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别抄(1)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8983926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唯识论别抄(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成唯识论别抄(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成唯识论别抄(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成唯识论别抄(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成唯识论别抄(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唯识论别抄(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唯识论别抄(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唯识论别抄 成唯识论别抄卷第一 唯识体即是教.故持业释释。或此本论。是成立佛经唯识理之教。名成唯识。即依主释.以末从本亦有二释。末论远诠佛经。亦有持业及以依主。亦无有失。 二明宗体.先宗者。略有五种。一随机说宗。二部别说宗.三约别明宗。四约时辨宗。五约四悉檀辨宗。初者如八万四千法门。随众生病济拔教化。或说六度四摄。如对多贪教化不净等。其类非一。第二部别说宗者。如诸教所诠各异。如法华一乘为宗。涅槃佛性为宗。虽明余义.然非正明。犹以正明以之为宗。第三者谓约三藏以判.或就大小。以取执言随藏。四谓约时者。如深密等说三时教等。五四悉檀者。依智度论第一.有此四种理。悉檀者翻为义宗。四者。一世界。二各人为

2、人。三对治法门.四第一义。前三为俗.后一为真.世界者.谓世俗如说。五种阴成众生。若林成舍等。各各者。如经或说有我或说无我。为除断见反。以我见。如次应知。三所对根机差别也。即即能治病.有胜功能。名为对治。第四唯明真如理也。问瑜伽六十四.四重二谛.四悉檀等如何相摄。解云。彼论前三。亦世俗摄.彼处二空真如从诠相说.即智度论第三对治也.此论五种宗中。如次配寻可知。问楞伽云。不说堕文字法者。为约遍计所执文字.为约依他。解云。此约遍计所执文字。能诠所诠。决定相属。言所论法定属能诠。执名为堕也.五种性义。四门分别。一释名。二辨体.三文证。四会圣教.释名者。先通后别。言五者是数。种姓名类义族义。即六释中带数释

3、也。言别名者。谓声闻乃至无种性。声闻者因声悟道。故名声闻。此即声闻此种姓.依主释也。观缘起法而得悟道。故名缘觉.菩提种姓者。依佛地论三释。谓求菩提教他有情.此即上求菩提下度有情。故名菩提种姓。依主不异于前。不定者。谓即身中具有三乘种姓。互相望成四句。一小对中唯有二姓。二以对小大。三以中对大.四具有三姓.然四句中.唯取第四.成不定性。所以亦者。言不定回心定成正觉。内彼前三无常成义故。摄大乘云。为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姓故。佛说一乘。问若尔。只应唯除中小相对。以小及中以相对大。何故不具取三。解云。若论不定.必须三句。既有小机。名有中性。故法华云。无二亦无三。而不别言.无中无下。由具三种.随

4、缘悟入。故云不定。亦依主释也。又解。以小及中对大姓者。亦成不定。唯此等释取三句.成不定。后解为胜。无种姓者。谓即身中无有三乘种子.唯有有漏善等法种.于善恶轮趣受生。名无种性也.然五种总是依假者.且如声闻亦非取假者。总依五蕴诸法而立。而言声闻.废总谈别说耳声闻.故云声闻余闻假者.随义别立也。如理应思.二辨体思者.三乘及不定种姓.总为无漏种子。以为其体。若百法中克性唯慧。若约相应俱有。如理应思。第五性者。无种性言非是无漏。如说无明。别有真体.此亦应然。即以所依有漏五蕴为体。或更释二障种子为体。以彼障法相对立故。若准此释.亦慧为体.别性相流如何前.若论五种性者。性即种子者。即五五蕴之上建立假人。此即

5、通取种及五蕴。以为体也。三取文证。如瑜伽第二及菩萨地等。如下应知.如瑜伽第二云。复次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若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又三十云。谓所成就补特伽罗.略有四种。一者住声闻种性。于声闻乘.应可成就补特伽罗。三者住佛姓种。于无上乘.应可成就补特伽罗。四住无种姓.于往善趣。应可成就补特伽罗.诸佛菩萨。于此四事。应当成就。又菩萨他世五卷云.住无种姓补特伽.无种姓故.虽有发心及行加行而为依止。定不堪任无上正等菩提.准此等文.三乘已外别有无性。解深密说三时教者。依有种姓故作是说。旧善戒经亦同此人。心成就.略有四种.有声闻姓。以声闻乘而成就之。有缘觉性。以缘觉乘而成就

