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9007479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远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时期,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科学编制、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我市紧紧把握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三化一园”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经过建市以来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发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市在“十一五”时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

2、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十年翻两番、二十年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后花园”的发展战略和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走上了奔宽裕小康的快车道。1、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5.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5%,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7%,第二产业年均增长23.1%,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7.2%。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步伐大大加快,旅游、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初步形成,非公经济比重

3、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00年的39:26:35演变为23374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2亿元,比2000年增长1.93倍。顺利实现“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的阶段性任务。2、城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达到32.5%,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1亿元。交通、能源、通信、水利基础设施和城镇、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批重点工业园区迅速发展,先后有一大批重大生产力项目建成投产。市区和各县(市、区)中心镇建设迈出新步伐,建成区面积扩展,城镇人口增加,面貌焕然一新。3、改革创新不断取得成效。“十五”时期是我市改

4、革力度最大的时期。行政区域调整阶段性工作顺利完成,撤消飞来峡区和英红区,撤并乡镇63个,并村及村改居工作效果良好教育、卫生、交通资源优化整合取得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完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建立新型粮食流通体制,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建立新的公共资产管理模式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顺利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4、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主动承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利用外资、民资,“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生力军。台泥、海螺、建滔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开

5、始到我市投资落户,初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产业群和开放型的经济格局。到2005年,年出口额达到9.3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3.8倍,年均递增30.9%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74亿美元。5、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和农业良种良法进一步推广运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得到强化和巩固,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加强,社会力量办学进一步扩大。成功抵御了“非典”和禽流感的袭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可持续发展受到社会普遍重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有较大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取得了

6、新的成绩。扶贫开发取得新的进展,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6、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8288元,年均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18元,年均增长6.1%人均生产总值达9110元,约合1120美元(按8.1元:1美元折算)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显著。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文化、娱乐等非食品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经济社会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十项民心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正向宽裕小康迈进。(二)“十五”基本经验 回顾总结,主要有十个方面:一是坚持更新观念解决干部的精神状态

7、问题。大力倡导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使山区干部从传统农业观念转变为发展工业观念,从等靠要观念转变为奋发有为观念,从计划经济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观念,大胆起用有干劲、有能力、群众公认的年轻干部,逐步提高山区干部的待遇,使老百姓普遍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坚持用“三化一园”战略解决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创新符合清远市情的发展新路。在充分调研、借鉴吸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化一园”发展战略,以工业化为核心、市场化为导向、城市化为载体、“后花园”为依托,四个“引擎”一起发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三是坚持用“六个坚定不移”方针

8、解决工业化滞后的问题。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强市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定不移地办好工业园区,坚定不移地营造“洼地效应”,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坚定不移地优化软环境,为清远工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四是坚持用“三化”思路解决“三农”的问题。积极创新思路,跳出就“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局限,以市场化的思维、以工业化的理念、以抓工业的力度发展农业,用新的理念开拓农村奔康的新路子,并取得初步成效。五是坚持用资源整合办法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针对我市资源配置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千方百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通过优化行政资源配置、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优化

9、教育资源配置和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等,改善了投资环境。六是坚持用规模区域体制解决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针对我市区、乡镇区域面积小、财力薄弱、行政运行成本过高的不合理状况,撤消飞来峡区和英红区,大力推进乡镇撤并和村级调整工作,以扩大区域规模,降低行政运作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改善投资环境,实现以规模区域促进规模经济发展。七是坚持用“近期抓工业、长远抓教育”举措解决脱贫奔康的问题。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规模学校的同时,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战略位置,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山区富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扩大就业门路,加快解决清远脱贫奔康问题。八是坚持用品牌效应解决旅游业上规模、上水

10、平的问题。大力培育飞霞、清新、英西、英佛、连阳五条旅游热线,积极打造“温泉、漂流、奇洞、山水、风情”五大品牌,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漂流之乡”等品牌,举办全国龙舟大赛、全国漂流大赛、摩托车赛和阳山越野车大赛等生态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的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九是坚持用政治文明和法治的原则解决社会和谐的问题。高度重视政治文明和法制建设,把它作为加速清远发展、构建和谐清远的重要工作来抓。建立健全了书记办公会议扩大制度、市四套班子联席会议制度等。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整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十是坚持用先进性教育成果解决发展保障的问题。坚持一手

11、抓发展,一手抓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为清远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做到作风问题立即改、热点问题抓紧改、难点问题坚决改、重点问题绝对改、客观制约问题限时改,切实抓出成效。“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都需要继续坚持适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的宝贵经验,依据新形势、新任务创造新的经验,努力走出有清远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道路。(三)“十一五”发展环境 “十一五”是承前启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市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环境。首先,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正处在第五长波周期的

12、上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持续深化,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新一轮产业国际大循环正在形成并呈现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分解与全球化重新配置的新特点。这为清远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快自身发展,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带来了新的机遇。第二,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社会经济将朝着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行但同时,国内资源环境制约的压力与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加大。改革发展既处在“黄金发展期”,也处于“矛盾凸显期”。这必将对清远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第三,大珠三角地区正在进行新一轮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13、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正加快向周边拥有低成本资源优势的欠发达地区流动。这为毗邻广佛都市圈、具有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的清远加快融入珠三角经济圈,接受珠三角经济辐射和产业延伸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清远也面临着与珠三角工业化启动时完全不同的发展环境,受到市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约束,这就要求清远不能照搬珠三角的工业化模式,而必须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广东省进一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山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支持,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珠三角地区产业向山区等欠发达地区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的提出,更是把清远从粤北山区推向泛珠三角合作的前沿,为清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参与区

14、域经济竞争提供了重要支撑和新的空间。第五,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产业基础有所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服务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投资环境逐步优化,加快发展的承载力不断提高,使我市在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可以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市创造和积累了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特别是吸纳珠三角产业转移的许多经验,为我市进一步融入国际和区域产业循环,培育新的增长极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我们必须正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工业化水平偏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市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中后阶段,工业化率约为34%,比全省平均水平约低16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

15、明显滞后。工业结构是以耗竭性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业为主体的结构,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的推动,产业乘数效应较弱,高技术生态型产业发展缓慢。工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竞争力,中心城区已开始出现低层次产业占用宝贵土地资源的倾向。我市工业发展的滞后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落后,国民经济总量处于全省中下水平。二是城市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市城镇化水平远低于广东省(48%)和全国(40%)的平均水平。多数城镇只具备集聚小规模人口的功能,产业的集聚度和承载能力弱,经济运营成本较高,延缓了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直接为城镇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16、。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仍然不适应经济加速发展的需要东部地区、连阳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与南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三是市场化观念滞后仍然成为阻碍我市加速发展的“瓶颈”因素。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首先源于思想观念的落后。计划经济的观念、思维、体制在山区影响仍很深,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计划经济的思想和方法来发展经济、管理社会事务、处理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延缓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步伐,也影响了企业转制、区域建制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四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凸显。我市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广东的重要生态屏障,素有“珠三角后花园”之称。近年工业项目引入和工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资源换增长”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使我市在环境和生态保护方面的压力日益增大。工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生态保护的矛盾将进一步制约我市的经济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