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997593 上传时间:2022-10-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泉州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泉州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华侨大学旅游学院2010年12月目 录一、规划背景5(一)泉州乡村旅游发展概况5(二)泉州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5二、规划总则8(一)规划依据8(二)规划目的9(三)指导思想9(四)规划原则10三、发展与战略定位11(一)发展定位11(二)发展目标11(三)发展战略11四、空间布局与重点乡村旅游点13(一)总体空间布局13(二)区域性乡村旅游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13(三)重点乡村旅游点17五、旅游产品与市场开发21(一)乡村旅游商品开发21(二)客源市场定位22(三)营销策略规划22六、乡村旅游发展的专项规划23(一)乡村旅游交通规划23(二)

2、乡村旅游住宿规划24(三)乡村旅游餐饮规划24(四)乡村旅游安全规划25(五)乡村旅游生态保护规划25(六)乡村旅游文化保护规划27七、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体系28八、乡村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29一、规划背景(一)泉州乡村旅游发展概况1地理区位概况泉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要港,自古就是海上经济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增长极,而相邻的珠三角和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同时,泉州所在的福建省闽东南地区是福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泉州与台湾隔海相望,一水之隔,相距仅有137海里,与香港、澳门特区以及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以大海相连,联系广泛。长期形成的血缘、亲缘和宗缘

3、关系,使泉州与这些地区的地缘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内陆安永德(安溪、永春、德化)地区位于福建省中部,与漳平市、华安县、永泰县、尤溪县、大田县长泰县、厦门市同安区等多个县市相连,地理位置优越。2乡村旅游资源概况泉州依山面海,人文与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总面积达11360km2、海岸线绵延427km,境内还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泉州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极富地方特色。既有以生态乡村为特色的安永德(安溪、永春、德化)地区,又有以滨海渔村为优势的惠安、泉港等地区,同时有富集人文魅力的环城民俗休闲带,类型多样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泉州乡村旅

4、游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总体上,泉州拥有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2家,水乡渔村5家、森林人家10家,特色旅游名镇3个,乡村旅游线路5条,还有众多的滨海、自然生态、宗教文化、魅力乡村和闽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和独特。3乡村旅游发展概况泉州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客源主要以省内市场为主,并主要表现为泉州本土客源市场以及厦门、福州等邻近地区的客源市场。泉州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安永德地区的生态乡村旅游,其发展相对成熟、有了一定的客源基础。同时,泉州市清源山等环城周边乡村地区也形成了以休闲旅游、农庄旅游等为特色的环城周边乡村旅游带。此外,泉港、惠安和晋江地区的沿海渔村也有零星

5、分布着众多接待海边休闲旅游者的餐饮企业,初步形成了“渔家乐”乡村旅游发展方式。(二)泉州乡村旅游资源及开发条件 泉州市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滨海景观皆具备,人文资源独具特色,涵括乡村美食、农家住宿、民间工艺、惠女风情、民间艺术、民俗传统、民古建筑等等,可以形成多种开发组合,满足现代游客多种休闲和体验需求。1乡村旅游资源条件评价(1)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 泉州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资源,如:北溪桃花谷、外山云河谷、国宝云龙谷、惠屿岛等等。人文资源型乡村旅游梓树园,如:晋江围头战地文化渔村、南安天柱山香草世界度假村、泉港绿笛山庄、安溪尤俊村、安溪魏荫铁

6、观音茶博园等等。这些资源都具有较高的品味,发展潜力巨大。(2)乡村旅游资源独具文化特色泉州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拥有独具闽南特色的文化资源,安溪的金谷、虎邱、西坪、大坪等茶乡镇,其中西坪是中国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茶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产茶史。泉州市评选出的“十佳魅力乡村”如南埕村、双芹村等拥有独特的乡土文化,南音、山歌、赶墟、惠女服饰、南派布袋戏、拍胸舞、梨园戏、提线木偶戏、花灯等民俗传统独具魅力。古厝、古宗祠、古街道等,具有悠久的乡村文化韵味。而传统的乡土美食、滋补药膳、土特产品更是乡村饮食文化的完美体现。(3)乡村旅游资源时空组合较好泉州市的主要乡村旅游资源点具有较好的空间组

