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9030782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排版要求:1、标题用小三号宋体。如:张衡传“问题化生态课堂”2、程序性文字用小四号宋体,如:贵州省首届。重点字加粗,如【知识与能力】3、答案类用小四号仿宋体,如:庶子身份。贵州省首届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 (2013A11)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归去来兮辞并序“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了解陶渊明一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3.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过程与方法】1.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问;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和欣赏文章,学习音乐描写的技巧;3.在合作探究中提高鉴赏水平。【情

2、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2.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 【教学重难点】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设计说明】在文言文中,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按照“生态课堂”理念,坚决不搞教师为主的串讲,坚持以学生自主阅读活动为基础,先自主疏通文句

3、,在问题中学,在学中会提问,设置问题要小步子,有梯度,让学生逐步消除畏难情绪,由浅入深,由易至难,将文言文上成语言与内容相结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生态课堂”。【教学策略】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计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诵读法为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整体感知本文的内容和结构,初步了解张衡的品格及文学才能。第二课时在深入理解文句的基础上认识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辉煌成就和杰出的政治才干。【设计步骤】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第一步:自主预习(课前完成问题化预习)(一)教师:布置问题化预习。(二)学生:自读文本,圈点勾画,完成问题。1.你找出哪些生字词?轻飏(yng) 壶觞(sh

4、ng) 眄(min)庭柯 流憩(q) 出岫(xi)景翳(y)翳盘桓 西畴(chu) 船棹(zho) 窈(yo)窕(tio)2.你画出哪些重点或优美的句子?(略)3.你了解作者简历吗?知道有关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2)轶闻

5、趣事轶闻一:酷爱饮酒。相传,渊明与当时著名的文人颜延之非常友好,两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谈文。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当官,便天天去陶潜家。每次畅饮喝醉。颜延之见他很贫困,有次要走的时候便留下两万数的钱给他。渊明竟然将这些钱全部交存在一家酒店里,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并作为日后天天取酒的资金。轶闻二:喜爱菊花。相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烧菊茶款待;等亲友要离去时,他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会全开,客人在同一天会一起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说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

6、一起来了。轶闻三:无神论主张。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405)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多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属吏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4.你了解文体什么特点?“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

7、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一般四句一节,每一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5.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 文章叙述了作者习惯的缘由,以及辞官后的生活。(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第二步:激趣导入(或课前三分钟)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1、序言中作者介绍了他辞官是因为什么?讨论明确:(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2)“饥冻虽切,违己交病”;(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奔丧。2.按照文章的内容或脉络,你能否理清全辞的线索? 第一段:辞官归途(思想斗争)。 第二段:抵

8、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家庭生活)。 第三段:纵情山水(社会生活)。 第四段:安度余生(反思与感悟)。(二)精读文本,学案(问题)导学,深入理解(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活动一、教师出示导学笺;学生自主学习,组内研讨。1.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而陶渊明不愿为官,难道是当官不好吗?在课文的小序里陶渊明已经明确说出了自己不愿意做官的原因。那么,辞中第一段哪些词又明确表达了这样的心愿?(“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1)学生结合注释梳

9、理文句自责(“田园将芜”),自悔(“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里的“心为形役”中的“心”和“役”,显然不能单纯理解为“心意”和“形体”,应该深入理解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为官”的这种行为。3.研读第二段,思考三个问题:归家途中的迫切体现在哪里?抵家时的欣喜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到家后衣食住行的闲适又从何看出? (1)“舟遥遥”“问征夫”“恨晨光”,尤其一个“恨”字,迫切之情,溢于言表。 (2)“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可感悟出主仆俱迎、妻子皆乐的情景,尤其具有情味的是妻子,好似不出来迎接,但由“有酒盈樽”可知妻子比谁都

10、盛情,多好的一幅天伦之乐图啊! (3)“引壶觞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既有室中之乐,也有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异曲同工。4. 研读第3段,本段中, 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1)促膝而谈的家庭之乐 悦亲戚之情话; (2)弹琴消忧的本色生活 乐琴书以消忧; (3)与乡邻交往之乐 告余春及,有事西畴; (4)巾车孤舟出游之乐 一窈窕寻壑,崎岖经丘。5.思考第4段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厌恶富贵,乐天知命。6. 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诗人回

11、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活动二、学案问题,演板展示,学生提问,当堂讨论。1对导学笺逐题展示。2.理解问题,学生当堂提问,当堂讨论。(

12、设计特点: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自主生成问题。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探究才有针对性;(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从写了什么的浅层角度(如有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

13、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3)赏析这样写好在哪里的角度(内容上有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形式上有结构安排、线索设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等);(4)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3.小组选择问题。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4.小组合作探究。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5.教师寻视各

14、组,了解情况(设计特点:提问是创新的起点,问题由学生自主生成;减少教师预设,课堂灵活度高)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你怎么看? 陶渊明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 第五步:成果展示展示探究成果,打开思维障碍,促进交流合作。(1)展示成果,质疑解疑。(略)(2)自由提问,设擂展示。针对学生探究情况,学生可自由提问,先由学生回答,难点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或回答。第六步:迁移应用知识积累,巩固训练。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