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性格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01269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鲁文化性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齐鲁文化性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齐鲁文化性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齐鲁文化性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齐鲁文化性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齐鲁文化性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鲁文化性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齐鲁文化性格 郭秀平 齐鲁文化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大花园中争奇斗艳的一朵,在中国文化地图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位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形成个性特点鲜明的文化性格。齐鲁文化性格是生活在齐鲁文化区域内的绝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带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性,是深层次的历史积淀。国学大师钱穆在论中国历史精神一文中指出:“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一方面要推山东人。自古迄今,山东人比较上最有做中国原则人的资格。”探究山东人的文化性格,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悟到内蕴深厚的齐鲁文化,亦可从中打听中国文化的精神。对于齐鲁文化性格,教育家张天麟在论山东人的性格

2、一书中说:“有两个人物支配着山东人的心灵与言行,一种是孔子,一种是梁山泊的好汉。”如果说孔子的道德是山东人的内心信奉,那么“梁山泊的好汉”则是她们的外在言行。这难免给人以神秘和困惑,同在这一方土地上,为什么既产生了温恭俭让、一团和气的孔子及儒家文化,又产生了打家劫舍、行侠仗义的梁山好汉?为什么历史上的山东既是农民起义的高发地区,又是文化名人的辈出之地呢?山东人的血脉里,为什么始终流淌着两种迥异的老式呢?解开这个迷团,必须追溯山东的历史。山东最早的居民是东夷人,东夷人在山东发明了文明限度很高而又具有独立系统、独立风格的东夷文化。甲骨文的“夷”字写为“ ”,乃一身材魁梧的大汉在腰部佩带一张弓。许慎

3、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由此可推断东夷人乃身材高大、善弯弓射猎的部族。后汉书.东夷传中说东夷人“喜饮酒”、“善歌舞”,乃豪放之人。东夷人又民风素强,夏、商常常征讨东夷,牧野之战时商军主力正在征讨东夷,“纣克东夷而陨其身”(左传.昭公十一年),周公东征重要征的也是东夷人。东夷人同步又好仁尚礼,古时“夷”、“仁”两字同音同形即是证明。东夷文化为后世山东文化性格的形成注入了最早的文化基因。西周建立后,在山东地区封功臣姜尚为齐侯,封周公的儿子伯禽做鲁侯。齐、鲁建国后,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齐文化和鲁文化,东夷人的性格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分化。早在两千五百近年

4、此前,孔子就分析了齐、鲁两种文化的不同,指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这里的知者,是指齐文化属于智者型;仁者,是指鲁文化属于仁者型。齐文化是沿海文化类型,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像梁启超所说类似希腊;鲁文化则是大陆文化类型,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如梁启超所说类似罗马。朱熹对此的解释是:“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余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风焉。” (论语集注.雍也)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齐、鲁文化的接触机会诸多,虽然摩擦和冲突在所难免,但同步也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孔子曾抱着改造齐学的愿望去见齐景公,但愿“齐一变,至

5、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论语雍也)但受到了当时齐学代表人物晏子的坚决抵制而归于失败。后世的孟子出于同样的目的也来到齐国,居留的时间相称长,据钱穆先生推算,孟子第一次游齐“至少亦得十八年”。长期的居齐,孟子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齐学的影响,她的“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的思想,与齐学代表人物管子的思想惊人的一致。而荀子一书则是典型的齐学与鲁学相融合的产物。秦始皇一统天下,齐、鲁为郡县,齐、鲁文化的融合,已是势在必然。融合的最后成果是齐文化逐渐认同于鲁文化,古人谓之曰“易青齐为邹鲁”。最后完毕齐、鲁文化融合的是汉代提出“罢黜

6、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董仲舒所说儒术,已不是孔子为代表的鲁文化中的儒学,而是吸取了许多齐文化因素重新熔铸起来的儒学,是一种以鲁文化为主体,以齐文化为辅翼的文化体系,即现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所说的:“仁智合一”的文化体系。至此,作为同一条母根上孕育出来的两枝风格迥异的文化奇葩齐文化和鲁文化,终于走上了融合,形成了齐鲁文化。因此,齐鲁文化中既涉及着“王政”又夹杂着“霸道”,是“王政”与“霸道”的对立统一。因此,山东文化性格中既有“诚实、忠信、尚义、俭约、谨慎”的鲁文化特点,又有“刚烈、粗犷、豪放、好客的齐文化成分。 文化性格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与文化的趋同是不也许一蹴而就。齐、鲁文化融合后,