7、合方式,如国宝乡云龙谷、北溪桃花谷、蓬壶镇、呈祥乡、百崎回族乡、小岞镇等景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通达,有利于产品线组织与开发。从时间分布上看,乡村旅游四季均可,可利用的时间较长。泉州市地域辽阔,森林资源丰富,雨水充足,四季均有应时之景,如春季赏花、夏季避暑漂流、秋季采摘、冬季观景等项目,便于设计并开展相应的游憩活动,使资源的利用由单纯观光转为多项参与,动静结合,进一步提高游客满意度,延长其逗留时间。(4)乡村旅游资源生态保护较好 泉州市乡村旅游资源森林覆盖率高,山水资源丰富,滨海滩涂保护自理较好,风光秀美,河流瀑布基本四季不断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是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但是,部分

8、河道仍然需要清理,植被需要恢复,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资源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利用率,为后续不断开发利用提供保障。(5)乡村旅游资源的知名度有待提高目前,泉州的部分乡村旅游资源已有一定的地域知名度,如永春北溪村、南安天柱山香草世界度假村、泉港绿笛山庄、安溪尤俊村、泉港惠屿岛、德化岱仙瀑布景区、晋江围头战地文化渔村、永春云河谷景区、安溪魏荫铁观音茶博园等。然而,从全省、全国等较大的范围来看,整体资源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对较远范围的游客吸引力较小。(6)乡村旅游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目前,虽然泉州各县市都对乡村旅游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进行招商引资、开发

9、建设,但是仍然存在单个景区景点单打独斗的场面,景区景点间同质性不乏,减低了整个区域资源的竞争力。需要进行区域整合,将资源有效高效利用,提升资源整体的竞争力。(7)资源众多,缺乏核心 目前,泉州乡村旅游开发劲头较大,农家乐、乡村旅游点等纷纷崛起,但是仍然缺少核心的,作为主要吸引物的景点景区,现有景区规模较小,多属于各县区单打独斗,或是乡政府牵头开发的较小的景区,缺乏综合的、整体的开发设计建设。2乡村旅游开发条件评价(1)政府主导,积极推进泉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各级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乡镇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兴趣十足。近年来,泉州市大约有15家乡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

10、科学指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努力创造投资条件进行招商引资工作,主动推出扶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利措施,部分县市还提出了旅游发展年,主动举办各种旅游推介活动,或采取联合营销的方式,组织到外地进行旅游推介活动。也有组织大型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茶王大赛、桃花节等等,借以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经市政府研究决定,2010年将认真落实国家旅游局编制的全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纲要(20092015)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创新体制机制,针对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服务质量、市场营销、产品开发、人才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比较薄弱的环节,协调各级部门加以支持,及时

11、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2010年将有序推进福建省旅游局编制的福建省地方标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与评定,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泉州市乡村旅游的建设、服务和管理水平。大力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和完善,做大做强市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使乡村旅游成为泉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2)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当地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兴趣十足,特别是在旅游资源相对优势的地区进行旅游开发以及进行特色旅游产品的经营相当有兴趣。社会资本对乡村旅游的投资兴趣日益浓厚,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休闲会所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同时,主动参与乡村旅游点的建设,如配合政府关于乡村旅游点的搬迁建设过程,积极配合规

12、划调研人员的考察过程,主动探索当地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潜力资源。(3)初步开发现状较好在泉州市“十一五”规划的指导下,对乡村旅游点进行了初步的开发,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景点景区,部分工程投资金额巨大,景区联动效应较强,基础设施建设初现成效,部分在建工程的逐步完成也将促成乡村旅游网点的不断完善。(4)交通条件便利,可进入性较高目前,泉州贯穿泉三高速公路和福泉高速公路,在泉州市区、永春等有入口,并且距离其他县市不远,同时辅以324和203、206、306、307、308等省道以及村村互通的公路网点,就机场建设、港口建设和高铁建设而言,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使泉州的乡村旅游点可进入性较高,大部分景区实

13、现了旅游大巴可直达。(5)民营企业发达,经济基础较好泉州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较为活跃的重点地区之一,有相对发达的区域经济、较强的综合实力及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同时拥有大批具有竞争实力的民营企业,民间资本雄厚,部分民营企业已上市运作,为泉州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也为旅游类大企业集团的市场运作提供了良好基础。二、规划总则(一)规划依据1法律和政策依据 法律依据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2000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

14、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1999年12月)政策依据主要包括: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年5月14日)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22日)福建省旅游条例(福建省人大,2002年)2行业标准依据旅游规划通则(GBT l89712003)

15、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 2000年10月26日)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国家旅游局,1990年2月)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2006年)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林业部国家、部、省、地区相关规范和规程3地方规划和文件福建省福建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0-2020年)国务院、福建省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20102020年)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福建省海滨带旅游开发总体规划泉州市旅游局福建省泉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5)泉州市“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泉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2009.10)泉州财政局、旅游局关于鼓励和促进对台旅游发展的扶持措施(200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