋混凝土重度25,梁体混凝土用量259.8则:= (2)附属设施重(二期恒载)轨下枕底道碴厚度为35cm。包括钢轨、道碴、轨枕、防水层、保护层、人行道遮板、声屏障、挡碴 墙、电缆槽竖墙、盖板等重量,直线梁按184kN/m计算,曲线梁按198kN/m计算。则:=。2、活载列车竖向活载纵向计算分别采用ZK标准活载。恒载图示:图2 恒载作用简图(尺寸单位:mm)四、设计步骤1. 支座反力的确定:根据提供的上部结构恒载及活载,分双线纵向主附两孔满

6、载、双线纵向主附一孔轻载两种情况。先计算四个支座的支座反力,再把荷载计算到承台底面形心处。(1) 基底以上墩及土的重量和的计算墩台自重G的计算:顶帽及托盘钢筋混凝土用量:66.63;墩身混钢筋混凝土用量:83.62;吊篮:一个桥墩:Q235钢材(12h+1529.3)kg;涂装面积:72.43(重量可忽略);支承垫石钢筋混凝土用量:2.8。底座钢筋混凝土用量:土的重量:基底以上土的体积:;该土为软粘土,其重度。该体积的软粘土重量:(2) 附加力(风力)计算公式:式中:风荷载强度(Pa);基本风压值(Pa),查规范取550Pa;风载体型系数,L/b=2.19取1.1;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取1.0;

7、地形、地理条件系数,取1.0。桥上有车时按上式值的80%计算。a) 顶帽风力迎风面积:顶帽风力=0.4842.1=1.12kN对基底产生的矩为:1.12(0.188+14.2)=16.1kNmb) 墩身风力迎风面积=67.4m2墩身风力=67.40.484=32.62kN对基底产生的矩为:32.628=292.96kNm总的纵向风力H=1.12+32.62=33.72kN,取34kN。(3) 主力支座编号:图3 支座编号(横向)简图a) 情况1:双线纵向主附两孔满载图4 两孔满载简图(尺寸单位:mm)列车活载动力系数:,结构计算跨度,单位m本设计:此时支座反力计算:左跨部分:由对称性:此时荷载

8、计算到承台底面形心处:图5 两孔重载时承台地面受力简图对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承台底部的竖向力;基底以上基础、土等的自重之和。b) 情况2:双线纵向主附一孔轻载图6 单孔轻载简图(尺寸单位:mm)此时支座反力计算:左跨部分:由对称性: 右跨部分:由对称性:此时荷载计算到承台底面形心处:偏心距e=1.7+0.7=2.4m竖向合力和风力产生的偏心矩。图7 单孔轻载时承台底面受力简图2. 基础的选择与检算(1) 选定桩基类型考虑桩基为低承台,采用钻孔灌入桩,确定设计为端承桩。(2) 选择桩材与桩径图8 土层分布图a) 桩身采用C25混凝土。b) 设计桩径采用d=1m,成孔桩径为1.05

9、m,钻孔灌注桩,采用旋转式钻头。c) 画出土层分布图如图8所示,选用强分化砂岩层为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临界深度为1.5d=1.5m,即桩端进入持力层要大于1.5m,从承台底面到粗砂中密层底部深度为19.10m,则取桩长l=22m。桩底标高12.13m,进入持力层2.90m。d) 估算桩数:(按双孔重载估算) 估算公式:式中:竖向承载力总和(kN);R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经验系数。由教材表5-6查得桩的极限侧阻力的标准值为:软粘土:=1.22,=21kPa,=2.59m;砂粘土: =0.43,=70kPa,=8.45m;粗砂中密: =74kPa,=8m;强分化砂岩:=2.4MPa,=2.

10、96m。由教材表5-7查得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强分化砂岩:h=25m,取=6300kPa。故:由于桩端端阻力承受主要竖向力,取,。故:取,则估算桩数:暂时取n=6根,验算后作必要调整。(3) 拟定承台底面平面形状及尺寸查铁路桥规,当时,最外一排桩至承台底板边缘的净距不得小于0.5d(设计桩径)且不得小于0.25m,且钻孔灌注桩中心距不应小于2.5成孔桩径,满足桩间距和和承台边到桩净距的前提下得到桩在承台底面的布置情况,如下图(单位:cm):图9 桩在承台底面的布置(尺寸单位:cm) 由上图可知桩中心距在(3-4)d之间,所以桩端处地基中各桩传来的压力将相互重叠。(4) 桩与承台连接方式采用

11、主筋伸入式,桩伸入承台板内10cm,具体配筋见后面详述。(5) 求R和桩数检验计算考虑群桩效应下的基础竖向承载力设计值R并检验桩数是否合适根据式(5-67)可知其中a) 求侧阻、端阻群桩系数。这两个系数可根据由表5-20查得,但由于横向和纵向不相等,查表时应采取平均值,即以,按桩周为砂土,用内插法从表5-20得出b) 求承台底的土抗力群桩效应系数。这个系数可按式5-70计算。首先求出承台内区、外区的净面积 和承台底地基土净面积 可根据由表5-21内插法查得,由于承台下的砂粘土属于高压缩性土,故按取值。按和,用内插法得按式(5-70)得(6) 求桩顶荷载竖向力;承台高度h为2m,则承台所受的弯矩

12、(绕y轴)(绕轴方式:水平向右为y轴,向上为x轴)按式(5-60),各基桩所受的平均竖向压力设计值为按式(5-61),基桩最大和最小竖向压力设计值为(7) 基桩竖向抗压承载力验算基础偏心受压时,验算时要同时满足式(5-72)和式(5-73)两个条件,设计桩基的安全等级为一级,则建筑基桩重要性系数=1.2。验算如下两项验算均满足要求。(8) 水平承载力检验水平力H=34kN,水平力和竖向力的合力与铅垂线的夹角,故可以不验算基桩的水平承载力。(9) 承台抗冲切验算设计承台厚2.0m,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a) 柱对承台的冲切验算。根据公式(5-93),(5-94),(5-95)式中:作用于冲切破坏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