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爨宝子碑》指导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014447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4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习《爨宝子碑》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临习《爨宝子碑》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临习《爨宝子碑》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临习《爨宝子碑》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临习《爨宝子碑》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习《爨宝子碑》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习《爨宝子碑》指导(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1方形块状结构爨宝子碑的用笔以方笔为主,其结字亦多为方形结构,或呈正方形,或呈长方形,或为扁方形。用笔内敛,多处蓄势状态,一般不作长枪大戟似的舒展,更无放纵恣肆之笔意。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其“端朴若古佛之容”,形容其字体精神宛若古刹之佛,神采威严,古茂朴厚。正方形结体。在该碑中有很多左右结构的字呈正方形状,如图一“治”、“枪”等字,形同四角饱满的块状,没有成熟楷书的中宫紧收、四周纵放的体态,显得端整、结实。长方形结体。该碑中长方形结构的字有左右组合、上下组合、独体字等。(1)左右组合。在一般隶书中左右结构的字通常写得很开,呈扁方形,以此与“蚕头燕

2、尾”笔法呼应协调。而在此碑中,左右组合的字也有取纵势的。如图二“情”、“弱”等字,取纵势以显陡峭、峻拔。(2)上下组合的字多取纵势,如图三“素”、“驾”等字自然生动,似山峰林立,给人以阳刚之气。(3)独体字,如图四“束”、“与”等字,敛多纵少,显得精力内藏。扁方形结体。由于爨宝子碑书法处在由隶向楷过渡的动荡变化时期,因此该碑中有些字结体保留了隶书的横势,呈扁方形状。它不像某些隶书中靠“蚕头燕尾”的主要笔画(或我们常说的字中主笔)横向舒展笔势,而是靠字本身的偏旁部首等组合成扁方形的块状。这种组合方式主要体现在左右或左中右结构的字中。如图五“何”、“如”等字,都是靠左右部件自然组合成扁方形,并没有

3、夸张某些横画,整个字仍然以敛为主,横平竖直,难得之处在于其平而不呆板,直而不僵死,有“中实之妙”,一笔一画都追求力感。左中有结构的字在该碑中多为扁方形,如图六中“诞”、“湖”等字,结体自然,虽然笔笔收敛,但字势仍是宽博有余,给人以敦厚的感觉。特别是“湖”中“古”的写法,下部“口”写成竖立的长方形,与整个字的扁方形成鲜明对比,扁中有方,妙不可言。图图图图图图同画异形,异彩纷呈 唐代书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爨宝子碑的结字朴厚古茂,奇姿百出,皆因其点画、偏旁、部首的丰富变化所致。纵览全碑,很多相同的偏旁

4、、部首呈现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形象,让人感到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划一不变的成规,真可谓浑然天成,包罗万象。图一中“凌”、“浪”、“流”等字皆有水旁,虽然水旁只由三点组成,但各点之间的顾盼呼应关系不同,用笔的轻重不同,点的大小形状也不尽相同,真是造型各异,变化多端,正如汤临初书指中所说的“真书点,笔笔皆须著意,所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但能各就本体,尽其形势。虽复字字形异,行行殊致,乃能极其自然,令人有意外之想”。图二中“守”、“宁”、“宗”、“宫”等字,同为上下结构,都有宝盖头,然宝盖头写得或大或小,“守”、“宫”二字同样是宝盖头覆盖着下部,但其写法笔笔不同,点画搭配关系亦不同。“宗”、“宁”的宝

5、盖头和下部有机融为一体,大小适宜,各显美姿。图三“建”、“庭”、“道”、“遐”等宇中,“建”的“廴”旁写得端庄,末笔与上面的横画形成呼应,写得稳健而凝重。“庭”的“廴”旁则以行书笔意写出,显得洒脱而飘逸。“道”的“辶”三点堆砌,取静态美,最后一笔平捺笔势较放纵,取动态美,动静结合,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遐”的“辶”两点略重,势若坠石,竖折则轻描淡写,似不经意为之,但却劲健有力,把上面左右两部连在一起,构成结实的整体。图四“终”、“紫”、“维”、“绊”等字,“终”的“纟”旁用笔圆浑遒劲,“紫”的“糹”部像一塔形。顶部支撑着“此”字,以险取胜。“此”的最后一笔处理成捺状,起平衡重心的作用,同时体

