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9001660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25杜甫诗三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 杜甫诗三首课文导读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景之苦,表达出忧国忧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的体现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决眦(z)未了(lio)搔(so)簪(zn)逾墙(y)邺城(y)戍(sh)老妪(y)幽咽(y)二、词语释义岱宗:对泰山的尊称。造化:指天、地、大自然。造化钟神秀:钟

2、,聚集。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决眦入归鸟:眦,眼眶,眼角。烽火连三月:喻指战火。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浑欲不胜簪:浑,简直。荡胸生曾云:曾,通“层”。逾墙走:走,跑。吏呼一何怒:呼,大声吆喝。怒:凶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且,暂且。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备晨炊:备,准备。炊,烧火做饭。泣:小声抽泣,啼哭。三、语句解读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

3、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四、作家作品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

4、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他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五、背景探视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正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大唐就像个强壮的青年,有着无尽的理想和希望,宽广的胸怀似乎包容的下所有的豪情。这时正值青年的杜甫正在南北游历,他路过“五岳之尊”的泰山,写下望岳一诗。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安史之乱”的第三年,大唐进入由盛转衰时期,玄宗早已弃都而逃,长安被攻占,人民生活在战乱中,大唐一片混乱。中年杜甫在投奔肃宗路上被判军所俘,困居长安,写下春望一诗公元759年,尚未平息“安史之乱”,唐朝派大将

5、郭子仪等九位节度史围攻安庆绪,兵败后到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既要遭受战乱之苦,又要受兵吏抽丁、生离死别之苦,民不聊生,杜甫这时被贬官,回华州途中,写出石壕吏等著名的“三吏”“三别”诗。六、文体浅谈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也有以五言或七言句为主而杂有长短句的;平仄没有严格的限定,体现自由的抑扬韵律;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

6、平声韵。叙事诗是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一显身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决z() 搔()更短不胜zn()逾()墙 邺城sh()老妪()晨炊() 泣幽咽()2.下列句子中不是对偶的一项是( )A.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B.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下列句子和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室中更无人,喂有乳下孙。D.吏呼一何

7、怒!妇啼一何苦!4.将左右两边相应的内容用线连起来。三男邺城戍A.生活贫困 二男新战死B.战争惨烈 出入无完裙C.兵役苛酷二、整体感知1.对春望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自己。作者看到的是战乱中的春景,一片苍凉,感伤国事,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B.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作者的妻子,在这战乱连绵的日子,期盼外出游览的丈夫早写信来。簪,妇女束发的首饰。C.作者所经历的这场战乱,是指唐代的藩镇割据。D.“烽火连三月”,意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入侵者是吐蕃人。2.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感情是()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8、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3.对望岳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B.“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C.“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D.这首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观,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4.填空。杜甫是_朝伟大的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称他的诗为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石壕吏一词以“安史之乱”为背景,以此为背景,杜甫还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和包含石壕吏在内的“三吏”。三、

9、课内阅读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解释下列词语。附书至()新战死()未去() 完裙()2.将选段划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3.石壕吏是一首_诗(体裁),以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事件是_。4.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四、拓展阅读新安吏(节选)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

10、青山犹哭声。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n。1.解释词义。更:次:2.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3.“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4.“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新题探密阅读下面故事,完成两道题目。甲乙两个猎人各猎得两只野兔回家,甲的妻子看见后冷冷地说:“ A ”。甲猎人不悦,心想:“你以为很容易打到吗?”第二天,他故意空着手回家,让妻子知道打猎是不容易的事。乙猎人遇到的情形恰好相反。他的妻子看

11、见他带回两只野兔,就欢天喜地地说:“ B ”。乙猎人心中喜悦:“两只算什么?”第二天,他打回了四只野兔。请补上A、B两处的内容,两处均必须是疑问句,并且均不得超过10个字。A:_B:_参考答案:A:你仅打到了两只?B:你竟打到了两只?写作小练笔根据情景用下面的词语说一段话。(词序可以调整)。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安定、详和的社会中生活时的心情。 用风、雨、树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受挫折时的心情。 作文素材脚踏实地庄子中有这样一则寓言:朱平曼喜好剑法,总想练就一身独步天下的绝技。他听说有个叫支离益的人善长屠龙之术,便赶去拜支离益为师,立志将这种人间稀有、世上少见的剑法学到手。他苦学苦练了三年,倾家荡产

12、也在所不惜。终于他的屠龙剑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辞别了老师,开始仗剑闯荡江湖,希望杀尽天下害龙,显姓扬名。然而他四处寻觅却找不到一条龙的影子。其所谓的一身绝技,最终也没有任何用武之地。25杜甫诗三首一、1.眦 so 簪 y 戍 y chu y2.D3.C(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4.CBA二、1.A2.B3.C(应分别是“山的北面和南面”。)4.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1.书:信;新:最近;去:离开;完:完整,完备。2.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3.叙事 时间先后 老妇 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4.“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四、1.岂挨次 2.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3.客即杜甫 4.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