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伤害事故案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9017423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碱伤害事故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碱伤害事故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碱伤害事故案例(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碱灼伤事故案例案情介绍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 货物中有一批烧碱。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 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 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 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 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 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 造成了 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 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事故原因分析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 品,联

2、合国编号1823。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 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 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 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氢氧化钠 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 碳。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 能使可燃物着火。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 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 能发生化学反应。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3、因此,对于使用 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 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 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人体皮肤接触 后就会被严重灼伤。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 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人 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 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学 灼伤较难痊愈。案例评议烧碱的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装卸 作业中的某些环节往往容易被

4、忽视。本案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一场 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由于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当而人为 地发生了。烧碱与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 带来的问题是:由于其强烈的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在投 入运输后,这些物品的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 腐蚀能力较强的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容易破损。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 口作业的同志注意: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与其保持 距离,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撞击、 振动,绝对不可以翻滚、摔跌。如发现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的临时施救措施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

5、。(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事故经过: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 过料液压阀。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 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残留碱液压出,灼伤 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 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原因分析:(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 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 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 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

6、余 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2) 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 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3) 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 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 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 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教训:(1)严格执行化工部颁发的有关腐蚀性物料的设备、管 道安全检修的规定;(2)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 生产负责;(3)加强全厂干部、工人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教育,使广大 职工

7、自觉遵章守纪的现象。一起碱液烫灼伤事故事故过程2006年3月15日15时,某化工厂合成车间熔硫岗位操作 工蒋某,在向熔硫釜内加入硫磺泡沫液过程中,发现压力升高,即 开排清液阀门向回收池内排清液。此时,清液沉降槽正因清除沉碴 而停用,排清液管口接着一节3m长的旧消防水带。由于蒋某把排清 液的阀门开得过大,接管的消防水带摆动出回收清液池外,蒋某不 假思索地赶过去牵拉水带,想重新放入回收池内。不料,摆动的水 带溅出的少量热清液(含碱)溅到他的面部和颈部,致其烫灼伤。在 对蒋某受伤处进行一番清水冲洗后,为慎重对待,又将其送医院救 治。事故原因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蒋某在排放清液时,思想麻痹大意,阀门

8、开得过 大,致使牵入清液回收池的消防水带摆动出池外,溅出的热清液致 其烫灼伤;蒋某违反了操作规程,冒险蛮干,不是先关小或关住排 清液的阀门再去固定消防水带,而是在阀门开大、消防水带摆动剧 烈的情况下去牵拉消防水带;蒋某没有按规定穿劳动防护用品,在 不佩戴安全防护面罩和穿防护靴的情况下,就去处理正在摆动的排 清液消防水带的异常情况。间接原因物的不安全状态。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未进行有效固定, 致使排清液阀门开大时消防水带摆动过大,热清液乱溅。管理因素1. 清液沉降槽检修监护人和同岗位操作人员发现接清液管 的消防水带存在不安全隐患,只是对蒋某进行了提醒,但未进行严 格及时的纠正、整改和彻底消除。2.

9、 合成车间放松了对员工的安全管理,致使出现了员工上 岗操作不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违章行为。3. 合成车间碱液预防烫灼伤预案培训不到位,操作工缺乏 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预防措施1. 合成车间要编制熔硫岗位防止烫灼伤预案,对岗位操作 人员进行培训,并制成安全警示标牌,分别挂在半脱和变脱熔硫釜 处。2. 合成车间要为熔硫岗位设备检修编制一套完整的检修方 案,并对岗位操作工、维修工进行认真的培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 发生。3. 合成车间要对熔硫岗位的劳动防护用品(面罩、手套、长 筒水靴)进行一次细致清查,配置齐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和破损, 以确保操作人员的正确穿戴。4. 合成车间要把蒋某烫灼事

10、故编成案例,发至全厂所有岗 位,组织学习,举一反三,让所有人都吸取事故教训。一起强碱溶液灼伤事故的分析一起强碱溶液灼伤事故的分析2000年12月26日,黑龙江省某化工企业发生一起热碱液喷出伤人事故,造成1名检修人员面部灼伤。一、事故经过2000年12月26日21时许,黑龙江省某化工企业碱洗工段操 作人员张某在对现场进行巡回检查时,发现该工段碱液配置罐至碱液 贮罐的地面管线上的阀门漏液,地面有积水,经确认是阀门填料漏。 于是找来检修工李某准备更换阀门填料,首先2人关闭了漏液阀门两 端连接2个贮罐的阀门,然后李某对漏液的阀门进行填料更换,王某 在一旁监护。在更换过程中,因需弯腰低头作业,为方便期间

