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作文示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981382 上传时间:2024-01-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妙作文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妙作文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妙作文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妙作文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妙作文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妙作文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妙作文示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妙作文示例思而知之2013年天津作文何为思?菜根谭有言:“静思之下,俾有悟;沉寂之中,方得真性情。”由此可见,思并非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浅表的想法,从头脑中一闪即逝的只能是想,唯有深沉的挖掘才称得上“思”。深思而熟虑,深思而有所得,深思而知之。(给“思”作界定,指出什么是思。)不可否认,我们所处的时代给予我们太多的学习机会,到处充斥的信息,或好或坏,总能轻易地让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每个角落的新闻,或真或假。资讯的快捷性将整个世界压缩成一个平板,扫一眼即是全部,省却了用手翻动的过程,也失却了思索辨别、判断真伪的能力,退化的人类大脑如机械,看见则知晓,过目则忘却,恰恰没有“思”,更没有“思”后之“知”。

2、而没有思索的过程,是行尸走肉般的生存方式,永远不是“知”的方法。(对“知”作评说。联系现实,摆出种种浅表性了解的现象,指出没有思的知不是真正的知。)“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深思。有了思考、认识的过程,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带来“知”的成果。因深入而发掘,因发掘才有求知欲,进而更深一步的思考。思是一种智慧的活动,是创造力的起源。(把“思”和“知”联系起来论述,提出论点:思是一种智慧的活动,是创造力的起源。)平沙莽莽,黄土弥散,枯萎死寂的黄土高坡上,残破苍凉的土地,看似毫无生命力,可是凭借着对生命的思考,路遥轻而易举地创造出了一个“平凡的世界”。在那窑洞里,土坡旁,风沙中,因为思考的力量,让

3、他看到了瑰丽的风景,得知了生的艰辛与幸福。这份思考,不仅是他个人的“知”,也是整个中国人心中的“知”。(以路遥的事例讲“思”之后确实能“知”之。)文化学者余秋雨一个戴着眼睛,口吐莲花的儒者。一本残破的手记,一只不朽的笔,一个天生善于思索的头脑,正是他踏遍华夏土地,访尽中国历史遗迹,沉思着都江堰的奇伟,莫高窟的寂寞,仙女峰的灵秀,将一份深沉的眷恋植于骨髓。他知道的不是风景的绮丽多姿,而是风沙淹没了的千年古国的丰华。(以余秋雨的事例讲“思”之后确实能“知”之。一个例子太单薄,所以在路遥之后加上余秋雨。)有感慨,有叹息,有满腔怒火,也有收获和喜悦。一切的源头皆是思留下的善果。思而知之,唯思才知。这种

4、巨大的收益不是平俗的现代化设备所能给予你的。打开电视,点看网站,翻阅报刊,满目的声名艳行,满耳的吴侬软语,架空虚构,不一而足,那些堆砌在印有老人头的钞票山上的形形色色的物品,到底给了你什么?(本段先总给上文,强调论点“思而知之,唯思才知”,然后以现实中抛弃了“思”的种种浮躁现象提出疑问,引发人对“思”的思考。)回头细想,只有思考留下的才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认知财富。那一座“知”的高山上,看是山脚,学是山腰,思是巅峰,唯登上顶峰,看到的才是整个世界;唯思,方可一览众山小,尽知天下事。(以精妙的比喻,表明“思”的重要作用,重述论点,强化中心。)简评文章开篇界定“思”之内涵,“思”不是肤浅的想法,

5、而是潜表入里的“挖掘”;之后,从反面分析当下发达的资讯时代“思”的匮乏,因无“思”而难见“知”的踪影,虽有海量信息,但如过眼云烟,没有留下“思”的痕迹。“网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深思”,作者又从正面论述“思”的富于创造性的本质,引出下文的举例阐述,形成了“思而知之,唯思才知”的理性认识,并呼应第二段,再从反面强化这一认识。而文章结尾成为全文的最大亮点。以“一座知的高山”的精妙比喻,表达了卓越之见,可谓立意高远,文章在此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精妙时文示例名终埋不得张保振唐代有位叫裴谐的人,一日经过杜甫坟,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念出“名终埋不得,骨任朽何妨”的诗句。读来让人思绪万千。人,总难免一死;

6、骨,总难免要朽。但人的名声,却未必以人亡而亡,以骨朽而朽。其关键在于人活着时的所为:是一心为己,还是尽心为人。一心为己者,己走,就什么都走了,去来似无迹;尽心为人者,己走,仍像在活着,动息如有情。这里,且不说杜甫“光焰万丈长”的文章,不仅有“吐言贵珠玉”之精美,更在于“落笔回风霜”之气魄:能反映出社会现实,传递出人民愿望,表达出对人民之情。正因如此,他虽“骨任朽”,其文仍传颂。今天,看一看近的、身边之人,我们一样能感同身受。安徽凤阳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离世已5年,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每到清明,就前去祭奠他:“你一个人来了小岗,清明了,我来看看你。”“你是累死的啊,像你这样的好书记

7、,太难得了。”不仅是严立华一人,由于来看他的人多,以至沈浩墓碑前的大理石上,有一片已被祭奠者烧纸钱时烧黑了。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离世已50年,但闫楼乡70岁的赵玉华老人每逢清明、忌日,都少不了来看他,且总要蒸几个馍馍,热乎乎地送到焦陵。他说:“俺总想老焦没走远,还在我们身边。我们日子好了,他自己一天好日子没过,为老百姓除三害累死。临走还说,活着我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人民是历史的终极法官。为人民做事,人民就忘不了他。不论时光是逝去5年、50年,或者是500年、5000年。道理正在于,“名终埋不得”。名终埋不得,首要是有名。名者,名声之谓也。好名声非天赐,全在自为之。不想

8、修身,不愿吃苦,不甘为人,身无半点作为,手无丁点余香,要想生而闻于当时、死而传于后世,只能是水中捞月、竹篮打水。名终埋不得,关键是忘名。名很奇妙,越是忘名者,越会有名;越是逃名者,越会留名;越是避名者,越会得名。沈浩是这样,焦裕禄是这样,还有更多党的优秀干部,都是这样。他们走过之地,德音流千里;他们奋斗之业,功名重泰山。相反,那些一心立名者,未必能把名立起来;那些企图窃名者,更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世间,惟名声不可欺;历史,惟名声能久传。名终埋不得,终是靠高名。高名者,高尚之名也。高尚之名源于德。只要德与年俱进,名就能如日升月恒,乃至于“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而德之有、德之走,少不了崇道忘势,离不了行义忘利,缺不了正身直行。缺少理想信念,只信神鬼不问天;缺少群众观念,眼皮只会往上翻;缺少忧患意识,天天瞎忙空喜欢,很难使德有所长,形有所忘,更难以行言胜舌言,以行远胜行短,遑论用德通天地,让名落人间?有道是:生无一日欢,死有万世名。贪图享受,不敢担当;只图形式,不求作为;惟图其利,不惟其道;只会责下,不知求身等等,难以做到平生德义人间涌,更难以做到身后有口皆是碑。毕竟,“先名实者,为人也。”没有有志于为民、救民、富民的情怀与实行,名难立,更难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