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鱼养殖技术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9021289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鱼养殖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鱼养殖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鱼养殖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鱼养殖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鱼养殖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鱼养殖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鱼养殖技术(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鱼养殖技术日期:2006-03-20来源:中国渔业网 作者:不详 阅读:次 字体:一,生鱼的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特性(一)生鱼的经济价值 生鱼(Ophiocephalus argus)是鳢科鱼类中 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生鱼又称黑鱼、 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墨头鱼等。生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 淡水鱼类,其肉质细腻,肉味鲜美,刺少肉多,生长较快。据测定,每 百克鱼肉含蛋白克,脂肪克,碳水化合物克,营养价值很高。在我国南 方地域,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域,生鱼一贯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 的滋补珍品。广东驰誉的“生鱼葛菜汤”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生鱼适 应能力强,生长迅速

2、,运输方便,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进展和 国外贸易的需要,生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生鱼的养殖技 术已引发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二)生鱼的生物学特性 生鱼属硬骨纲、鲈形目、攀鲈亚目、鳢 属。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品种 有乌鳢(两湖生鱼)、斑鳢(两广生鱼) 及其杂交种。1. 形态特征1.1乌鳢的形态特征身体前部呈筒形,后部侧扁;一般体长25-40 厘米。头长,前部略平扁,后部稍隆起。体色呈黑色,体背和头顶色较 黑,腹部淡白。体侧各有不规则黑色斑块,头顶各有两行黑色斑块。背 鳍很长,几乎与尾鳍相连,无硬棘,始于胸鳍基底上方。腹鳍短小,胸 鳍圆形,鳍端伸越腹鳍中部。臀鳍短于背鳍,尾鳍圆形,

3、结尾不达肛门。 肛门紧位于臀鳍前方。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圆鳞,头顶部覆盖有不规则鳞片。侧线平直,在肛门上方有一曲折,向下移2行鳞片,位于体侧中 部,后延至尾基。珠三角地域的渔民适应上称为“两湖生鱼”,鱼肉腥 味较浓。1. 2斑鳢的形态特征一般体长20厘米,体重500-1000克。体近 圆筒状,尾柄粗短。头长、吻短、略平扁。背鳍、臀鳍基部甚长,无硬 棘。胸鳍圆,腹鳍小,前位。尾鳍圆形。体黑灰色,腹部灰白,具有众 多不规则大小黑斑;头顶部黑斑呈“一八八”状。适应上称为“两广生 鱼”,鱼肉煲汤无腥味。斑鳢和乌鳢的形态特征有明显区别。斑鳢体较 乌鳢短;乌鳢头顶部有七星状斑纹,斑鳢头顶部斑纹则呈近似“一八

4、 八”三字;乌鳢的头比较尖,更似蛇状。1. 3杂交鱼之外地(山东、湖南等地)乌鳢为父本,广东斑鳢为 母本杂交繁育出子一代杂交种,该杂交种生长速度快,3个月体重可达 1千克左右,具有抗逆性强、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在珠三角地 域,斑鳢俗称为“港种”,乌鳢俗称为“湖南鱼”,两种生鱼杂交繁育 出的子一代鱼为“杂交鱼”。2. 生活习性生鱼是底栖性鱼类,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 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遍及于湖泊、江河、水库、水池等水域内,时常 潜于水底层,以摆动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生鱼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转 变适应性很强,尤其对缺氧、水温转变、不良水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当水体缺氧时,它能够将头露出水

5、面,借助腮腔内的鳃上器直接呼吸空 气中的氧气。即便在少水乃至离水的情形下,只要维持鳃部和体表必然 的湿度,仍可存活较长时刻。生鱼的生存水温0C41C,最适水温2628C。当春天水温达到8C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秋季水 温下降到6C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暗藏于水底深处,当冬季水温太低 时,其将身体后半部潜埋于淤泥或草堆里,头露在水中不吃不动。生鱼 有很强的跳跃能力,当天气闷热、下雨涨水时,生鱼往往会跃出水面, 沿堤岸逃逸;在有流水冲击时往往也会激起鱼跃而逃跑,逃逸时身体似 蛇状,缓缓向前移动。3. 食性与生长 生鱼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自然界生鱼主要 以小鱼、虾、蛙的蝌蚪、水生昆虫及其他水