6、之。有佛种姓。以无上乘而成就之.无种姓者.则以善趣而成就之.如是四人.诸佛菩萨。以四事而成就之。大论三十七亦同。第四会教者。法华经云。十方世界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若有三乘定性。如何会耶。解云。此对不定种姓.故作此说。又不增不减经云。众生界不增减不生灭。知无有毕竟入涅槃者。若有定姓入无余依。彼经应言众减。解云。彼经约众生界理性而言。真如之理。无增减故。又解。彼云众生界不增减.而不说云众生不增减。界言总说。众生界际。非约众生而说。故不相违。若有无性者。涅槃云何言有心者成佛能。解云。此约小分而说。又解。此约有大乘无漏及不定姓无漏心种而言。不说云一切有心者皆得成佛。经意秘密。故不相违。

7、 就第一所敬田中。有心者二。初辨所说敬分济。后释论文。所敬分齐者。三藏解云。依此文中.略作四门.广开十义。四门。一谓人法。二谓菩提涅槃。三三宝。四三宝及初门中人。言十义者。前之三门各有三释。第四门中唯有一释.总合为十。初门三释者。言唯敬满分净人。作敬识性。今举识生显能证人。内第三句云释彼说故。此则依于观智及余蕴上建立假者。以之为人。不取实法。二云。唯敬识性。不敬于人。虽举二人。显所证法也。三云.通敬人法。俱是最胜。前可敬故.问。人谓假者。法即识性。人之所依。能观之智。人法二种何所摄耶。释云此有二解.一云人摄.非所证理.理假者依故。二云法摄。内非假者。是所得故。第二门中有三释者。一云。此敬涅槃满

8、分净言。显能证智。二云.但敬涅槃说识性。即是所证涅槃.举能证时。有满分净。显所证灭有分圆满.三云.菩提涅槃二种俱敬。所得所证。并殊胜故.第三门三释者.一云。俱敬佛僧。非敬法宝.颂中说言满分净故。惟举于法.表人所证。非正所敬也.二云.俱敬于法而非佛僧。唯识性言是所证故。举满分净。欲显法宝唯识性理。有能证者。因早位殊。非谓佛僧正所敬。三云。此颂悲具敬三宝。并是最胜。可归敬故。问。佛僧二宝并皆是人。即第一门有何差别。释云。初门中人。于实法上。假立于人.即假者目之为人。此佛僧并取实法。法身真如二身正智.以为佛体.僧名和合。即理实二和以为僧体。问若取理事和合以为僧体。即应非敬。解云.复是假成所敬。如择灭

9、涅槃.即第二问中所敬也。第四门唯有一释.谓敬三宝及初门中唯取于人.为第十释。此即第三门全。第一门中一分也。 就述造云.本论中三师别释。文即为三.初释中略为有二种。一明异生行。谓迷谬二空。二圣人行。谓生解为断已下总是第二。二者.一因。谓迷谬二空.二即果位.谓生解断障也。又解.因位即是迷谬二空。生解断除。果位即是菩提涅槃也。复有二种三。所谓生解断果为三。二约三性以为迷谬二空。于生正解。显所执性生解为断。二重障者已下。明遣染分依他。复明二早。证圆成实.复有二四。初四即是五道之为四地。前二位合之为一.名胜解行位.见修无觉如为三。次四约六转依。以亦为四地.前生解即是损力益能转。生解断障即通达转。由我法执

10、已下。释修习转。复证二果圆满转。证大涅槃非下劣转也。复有二五。初约五位。迷谬二空。种姓住生正解故.即是第二胜解行住。生解断障清净。增上意乐住.内我法执下.明正行住。后二胜果.明究竟住。次五即仁王五忍。初生正解.地前伏忍生解断障。第二信忍。初二三地四五六地。即是顺忍七八九地即无生忍.十地佛地即寂灭忍。故分为五种.如此多种不同.其中取舍忍便思之。为于二空.此二迷谬境。问九总说空。为是我法。为有为无。解云。空无我法.故名为空.此即空性。夫论无我。略有四种。一外道所执实我。计常遍等。自体是无.故云无我。故菩萨地云.有为无为名为有。我及我所名为无。二者。于苦谛法执色等蕴。以之为我。可唯有蕴。而无有我。此

11、则名为别无我理.此据诸有漏法中无所执实我.故下论云。别空非我。属苦谛故。如于中无有马等.问与外道执常遍之我有何差别。解云.彼约我体则无名名为无我。此就唯蕴而无有我。故有异也。三者。通空无我。通一切有为无为。于中皆无有我。非唯有漏苦谛上无.由通诸法。皆非有我.故云通无我也。四者。无我所显故云无我.即以无我所显真如。从诠为名。亦名无我.从空所显。亦名为空。据实道理。是空之性。今此论中。于空显据所而说空。无我之性。准此应知。问。由执迷二空.断执余障断。异生伏事性障。迷执已。应已末鄣。既无本执灭除故。又问。第六俱生修惑。地地之中第九品断。前之八品。唯断迷事贪嗔慢等.未至九品时。迷事诸惑应非得断。以彼迷

