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反思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9004435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定风波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定风波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定风波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定风波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定风波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定风波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定风波教学反思(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定风波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我们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定风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定风波教学反思1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看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看法。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过程(

2、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斟酌,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日,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呈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1、老师伴乐范读;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主动与乐观。)(三)品析语句,深化情感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2、老师出示写作背景。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3、第三年所做。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主动、旷达的人生看法的?以语文爱好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板书:旷达)明确:“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受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够看出雨特别大。“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稳处之,“我行我素”。(板书:莫听、何妨)“竹杖芒鞋轻胜马。”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板书:轻)“回首一直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

4、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看法,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沟通: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明确:“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四)拓展延长,小结作业拓展: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看法。小结: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作业: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共享。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文是一首诗词,因而重在朗读。本节课的教学以情感基调为切入点,以“读”促悟,引导学生小组探讨,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感,在拓展延长环节设计了“手绘图画”的环节,实现各学科的联结,也能够丰富学生的

5、学问。定风波教学反思2在开这堂课之前,我做了很足够的打算,收集大量的关于苏轼的材料,执教苏轼定风波,让我感慨良多。课程是完整地上下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暴露出了许多的不足,我才发觉其实自己还存在着不少应当接着完善的地方,有许多须要学习的理论学问。下面,结合各位老师的点评作教学反思。首先,在阅读朗诵部分,自己的朗诵缺少气概,比如在读到“业务风雨也无晴”的时候可以任由感情宣泄,但自己在朗读这一部分的时候缺乏力度,这也造成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出现很大的问题,在朗诵和知道朗诵部分是今后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其次,最初的设计总是带有明显的志向主义色调。因为是借班上课,面对的是完全生疏的学生,所以“备学生”总

6、是难以到位的,只好在“备教材”方面尽量做到位。作为新老师我发觉临场的把握实力不强,在讲到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候提问同学:“归去哪里?”学生的回答在答案之外的时候,很难去引导他们回来到正确的思路来。课堂更须要的是老师能够见机行事,抓住学生回答的契机来驾驭课堂,但能做到这点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的打算。最终:课堂提问评价的语言太过随意,不够凝练。作为一个老师,要做到明确清楚地表达你的问题和合理地做出对学生的评价,所以老师有“老师”的语言。我在讲课的过程中提问和评价都有些随意,与学生没有距离感。这是我的毛病,在以后讲课的过程中要逐步改正。 课上完了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写下了上面

7、的文字,也给自己留下了珍贵的阅历和教训。虽然以后的课堂还是不会很完备,最至少这些问题或相类似的问题会尽可能的避开,从而成为我一生的财宝。定风波教学反思3苏轼创作词的时候,面对的正是有井水处皆歌柳永词的局面,苏轼以雄健之笔,使豪放词异军突起。教授苏轼的词,最重要的是在鉴赏的基础上理解苏轼旷达的情怀。通过品词品句,完成对苏轼词的鉴赏后,我就带领学生了解理解苏轼的豪迈。我先教授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定风波。在上定风波之前,我让学生总结苏轼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的特点,师生统一相识:一开头,词人便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汹涌澎湃、浩浩东去的宏伟气魄,

8、然后用“乱”、“拍”、“卷”等字,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幅雄壮奇美的江山画卷。苏轼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从而得出结论: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告知学生,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一起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溢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风波。通

9、过品词,改写,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定风波的内涵。通过苏轼词两首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看法面对人生的风雨。定风波教学反思4挫折是人生路上的必修课,这门课成果的凹凸确定人生华蜜和人格是否完备。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怎样能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出现的挫折?正好苏轼的定风波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对这首词,我定的教学目标是:1、反复诵读,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语,分析思想内涵。2、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经验及一些诗歌,全面了解苏轼。3、了解苏轼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教学重点是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语,分析思想内涵。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人

10、生观,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在设计难点突破时,我考虑到先要对苏轼有一个到位的了解,给学生供应了一些关于苏轼的生平,接下来给学生展示一些苏轼的其他诗词,我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群文式阅读的探究,让学生从苏轼的诗词中,揣摩品尝苏轼的乐观旷达的人生观,从而引导学生建立自己正确的人生取向。开课了,起先的时候很顺当,诵读、理解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然而到了拓展阅读这一环节,有些冷场。这时我只好引导学生分析意象来理解词句,进而去理解苏轼的精神世界。这节课下来,我总是觉得自己上这节课时,还是打算不充分。作为老师,上课之前要备课。备什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我还是在备学生这一块没有做到位。我带的学生是农村中学