6、生动物为食。因鱼体大小和 栖息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也不同。鱼苗期主要以桡足类、知 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转向以水生昆虫为主, 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8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为主要摄食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差异时,生 鱼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生鱼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种苗 培育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加速度减慢。在 人工饲养条件下,利用膨化饲料投喂,夏日高温时节养殖45个月后, 斑鳢(港种)可达一斤,杂交种养殖34个月可达2斤。二,生鱼仔鱼驯养和鱼种培育生鱼仔鱼食性驯化和苗种培育是人 工养殖生鱼中的一大

7、技术难关。各地普遍反映“生鱼要鱼苗容易,育种 难”。水花成活率最高不过5060%, 一般为2030%,乃至更低。因 此,提高生鱼培育成活率,降低生产本钱,是目前生鱼养殖中急需解决 的技术难关。(一)仔鱼的驯养刚孵化的仔鱼,体质弱,活动能力差,浮于水 面或侧卧于水草等附着物上,以自身卵黄为营养源,随着卵黄囊逐渐被 吸收缩小,幼体发育不断完善,现在是生鱼种苗死亡的顶峰期,务必精 心驯养。其驯养方式如下:1. 适时喂食当鱼苗孵出45天,卵黄囊消失,开始从外界摄食 时,用浮游生物网捞取浮游动物,并经3040目筛网过滤(鱼苗孵出23 天必需过滤),以其滤液均匀泼洒在孵化池内,若食料不能知足其需要 时,则

8、可投喂熟蛋黄、酵母、鱼糜和全价配合饲料(粉料)等作为补充 饲料,让其吃饱吃好,以知足鱼苗的生长需要。2. 维持水质清新鱼苗脱膜后,大量的卵膜和油状物漂浮在水体中 或沉入水底,故应常常维持必然的微水流,以增加水体溶氧,排除卵膜 及油状物。3. 注意病害防治生鱼苗期最容易患水霉病,一般以1 2PPM亚甲 基蓝或152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一次预防,日常换入的新水应在 贮水池中先用25PPM生石灰或含氯消毒剂处置,无药害后才可利用, 并将池水培育成嫩绿色为宜。鱼苗经810天的饲养,体长可达1015 毫米,体色转黄。随着鱼苗个体增大,密度增加,对饵料、溶解氧的需 求量也随之增加。现在,应及时分池转入

9、苗种培育。(二)鱼种培育1. 池培育苗种1. 1鱼苗池要求 生鱼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宜,面积一般以一亩为宜, 水深一米。鱼苗放苗前,要清池消毒;先排干池水晒底,再以每亩70千克生石灰清塘(池水深为710厘米),并施足基肥增肥水质,可施 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剂调节水质,让鱼苗下池后有良好的环境和充沛基 础饵料。1. 2鱼苗放养鱼苗投放前,先放2030尾试水鱼以观察水体药性 是不是消失。放苗时的水温差不能超过2C,放养密度视饵料、养殖 技术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67万尾,以后视鱼苗生长情 形和培育时刻慢慢过筛分稀。也有一次放足45万尾/亩,直接培育成 的规格鱼种。1. 3饲料投喂驯养后的仔鱼,下

10、池时,以浮游生物为食,随着鱼 苗长大,摄食量增大,而池中的浮游动物逐渐减少,一方面通过继续施 肥培育浮游生物,另一方面可增投喂豆浆、蛋黄、酵母和全价配合饲料 (粉料),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 始转化,摄食量进一步增大,单靠浮游动物已不能知足其生长需要,这 时可投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膨化鱼苗开口饲料拌鱼糜投喂, 以后慢慢增加饲料的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主要以膨化饲料(90%以 上)投喂,一般35天即可完成驯化。1. 4培育管理1)及时调节水质:在鱼苗培育进程中,由于施肥投 饵,粪渣残饵最容易败坏水质,因此,生鱼培育期间,视水质情形常常 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池水

11、的1/41/3,先排后灌。另外在鱼池中移植一 些水浮莲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2)及时分 养: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不同时,生鱼有大吃小的习性,尤其是食 物缺乏时表现更为突出。因此,生鱼苗种培育要及时拉网、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种力求大小一致,以避免弱肉强食,影响鱼苗成活率。3) 防病防逃:日常注意进出水口栅栏,雨天避免漫池。拉网过筛不免损伤 鱼体,鱼体一旦受伤,最容易患水霉病,生产中常常利用一的孔雀石绿 防治。应注意预防车轮虫、斜管虫的侵袭。2. 网箱培育苗种2. 1网箱的制作和设置网箱采用3040目的软质尼龙网布缝制, 规格5米X米,长方形,敞口式。网箱用木材或竹子作框

