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900183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分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景 移动终端具有 隐私性、智能性、便携性、网络连通性移动互联网行业中,与传统行业区别较大的一点就是应用商店。应用商店是作为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苹果App Store首创移动应用商店模式(2008年7月)iOS系统谷歌的应用商店 An droid Market (后更名 Google Play) An droid系统微软的应用商店 Windows Marketplace (后更名 Windows Phone Store) Windows Phone 系统 诺基亚的应用商店Ovi Store Symbian系统移动终端的智能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具备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支持应用程序的

2、灵活开发、安装和运行; 具备PC级的处理能力,支持桌面互联网应用的移动化迁移; 具备高速数据网络接入能力; 具备丰富的人机交互界面,即在3D等未来显示技术和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多模态交互技术的发展下,以人为核心的更智能的交互方式。恶意程序的传播途径: APP下载、恶意网站访问、垃圾邮件、诱骗短信、含毒广告、彩信、外围接口等从恶意程序的行为特征上看,恶意扣费类恶意程序数量排名第一,其次为资费消耗类、系统破坏类和隐私窃取类。移动智能终端面临的安全威胁 空中接口安全威胁 信息存储安全威胁 终端丢失安全威胁 数据接入安全威胁 外围接口安全威胁 终端刷机安全威胁 垃圾信息安全风险 终端恶意程序安全威胁安

3、全基础知识 身份认证分为用户与主机、主机与主机之间的认证两种方式 用户与主机之间的认证因素: 用户所知道的东西 用户拥有的东西 用户具有的生物特征:密码、口令:USB Key印章、智能卡(信用卡):指纹、声音、视网膜、签字、笔迹 用户身份认证的4中主要方式: 静态密码 动态密码: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牌、手机令牌 智能卡 数字证书 静态密码的缺点 安全性低,容易受到各种攻击 易用性和安全性互相排斥,两者不能兼顾 用户使用维护不方便 风险成本高,一旦泄密可能造成非常大的损失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手机令牌具有高安全性、零成本、无需携带、易于获取以及无物流等优势。常见的数字证书有: 服务器证书(SSL证书)

4、电子邮件证书 客户端证书访问控制涉及的基本要素:发起访问的主体、接受访问的客体、访问授权规则访问控制策略的基本因素:访问者、目标、动作、权限信任源、 访问规则 一般的访问控制策略有3种: 自主访问控制(DAC); 强制访问控制(MAC);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Linux系统中的两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 9 位权限码 (User-Group-Other); 访问控制列表(ACL多级安全(MultiLevel Secure, MLS)是一种强制访问控制策略。加密是最常用的安全保密手段,两个基本要素是算法和密钥,从使用密钥策略商,可分为 对称密码体制和非对称密码体制。对称密码体制包括分组密

5、码和序列密码,典型加密算法有 DES 3DES AES IDEA RC4 A5和SEAL等对称密码体制的 优点:对称密码体制的 缺点: 加密和解密速度都比较快密钥分发需要安全通道 对称密码体制中使用的密码相对较短 密钥量大,难以管理 密文长度往往与明文长度相同 难以解决不可否认的问题非对称密码体制 是为了解决对称密码体制的缺陷而提出的:密钥分发管理、不可否认。典型的非对称密码体制有 RSA ECC Rabin、Elgamal、NTRU。非对称密码体制的 优点:非对称密码体制的 缺点: 密钥分发相对容易同对称密码体制比,加/解密速度较慢 密钥管理简单同等安全强度下,非对称密码体制的密钥位数较多

6、可以有效地实现数字签名密文的长度往往大于明文的长度软件分析技术 静态分析技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抽象语法树分析、语义分析、控制流分析、数据流分析、污点分析 动态分析技术:动态执行监控、符号执行、动态污点传播分析、Fuzz分析方法、沙箱技术静态分析的特点: 不实际执行程序 执行速度快、效率高 误报率较高动态分析的特点 程序必须运行 人工干预 准确率高但效率较低软件保护技术 代码混淆 技术:(1)词法转换(2)流程转换(3)数据转换:静态数据动态生成、数组结构转换、类继承转换、数据存储空间转换 软件加壳:压缩壳、保护壳;加壳技术:花指令、代码混淆、加密与压缩 反破解技术:(1)对抗反编译(2)对

7、抗静态分析:混淆、加壳 (3)对抗动态调试:动态调试检测 (4)防止重编译:检查签名、校验保护移动终端安全体系架构硬件体系结构1945年,冯*诺依曼首先提出了 “存储程序”概念和二进制原理,后来人们把利用这种概念和原理设计的电子计 算机系统统称为“冯*诺依曼结构”也称为“普林斯顿结构”X86、ARM7、MIPS处理器都采用了“冯*诺依曼结构”PC端X86处理器使用了复杂指令集;ARM处理器使用了精简指令集。ARM TrustZone是ARM针对消费电子设备安全所提出的一种架构,是保证手机安全的基础,支持SIM锁、DRM (数字版权保护)和支付安全服务。操作系统体系结构从做系统从结构上都可以分为

8、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一般进程是处于 用户态(User Mode)一个标准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 需要具备的功能: 进程管理(Processing Management 内存管理 (Memory Management) 文件系统 (File System) 网络通信 (Networki ng) 安全机制(Security) 用户界面 (User In terface) 驱动程序 (Device Drivers)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机制两大理念: 操作系统提供外界直接或间接访问数种资源的管道; 操作系统有能力认证资源访问的请求:内部来源的请求和外部来源的请求。移动终端的安全特性An droid操作系统的安