11、,检修 工李某将防酸碱罩摘下,递给了站在一旁的王某。当解开阀门压盖螺 栓后,从阀门填料的密封处喷出一股夹带碱液的蒸汽,溅在李某面部, 造成李某面部灼伤,王某立即将李某扶至附近泵房内的洗眼器处进行 冲洗,幸好李某戴着近视镜,才没有造成眼部灼伤,后送医院进行治 疗。二、事故原因分析该工段因生产需要使用5%NoOH碱液对工艺介质进行洗涤, 在室外装置区设有NaON碱液配置罐和NoOH碱液临时贮罐,2罐之 间连通的管线沿地面敷设。为防止冬季碱液管线内积液冻堵,在管线 外敷设蒸汽伴热管线和保温材料。当NoOH溶液自配碱罐输送至临时贮罐后,2罐相连管线内残 存的碱液因受热汽化而使管线内压力增大,当解开阀门

12、填料压盖时, 蒸汽夹带碱液喷出造成检修工李某面部灼伤,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 因。检修工李某在作业过程中未按规定佩带防护用具,违章作业也 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检修工李某和监护人王某安全意识淡簿,工厂安全管理存在不 足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工艺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另外,监护人王某未尽到监护职责,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次要原 因。三、防范措施事故发生后,该企业对此次事故非常重视,针对事故发生原因 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1. 以此次事故为教训,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反三违”活动,对 岗位存在的“三违”现象,进行排查登记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在 活动开展过程中严格考核,形成了人人遵章守纪,

13、人人重视安全的局 面。2. 对引发此次事故的碱液管线取消伴热,增加了氮气吹扫管 线,可以在配液完成后半部将管线内的残存的碱液吹至临时贮罐,既 防止了工艺上的冻堵现象,又有效地避免了类似作业过程事故的再次 发生。3. 开展“我为工厂献一策”活动,以生产岗位工人为基础,工程技术人员做指导,对工艺上存在的设计不合理,易形成隐患的部位 彻底进行技术改造,对有功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收效很好。31人抢险时被碱灼伤http:/ 2005 年 08 月 08 日 02:09 新闻晨报前晚昨晨,位于真大路549号上海建筑材料供应总公司的仓库部 分库区不同程度进水。就在部分仓库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连夜转移仓 储物资

14、时,先后有31人的脚背和小腿部出现红肿和疼痛症状,个别人 员的脚背甚至已经发黑。他们被紧急送往长海医院进行治疗,经医生 初步诊断,伤者系被溶于积水中的碱烧伤。至记者发稿时,仍有16 人留院接受治疗。目前,碱的来源尚在进一步调查中。伤者怀疑碱源自化工仓库昨天上午9时,记者在长海医院看到,走廊上、清创室都坐满了 伤者,多数伤者的脚背和腿部已经裹上厚厚的纱布。伤者梅先生回忆 说:“我是凌晨1时赶到进水仓库的,随后就在积水里搬运物资。过了 2个多小时,我感到脚背和小腿上火辣辣的,最后疼得实在站不住 了.”接受救治的多名伤者证实,进水仓库主要涉及申大、延华、中铁 快运等几家单位,几家单位分别在昨天凌晨1

15、时、3时、4时左右开始 转移物资,伤者都是站在积水中几个小时后才出现症状的。一些伤者表示,在仓库库区内,还有一家名为“真宝”的化工仓库, 其中物资也遭浸泡,他们怀疑是储存在该化工仓库的碱溶于积水后, 又流入其他仓库导致他们受伤。“真宝”内外积水散发异味记者闻讯立即赶到真大路仓库。在仓库出入口前,3根排水管正 同时向门外排放泛着白色泡沫的积水。在仓库门口,堆着一排高1米 左右的麻袋,仓库外的积水深过脚踝。走进仓库库区后,记者发现“真宝”门前的积水呈黑绿色,水面上 还漂浮着一层白色物质,散发着一股化工原料特有的异味。在仓库积 水边缘,工作人员已拉起隔离线,前面竖立着一块黑板,写有“水被腐 蚀,行人

16、不得入内”。记者看到,留守的工作人员涉水进出仓库时,都 穿有防水胶鞋。在“真宝”仓库对面的一个大棚里,地上、卡车上还堆放着近百袋 氯化铵等化学物品。有大块白色化学物品从包装袋中漏出,散落在地 上。记者了解到,这些化学物品都是昨天凌晨从“真宝”仓库中抢运出 来的。500平方米的“真宝”仓库内,仍堆放着大量未被及时运出的化工 原料。记者穿着防水胶鞋进入仓库,发现仓库内堆放着标有“无水硫酸 钠”、“磷酸一铵”、“纯碱”、“片状氢氧化钠”等化工原料的包装袋,包 装袋的密封完好。事发时“真宝”内雾蒙蒙的上海建筑材料供应总公司的陈先生告诉记者,造成仓库进水,主 要是因附近阴沟的积水倒灌。“6日晚,仓库的工作人员已预置了4台 水泵以防雨水渗进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