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经典实用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8977802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经典实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经典实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经典实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经典实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经典实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经典实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四单元铁肩担道义第12课师说教学案语文版必修4经典实用(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课 师说本课话题学无止境一、从课本中积累“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圣人也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的名称,向苌弘请教关于音乐的事,向师襄学过弹琴,向老聃问过“礼”的知识。由此可见,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二、从历史中积累1薛谭学讴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没有学尽技艺,就觉得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为他饯行时,击打着节拍,悲壮地歌唱,歌声使林木振动,使云彩停住。于是薛谭明白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向秦青道歉并请求能返回继续学习。2苏洵劝学苏轼年轻时就小有名气,于是,在书屋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洵见后,想把对联撕下来,但又怕伤了儿子的自尊心,

2、就在对联前面各加两个字:“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见了,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从此寒窗苦读,终成大家。三、从名言中积累1学无止境。荀子2学而不已,阖棺乃止。韩婴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4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一、作者简介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苏轼称赞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

3、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作品:原道原性答李翊书师说送孟东野序山石论佛骨表柳子厚墓志铭等。二、背景回放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

4、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即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在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时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5、。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三、相关知识古文运动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在唐德宗贞元时期,由于韩愈的努力提倡,古文发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人向韩愈请教,一时“韩门弟子”甚众。到了唐宪宗元和时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业绩更显著,影响更大。从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间,古文逐渐压倒骈文,成为文坛的主要风尚,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古文运动”。一、字音识记1解惑(hu)2.句读(du)3.巫医(w)4近谀(y) 5.经传(zhun) 6.贻之(y)二、

6、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译为: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译为:不从师学习三、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是动词“从”和连词“而”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很多人5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7余嘉其能行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 今义:古代的道路四、一词多义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 名词,老师(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

7、以为师(3)吾师道也 动词,学习(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动词,从师学习(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6)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名词,军队2道(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道义,道理(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风尚(3)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名词,学问,学识(4)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5)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名词,道路(6)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动词,说,谈论(7)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名词,学说3惑(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3)惑而不从师 动词,有了疑惑4传(1)六艺经

8、传皆通习之 zhun,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hun,动词,传达,传授(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hun,动词,流传5无(1)圣人无常师 动词,没有(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连词,无论6其(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代词,他(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指示代词(3)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4)其可怪也欤 语气副词,表反诘,多么(5)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的7之(1)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2)郯子之徒 连接定语和中心词, 相当于“这类”“这些”(3)古之学者必有师 助词,的(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5)句读之不

9、知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 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 无实义(7)吾欲之南海(为学) 动词,到,往8于(1)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比(2)学于余 介词,向(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介词,对,对于(4)不拘于时 介词,被(5)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在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吾师道也学习(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低于2名词的意动用法(1)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2)孔子师郯子 以为师(二)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愚人(2)小学而大遗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疑

10、难问题2形容词用作动词(1)位卑则足羞 觉得羞耻,感到羞耻(2)惑而不从师 有了疑惑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以为耻(2)而耻学于师 以为耻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者,也”表判断)(二)省略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及”后省略宾语“之”,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三)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而耻于师学”)(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其闻道也固乎吾于先”)(四)被动句不拘于时(“于”表被动)(五)宾语前置句句读之

11、不知,惑之不解(现代汉语中的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六)固定句式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乎”为固定结构,译为:哪里用得着了解呢)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择师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等。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下面各句中属于“择师”标准的一句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师者,所以传道

12、受业解惑也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解析:选DA项是作者提出的论点;B项是从师的必要性;C项是教师的作用。2下列各句中体现第2段的分论点的一句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解析:选AB项是作者对当时学习现状的批评;C项是作者对“耻学于师”后果的评价;D项是士大夫之族不从师的错误心态。3下列对文章第1段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贯穿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本段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

13、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D第5、6、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解析:选CC项,作者是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非“正面指出”。4下列对文章第2段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2、3句,慨叹师道之不传的问题,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不良风气的批判。B第4、5、6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

14、,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C第7、8、9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D第1014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解析:选CC项,“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是给予直接的否定,“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5下列各句中属于“圣人无常师”事例论据的一句是()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B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D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解析:选AA项,孔子从师学习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圣人无常师”的观点,从行文上也紧承“圣人无常师”而来,是事例论据;B项是孔子的语言,属于理论论据;C项是对事例论据的分析;D项是结论,属于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