12、理本执在故。或可断八迷事。本执且除。末惑既亡。本执除故。解云。断惑自有二种。一者除本末自然亡。如论所明。断二执时.余鄣随灭.二从浅向深。先粗后细。如异生断及那含不。先断迷事。后断二执。各据一义。亦不相违.又解。此难不然。随于何法证理断执之时。自断迷理。余鄣断故。不可以彼迷事贪慢等鄣。例迷理执之障.又解.修惑本末不定。若见断者。先本断.末随。亡今此所明。是见非修也。第二火辨亲胜等。释造论意。略为二意。谓证识性生实解故。释云。全达二空证胜义识性。名之为空。此即空性.依他八识及见相分。空无所执.亦名为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此即双于二空。如实知故.又解。证二空所执.于唯识理如实知。证圆成。了依他.又解

13、。为生二智.令达二空。生根本智。如实知故.即生后得。了俗之智也. 第三护法释造论意。如广记说.可知。 释颂之中。不异先判上三句。通难标宗.释此颂文。三师别释。义各不同.初安慧师宗.分成两释。一云。见相自体.俱从种生。以无体故。解云.虽无别种.然由无始虚妄熏习.执法自生体时.内熏习力。变似我法.说从种生。非谓有别种子而生。名种生自体.依他二分所执。一云。唯自体分有实体故。说从种子生.二分所执。本来无体。但无始已来。虚妄熏习。自体生时.有二分起.即所执性。即依彼宗以释颂文.由彼假说我法者。或世间圣教二种不同。且世间以释颂者。谓自体分虚妄熏习。种子生时.变似见相。遍计所执都无自体。依此执为实我实法。

14、见相所执都无自性体。我法此果无。依于无假.或有别无依总无。谓即我法各别。依于所执。见相二分。以无体故。总说为无。或可总无依别无.谓我法二种.总说为无。见相二中.或随依一。谓之别也。依说依义如前记说。次依圣教所说我法释颂者。此亦依于见相分。施设我法。亦得说为无。依于无假。总别对唯上可知.若尔世间圣教二种何别.同依于无故.解云。虽同依无。义意即别。世间我法。唯计所执。毕竟无体。故名世间.圣教我法。为对遣彼世间我法。故于见相假名施设。故厚严经云.为对遣愚夫所执实我法故。于识所变假说我法名。彼依识所变者。谓依识所变遍计所执见相二分故.说依世间。圣教唯上应知。又解。彼依识所变者.世间我法。依识所变见相二

15、分。圣教我法。但言依识。义依识体而施设故.问。安慧宗见相二分。既无实体。施设世间我法可尔.圣教依他我法。如何得有依也。 第二难陀依二分义释。谓依所变依他相分。执为我法。故说依言世间执实。初性所摄因。此即说名无依于有假.圣教所说我法二种。此即依他义依于体。总别相对。准理应知。 第三护法。释颂寻常如广记说。 安慧等三师.同引厚严经。为对遣愚夫等颂.各约自宗以释。如安慧释云。于识所变世间我法。据识圣教我法也。又解.俱依所变说二我法。如前我主。由假说者。此有二义。一云约说.二云约义。初说者。遍计所执我法二种。俱由倒情横计为实依.依彼倒情随起言说。谓为实有.所说我法毕竟无实。如空华等。二约义者。唯有倒心

16、。横计为有。此所执我法。从本来无。如空华等。问.若尔义之与说俱约倒心.所执无体。以为二种。说义何别。解云。倒心所执。由约所说无体有。但能说即为约说。由自体上毕竟我法实无。名为义也。圣教我法。亦有二种。一由言说。安立施设相见二分.似我法二种相现。名为约说.二由依他体上。自有似我法相。不由言说安立方为有.即是约义.犹如庶爱安立似水。自体非水。如其次第。约说就义分其二也。然初计度为我法中。所说我法.依于倒心。所执我法。此即说为无依。无倒心所执。依于色心等。即此说为无依于有.然所说我法二相。各别倒情所执。总是一无。此即别无依于总无。或可言说我法是一。无颠倒之心.人法别执.此即总无依别无。有情横执义中.无依于见。此即无依于有.总别相对。准上应思。圣教之中。约言就义者。义依于体。假依他见相。目之为体。似我法相。名之为义。我法若别。自依相见。言说安立.此即就说别义依总.或可总双于见相唯说为法。或唯说我.此即总义依别体。就义我法依见相。总别相对.准上应思。此能变唯三者.简大乘一类师立一意识。或简小乘立六识。或简大乘唯八识。而类唯三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