11、理科班的学生,他们的语文素养、学习状况参差不齐,而且每个学生的思想、心态、心情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这些都是上课前要考虑到的。还有想让学生对苏轼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不是分析一两首诗词就可以做到的,还要帮助学生在课下多做打算,作为一名老师,不能脱离学生把一篇课文就只当一篇课文去讲,肯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状况,当好学生的引路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呈现学生精彩纷呈的思想碰撞。定风波教学反思5人生是一堂课的功夫,它让你经验着,感受着,苦痛着,收获着;人生也是一场雨的功夫,淋漓的考验,总会让你走向成熟,回首曾经的迷漫,总会让你有所悟,那么就将定风波这节公开课的反思写下来,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教化旅程走过深深

12、浅浅歪歪扭扭的脚印,那么这节课会是其中坚实的那一步。元气淋漓而又富有朝气的人总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像东坡这样的高士,林语堂说他是人世间不行无一又难能有二的,其实林先生说出了民众的心声,东坡是那样令万人倾倒却又无法企及,能让他在宦海浮沉中如清风般度过一生的是在他混合的人生观中脱颖的旷达情怀。而定风波又集中的体现了他这个人物形象。那么让学生相识他的旷达情怀就是重点了。在这节课上介绍苏轼,时间又及其有限,所以我把这一环节放在了讲念奴娇之前,结合苏轼作品(有些是初中学习过的),相识那个时代那个宏大而又丰富的人。假如他不是生在北宋,那个有大场景大风云的既出英雄又扼杀英雄的大时代,就不行能有现在我们心中的苏

13、轼,他渴望仕途有作为,又一生在政治旋涡中浮沉,可用他自嘲诗概括:身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总说“万事到头都是梦”,“人生如梦”,可是他始终以出仕的心态做着入仕的事业,即使在无路可走的状况下也能绝处逢生,别在洞天,让学生相识到人生再多的风雨经东坡的过滤也都变晴空了。其次步是结合定风波文本,鉴赏抒情主子公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品尝涵咏语言时相识理解苏轼的旷达情怀,而本词情景交融的方面就必需淡化,因为本词是借遇风雨的小事衬托人物的胸襟。所以问题引领就设置了“苏轼是如何对待风雨的?”这个问题。既放手让学生找自己体会深的句子,又紧扣苏轼对待风雨的看法,也就是在理解他的旷

14、达胸怀,而这环节又落实了高考“炼字”学问目标。第三就是语文诗词鉴赏要有支撑点,本课就是“风雨”的象征意义,而比较鉴别应当更明显,通过与其它诗词中的风雨比较,看出本词中的风雨指的不仅是自然风雨,更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终归这是一堂课的功夫,终归宋朝离我们太远,终归仕途坎坷学生还没有经验过,旷达又是我们人生的必修课,我想有一个课题将贯穿教化始终,那就是如何教会学生笑对风雨,这也是我始终不放弃的目标,那么就让这节课,让苏轼,让定风波成为一个起点。以上都是关于这节课想说的话,不知算不算反思,我想,只要一节课让你有所想,有所感悟,那就是收获。定风波教学反思6从确定要开课的时间到正式上课,只有一个星期,比

15、我预设的日期提前了一个多月。加上刚好开课前两天是月考,我在这个星期里要上新课赶进度,要做梳理赴考试,还要试讲公开课,压力倍增。幸亏有姚佩琅老师的细心指导和备课组同事们的主动协作,我的课从起初的以指导朗诵为主到最终的以读带学,从起初的平均用力到最终的层次分明,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一节课来说,合适的切入口是胜利的基石。切入口没有肯定的好或者不好,主要看适合不适合学生,适合不适合课文。我这节课的切入口是介绍苏轼一生的三个特点:一,仕途坎坷;二,心态豁达;三,才华横溢。这部分是我的教案中改动最小的地方,在几次试讲中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一,从词作本身的特点去考虑。学生从上学期学唐宋散文到本学期学习唐诗宋词,每篇课文在讲到“作者介绍”部分时,学生虽较有爱好,但从柳宗元韩愈到李白杜甫,几乎都是仕途坎坷明珠暗投。苏轼的仕途命运虽然也是坎坷,但进入课文前不介绍,学生已经忘得差不多;介绍了,要怎么为词作中作者面对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却能泰然处之潇洒豪放造势,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在研读了苏轼的相关传记、评论等资料后,我发觉,苏轼许多时期的作品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