12、架,网箱四角固 定在框架上,高出水面30厘米,网底离地50厘米以上,以卵石作沉子, 使网衣充分自由展开,并随水位自由起落。箱间行距45米,便于箱 内外水体互换,网箱设置的水域要有必然的肥度,靠近进水口,离堤岸 3米以上。2. 2鱼苗放养投放小鱼苗,必需为同一来源,同一批次,大小规 格大体一致,一般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平方米。2. 3饵料投喂经驯养的仔鱼投放网箱后,开始用鱼糜诱食,23 天后加入鳗鱼料拌和成团投喂。鱼苗经1520天的饲养,体长一般可 达2厘米以上,这时,可投喂膨化鱼苗开口料(拌少量冰鲜鱼浆),天 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68%。2. 4饲养管理1)维持

13、箱内水质清新:鱼苗下箱后,天天清洗一次网箱,并移动位置,便于箱内外水体对流互换。同时,网箱内投放占水面1/5面积的 水葫芦或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供鱼苗隐蔽。2)及时分箱:鱼苗在网箱内经15-25天的饲养,其个体大小出现不同,必需过筛分稀,以维持网箱内鱼苗规格大小一致。3)日常管理:主如果勤洗网箱,并检查箱体是不是破坏,以防外 逃。观察鱼苗吃食、活动情形,及时调整投喂量和防治鱼病。3. 鱼苗培育期间注意事项在种苗培育期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 情形,若发觉苗种绕池边游荡,表明池中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由于 3周内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鱼苗聚集一路,投饵时游弋于群体中心 和体弱的鱼苗,获食

14、机缘相对较少,造成摄食情形良好的鱼苗全长可达 厘米,体弱的仅为一厘米,乃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苗因无法取得必 要的营养而死亡。因此,一要投喂充沛的饲料,二要改良投饵方式,采 取一天多次投喂,使鱼苗能摄食均匀,生长速度大体一致。在培育的初 期,轮虫、水虱的欠缺,中、后期丝蚯蚓、小鱼、小虾的不足,都会使 苗种摄食不均而造成长势不一,引发彼此残杀。因此,当水池天然饵料 不足时,可在水池水面上设置灯光引诱昆虫,供鱼苗食用;也可适当投 喂水虱、冰鲜鱼浆和鳗鱼配合粉料。生鱼苗有集群的习性,若发觉集群 过大,应及时疏散,特别在天气闷热的夜间,如出现上述现象,应将鱼 苗捞取放到本育苗塘的其他地址。要注意水色的转

15、变,尤其在高温季节 里,若水质过肥,溶氧不足,易引发鱼苗浮头、泛塘,造成苗种大量死 亡。因此,要按照苗种生长情形,适时注入新水,慢慢提高水位,调节 水质,增加水体空间调整苗种密度。三,生鱼成鱼养殖两模式生鱼成鱼养殖是指在水池等水体中将生 鱼苗种养成商品食用鱼的生产进程,其养殖方式多种多样,目前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和浙江等地域养殖生鱼,多采取成鱼池套养和集约化 精养。生鱼集约化精养是目前珠三角地域养殖生鱼的主要模式,亩产量 一月殳达23吨,高产塘每亩可达46吨。(一)成鱼池套养 成鱼池套养就是在主养草鱼、鲢鱼、鳙鱼的水 池中套养少量生鱼鱼种,以吞食与主养鱼争食、争氧气、争水体的小型 野杂鱼,充

16、分利用水体、减少饲料损耗,增加主养鱼产量,提高水池养 殖经济效益。1. 套养生鱼水池要求水面最好在10亩以下,淤泥不深,昔时能干 塘,不然生鱼存留塘中,影响翌年主养鱼生产。2. 套养生鱼鱼种的方式生鱼属肉食性凶猛鱼类,有时可吞食相当 于本身体长2/3的鱼种,因此,投放生鱼鱼种的方式很有讲究,比主养 鱼种小,一殳为6080克/尾的隔年鱼种,每亩放2030尾,在养殖 进程中不另投喂饲料,以池中野杂鱼为食。到年末干塘起水,尾均重可 达8001000克;如投放68厘米的鱼种,每亩投放4050尾,到年 末干塘起水,尾均重可达600800克,亩产生鱼2030千克。3. 饲养管理成鱼塘套养生鱼一殳不需要其他特殊饲养管理,但要 注意的是:生鱼善跳易逃,尤其当饲料不足,遇雷雨天,有时可跳起1 米多高,顺水“过道”逃跑。为此,投放生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