6、现了收与放、疏与密的关系,可谓神来之笔。“维”的“纟”古拙收敛,与右部构成四角饱满的块形,“绊”的“纟”端庄大方,“斜的两点与右侧“半”的两点遥相呼应,活泼生动。图一图二图三图四结体大小错落 姜夔续书谱曾言:“真书以平正为善,此世俗之论、唐人之失也。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今观二家之书,皆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且字之长短、大小、斜正、疏密,天然不齐,孰能一之?谓如东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体字之大,朋字之斜,党字之正,千字之疏,万字之密,画多者宜瘦,少者宜肥。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楷书发展到明清,“馆阁体”盛行,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板滞僵死。故清代

7、有识之士大力提倡碑学,弘扬书艺。爨宝子碑结体大小错落,各尽其态,可谓天然不齐,有些字大小悬殊极大。如图一“显”字、图二“遵”字写得特别大,周围的字较小,这样以小映大,如众星拱月,使这些字显得十分突出。图一“显”字虽为左右结构,但用笔大胆果断,左右两部均写得高大,各取纵势,气魄宏大,雄强朴茂。四周的“于”、“相”、“穆”等字则显得小巧玲珑,天真活泼。图二“遵”字本为半包围结构,但其中“尊”写得开张、高大,已经大出周围字许多,又加之“辶”旁的尽力舒展,想极力包围装尊”,故整个字势愈显雄强高大,如解缙春雨杂谈中所说:“一篇之中,虽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极,如鱼鸟之有麟凤,以为之主。”相反,该碑中有

8、些字如图三“在”、图四“羽”等字与周围相比,则处理得较小。然而字形虽小,却笔力不弱,筋骨相连,也具有大字的气势。同时我们在临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字,应该和其周围的字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蒋骥在续书法论中曾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爨宝子碑可谓正当此论。总之,爨宝子碑在方正、朴实、肃穆、浑厚的格调中,既有险峻恣肆之处,也有天真奇妙之态,在中国数以百计的碑志中,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结体自然,奇姿百出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

9、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简言之即为客观事物本来的样子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爨宝子碑的结体或大或小,或正或欹,或疏或密,或简或繁,一切都自然而然,自由自在,毫无雕琢安排之痕迹。纵观全碑,异态横生,天真烂漫,美不胜收。(1)上正下倾,上大下小。爨宝子碑中有些字上部写得端正、秀丽,而下部却写成倾斜状态,给人以不稳的感觉,可谓上正下歪,奇正相生,构成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此类字看上去如三岁幼儿,稚拙天趣,活泼可爱。如图一“崩”、“长”二字,均写得上面端正乖巧,而下面歪斜,可谓“无意于佳乃佳”。而“姿”的结构也一反常态。人们通常把下部“女”字写得宽博,托着上部取稳定状态。而在此碑中,此字则取倒立的梯形,险

10、象环生,动静结合,颇具感染力。(2)或疏或密。一般而言,楷书和隶书要求字的结体平正、匀称、疏密相宜。而在爨宝子碑中,字的结体有疏有密,疏密对比令人惊奇。如图二中“馨”字,上部覆盖着下部,下部则奋力撑起,似杂技表演。上半部撇捺舒展,下半部“香”字撇捺收缩成点状,并从左侧顶住上半部,使左部紧密而又多趣。整个字的右下部空出大量空间,与左侧的紧密结构成强烈对比,真是“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翦”的“前”部“刂”的处理,也留出许多空间,造成整个字视觉上的疏密差异。这些字的疏密对比给该碑增添了奇险的审美效果。(3)删繁就简。爨宝子碑中删繁就简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借用,二是省略。我们知道,晋代书法