7、齐鲁文化性格的又经历了两汉魏晋南北朝八百近年,直到隋末唐初才基本完毕。对于齐鲁文化性格的特点,张天麟先生在论山东人的性格一文中指出:“山东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长子,我们懂得但凡爸爸的长子多数厚道而幼子则多聪颖。唯其她是长子,因此她不免失之于过于厚道。她看到她底老子创业不易,因此多俭朴而吃苦。因此,她也不免失之过于守成。然而,如果没有她的秉性忠厚,担当一切;如果没有她的吃苦耐劳,保守祖业;以及没有她底卓识远见乃可任重道远,那么这个家庭早支持不住了。”张先生在这里指出了山东文化性格的一种重要特点:敦厚、尚礼、节俭、坚守老式。隋书地理志载,山东“其民性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人性多敦厚”。 山东人引

8、觉得荣的“齐鲁礼仪之邦”的说法,虽然最早正式浮现于元朝人于钦的齐乘,但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早就指出了齐鲁之民“尚礼仪,重廉耻”的特点。山东人崇尚节俭的习俗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记载,“鲁人俗俭啬”。山东人的节俭之风始终不衰,谚云:“山东人好存粮,山西人好盖房”。但是,山东人的节俭乃自我克俭,对亲朋邻里又极为慷慨大方,特别好客。山东人又是坚守老式的,例如语言,山东人是绝不会忘掉自己的“方言”的,也就是不会忘掉自己的根。诗人臧克家晚年回家乡时,山东话仍然十分原则;学者季羡林精通十种语言,但仍改不了山东腔;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尽管英语说的十分原则、流利,但汉语却是浓重的山东话。杨念慈先生在家乡的民

9、性一文用四个字总结了山东人的性格,即“朴、拙、古、硬”。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和左丘明都是山东人,“巧言、令色、足恭”不光她们耻之,山东人大都耻之。因此山东人往往拙于言辞,不善体现,并十分反感嘴上功夫。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又大多生就一幅憨厚的面孔,往往显得不太“伶俐”。加之在小的地方肯吃亏,往往被过于“聪颖”的人视为“呆笨”。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山东人与山东一文中总结了山东人的三个特性“勇”、“直”、“硬骨头”。山东人以勇著称,固然受响马传、水浒传等侠义故事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山东人身上有古代遗传下来的刚烈尚武的“齐文化基因”。学者李新泰在齐文化大观一

10、书中指出:“齐国崇武尚勇,堪称诸侯国之最”。荀子.议兵中记载:“齐人隆技击。”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指出:齐人“敢于持刺”。据历史学家安作璋先生考证:“山东的农民起义,历代皆有,次数最多,规模也较大”(历史上的山东)。4月,台湾政要郝伯村到山东参观访问,在谈到对山东人的印象时对记者说:“本来我手下有许山东兵,山东人诚实、勤奋、豪爽、讲义气”。“山东大汉”给人们的突出印象是,性情豪爽、讲义气、守信用。喝酒最能体现山东人的豪爽,山东人的酒量算不上最大,但山东人的豪饮却是天下闻名。山东人喝酒体现出来的豪气,由来已久。济南人辛弃疾酒后写下了“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样一首气吞山河的“破阵子”,

11、同是济南人的女李清照也写下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她晚来风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佳句。李白四十岁时来到山东,也写下了“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她乡”的诗句。台湾文化大学新闻系讲师林美惠女士曾经到山东访问,她对山东人的“豪迈义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说:“本次济南、青岛之旅,也让我充足见识了山东人讲义气,好交朋友的豪迈气派。凡饭局场合,坐下来不分彼此先三杯的豪爽作风,让我七天内累积的酒量,远远超过之前五年喝酒量的总和。温润顺口、清甜解渴的青岛啤酒,也使所有台湾团员的酒量大增。酒好、菜好,加上朋友和谐,在山东喝得真是过瘾及了。”山东人喝酒,决不藏奸,往往“舍命陪君子”,大有“就是毒药也干了”的气概。在外国人的眼中山东人又是什么形象呢?日人坂元宇一郎在大人风貌的山东人一文中描绘的山东人是:“宽容,有宽忍的雅量,有强烈的正义感, 不拘小节,讨厌玩弄技巧;由于其躯体的条件优秀,因此具有军人的特质;她们富有团结心,稍稍有些排她性,自尊性强,因而也缺少融通性和柔软性”。 先哲云:“播种性格才干收获命运”(印度古谚),民族性格能“推动那个民族的一切行为和方向。”(黑格尔语)国民性格是多种文化性格错综复合的产物,它是通过一种又一种的区域文化性格存在和显现的,研究地方文化性格,对于结识、培养、优化、塑造国民性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