9、全特性,采用安全沙箱模型隔离每个应用程序和资源。An droid的Lin ux内核控制包括安全、存储管理器、程序管理器、网络堆栈、驱动程序模型等。Android的安全特性 继承自Linux的安全机制:(1)用户ID( UID)(2)Root 权限 An droid特有的安全特性:(1)沙箱技术。沙箱中使用 DVM运行由JAVA语言编译生成的 Dalvik指令;(2)Androi内核层安全机制:强制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3)Android的权限检查机制:应用程序以 XML文件形式申请对受限资源的使用。(4)Android的数字签名机制(5)内核通信机制Android权限机制的缺陷 权限一经授予

10、应用程序,则在该应用程序生命期间都将有效,用户无法剥夺权限。 权限机制缺乏灵活性,要么全部批准应用程序的全部权限申请,要么拒绝程序安装; 权限机制安全性不够,不能阻止恶意软件通过JNI技术直接调用C库,从而获取系统服务。An droid不会安装一个没有数字证书的应用程序。Binder提供了轻量级的An droid远程方法调用机制。An droid系统中的4中组件 Activity (活动),一个界面,保持独立的界面。 Service (服务),运行在后台的功能模块。 Content Provider(内容提供者),应用程序间数据共享的一种标准接口,以类似URI的方式来表示数据。 Broadca

11、st Received广播接收器),专注于接收系统或其他应用程序的广播通知信息,并做出对应处理的组件。广播接收器没有用户界面 ,可以启动一个 Activity来响应他们接收到的信息,或者用NotificationManager来通知用户。广播接收器提供了一种把Intent作为一个消息广播出去,由所有对其感兴趣的程序对其作出反应的机制。Intent是一个对动作和行为的抽象描述,负责组件之间程序之间进行消息传递。An droid中进程间通信的终点称为 通信端点。按照IPC的通信端点划分,Service运行在后台,提供了调用 Binder的 接口,调用者可以绑定服务,并通过服务暴露出的方法使用Ser

12、viceo内容提供者为设备中应用提供数据内容 ,广播接收器处理其他组件或是系统发出的广播消息,Activity是个可视组件,可以被自己或其他应用调用。iOS操作系统的安全特性 系统可信启动:iOS的核心安全是基于它的启动;目前大部分越狱技术都是以这条启动链为攻击目标,最致命的是对Bootrom的攻击。Bootrom是这条启动信任链的根,对它成功攻击将导致后续的安全机制失效。 沙箱技术:iOS通过沙箱来实现访问控制。沙箱由用于初始化和配置沙箱的用户控件库函数、服务器和内核扩展 构成。 地址空间布局随机化策略(ALSR: 一种针对缓冲区溢出的安全保护技术。 数据保护机制:(1)硬件加密、(2)软件

13、加密、(3)程序签名机制、(4)密钥链和数据保护加密手机的通信加密技术是搭载了加密算法的手机终端。CDMA技术在安全保密方面的三道屏障:扩频技术、伪随机码技术、快速功率控制专用技术 手机卡与芯片安全SIM (客户识别模块)卡是 带有微处理器的智能芯片卡 ,在GSM中,SIM作为唯一确认用户身份的设备 。SIM 一般由CPU ROM、RAM、EPROM/E2PROM (数据存储器)、串行通信单元等模块组成。ROM用于存放系统程序,用户不可操作;RAM用于存放系统临时信息,用户不可操作;2EPROM/E PROM用于存放号码短信等数据和程序,可擦写。SIM卡最早由IC卡发展而来。标准SIM卡的尺寸

14、为 25X15 mm,容量13kB; Micro SIM卡的尺寸为 12X15mm; NanoSIM卡的尺寸为12X9mm。学习必备欢迎下载SIM卡是一个软件和硬件组合 的产品,软件上遵循 GSM11.11、GSM11.14标准,硬件上遵循ISO/IEC7816等标准。SIM卡具有系统、文件、业务三层结构。SIM卡的关键数据: ICCID:集成电路卡识别码,固化在 SIM卡中,是IC卡的唯一识别号码,由20位数字组成;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区别移动用户的标识,总长度不超过15位; Ki:用户鉴权密钥,相当于 SIM卡登录网络的密码,随机生成,加密存储; PIN:个人身份码,SIM开的

15、个人识别密码,4到8位十进制数字组成,缺省为关闭状态; PUK: PIN码解锁码,8位十进制随机数,客户不可自行修改。SIM卡的安全功能主要有:鉴权和密钥生成、数据加密、文件访问控制: SIM卡访问控制:PIN输入错误3次后,SIM卡自动锁定;PUK码输入输入10次错误后,SIM卡自动销毁失效。 SIM入网认证鉴权:IMSI和Ki会在生产过程中写入 SIM卡,并送入 GSM网络单元AuC鉴权中心。鉴权过程:AuC发出随机数给SIM卡计算响应数,并将SIM计算的响应数与自己计算的响应 参数比对,判断SIM卡是否合法。 用户数据加密:防止窃听,使用 A5算法和密钥Kc来加密传输的数据。GSM网络登录步骤1. 手机开机;2. 从SIM卡中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