11、得到长足的发展,王羲之变古体为今体,创造出风流潇洒的今草和行书。王献之的行草写得则更为洒脱放纵。爨宝子碑中有些字,结体明显受到行草书的影响,借用了行草书的结体或用笔,去繁就简,写得灵动美观。如图三“无”、“道”是当时行草书的写法,我们在二王书法中随处可见。另一种是省略。该碑中有些字的结体变繁为简,是以省略字中的某些点画来实现的。如图四“云”的“雨”字头、“阴”的右部写法,均省略了不少笔画,使字的形体风貌与碑中其他字更协调统一。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既能入帖,又要出帖 学习意味着继承和发展。继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临帖学书更是如此。向前人学,向他人学,然后通过自己独特的审美感悟,对其发扬光大,最终所

12、达到的水平是评论每位学书者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临习爨宝子碑要正确地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临习之初,重在继承,可以对该碑的用笔方法、点画特征、字形构造反复揣摩临习,也可以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临习。例如从该碑的用笔、字形、章法、风格乃至神韵等,分阶段对照该碑逐步进行临摹,每个阶段都有追求目标,找出重点、难点,各个击破。这样既可以避免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又能够培养分析碑帖的能力。不能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临帖,更不能泥古不化。陆维钊在书法述要中曾说:“我辈作书,应求从临摹而渐入蜕化,以达到最后之创造。然登高自卑,非经临摹阶段不能创造;临摹对于范本,最要取其意、兼得其形,撷其精、酌存其貌,庶可自成

13、一家,不为古人所囿。”临习碑帖,能得其形亦属不易,想得其形神兼备,则就更难,需经过长期观察临摹,要有恒心、有毅力,长期临习,才能登堂入室,得其奥妙。临帖既要钻进去,还要出得来。“学书之始也,难以入帖;继也,难以出帖。”(王铎广阳杂记)怎样才能把临摹该碑的技法化为己用,并对其发扬光大,这是摆在每位临习者面前的严肃问题。该碑自清代发掘以来,受到众多书法大家的推崇,许多知名书家也多受益于它。临习者在师古出新方面,有的强化该碑的隶书笔意,使其更为古拙;有的强化该碑的楷书笔法,使其更显端庄;也有的糅入简书的笔法,使其更加率意可谓是各显神通,各出新意。特别是清代金农的书法,颇得爨宝子碑的精髓,风格卓然不群

14、,独树一帜,可谓是入古出新的典范。我们应该学习金农等书法家的继承和创新精神,反复体会该碑的用笔和结体等特征,更好地理解此碑的神采,并逐步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去,以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和创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爨宝子碑拓片(局部)纸字字意殊 被后人评价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风流潇洒,恬淡和谐,韵味十足,“一纸字字意殊”。唐人蔡希综法书论曾说:“每书一纸,或有重字,亦须字字意殊。故何延之云右军书兰亭,每字皆构别体,盖其理也。”爨宝子碑在整体方正统一的格调中,同字异构者很多,充分展现了其“一纸字字意殊”的艺术特色。如图一中“道”字,第一个“道”结构舒展宽博,首”部的横写得长而劲挺,

15、“辶”和“首”部之间空间较大,字态显得雍容、安详;第二个“道”中“辶”借用行书,写得流畅自然,和“首”部之间空间较狭,紧凑生动。图二中“长”字,第一个“长”字上小下大,上缩下展,成梯形状,字态端正安稳,上半部中间两横写成点状,使整个字静中有动;第二个“长”宇上部几横写得均匀,颇有装饰意味,取静态,下部写成斜状,造成险象和不稳定状态,整个字显得动中有静。图三中“子”字,前两个“子”横画笔势不同,一平直内含,一张扬外露;第三个“子”则以大篆笔意书之,运笔缓而涩,厚重圆浑,劲骨内含,苍劲有力。图四中“不”字,虽然只有四笔,但点画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字字意殊。图五中三个“永”字,第一个“永”横画写得平直舒展,竖画垂直而下,点、撇、捺画均化为点状,分布在两侧,零而不散,多而不乱,有条不紊;第二个“永”则化零为整,变点为横,竖画两侧平衡对称,整个字形显得很平正;第三个“永”则写得雄强、厚重,竖画略向左移,左侧点画收敛,右侧点画放纵舒展,极有张力,整个字在险中求稳,正如书谱所言:“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