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8974582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1.3人类与环境练习湘教版选修读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完成第12题。1.图中箭头表示反馈作用的是()。A.B.C.D.2.该图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间具有的关系是()。A.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B.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C.环境供给人类物质、能量和消纳废弃物D.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答案1.A2.D解析第1题,反馈作用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改造环境的反作用,据此可排除B、D两项;箭头反映出人类社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生存空间和物质、能量。第2题,A、B两项分别表述了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均不全面;C项仅单方面叙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而

2、忽略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反作用。读人类文明发展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第34题。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依赖和敬畏的阶段是()。A.B.C.D.4.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的阶段是()。A.B.C.D.答案3.A4.C解析第3题,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计算机,分别代表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依赖和敬畏自然是采猎文明时期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第4题,区域性环境问题蔓延到全球出现在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宗教和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在很多宗教的教义当中都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据此完成第56题。5.我国有句“天下

3、名山僧占多”的古话,说明了()。A.名山上自然资源丰富,便于充分利用B.佛教徒非常喜爱和爱护大自然C.名山上游人多,便于传播佛教D.名山风景优美,利于居住6.以孔子为代表的我国儒家思想著述论语上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这些思想反映了()。A.对自然界采取消极态度B.满足于利用自然的原始状态C.对大自然既利用又保护的观点D.过分强调人类利用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答案5.B6.C解析在人类文明史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态度是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并且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佛教和儒家都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坛子里,

4、在地下埋了三年,再拿出来泡茶喝。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如果再像妙玉那样收集“纯洁”的水,水里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还能喝?一些城市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据此完成第78题。7.下列几种观点中,正确的是()。A.先发展经济,再治理环境B.先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环境,再发展经济C.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治理环境D.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经济8.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主要依靠()。A.增加粮食产量B.增加能源消费C.控制资源使用量D.努力发展生产力答案7.D8.D解析第7题,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

5、不可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经济的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只有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优质发展。第8题,各种环境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因而解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9.下列做法中,符合尊重和善待自然原则的是()。A.加快对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B.全面停止对各种生物资源的利用C.对森林资源实行采伐与抚育相结合的利用方针D.降低世界居民的消费水平,以节约自然资源答案C解析A项可能造成资源枯竭,不符合持续性原则,B、D两项谈不上发展,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因为发展是

6、第一位的。能力提升10.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的伦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下列选项符合正确环境伦理观要求的是()。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经济发展应尽可能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统一人类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应保持在环境承载量的范围之内A.B.C.D.答案A解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即是可持续发展观。都是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第3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地球上各个荒无人烟的角落几乎都有了捕鲸船的“足迹”,它发现了大量不为外人所知的洋面和岛屿

7、。如今欧美的兵舰在那些地方纵横驰骋,他们大约应该为早期的开发者捕鲸者鸣炮致敬吧!(梅尔威尔白鲸)打死虎,打死豹。分肠肚,分骨头,饱饱吃,啾!啾!啾!(傣族古歌谣欢乐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1)四段文字中,描述采猎文明时期生活场景的是()。A.B.C.D.(2)材料描述的生产场景体现人类的态度。()A.依赖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善待自然(3)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描述的文明时期。()A.B.C.D.(4)培根有一句名言:“要命令自然,就要征服自然。”该观点反映的是哪种人地关系思想?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什么?答案(1)C(2)C(3)A(

8、4)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解析第(1)题,四段文字依次描述了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采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场景。第(2)题,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自然。第(3)题,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出现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第(4)题,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培根认为,人是大自然之主,人有驾驭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定胜天的人地思想,在其指导下的人类采取征服自然的态度。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明朝的“药圣”李时珍在采药撰写本草纲目的时候,不会想到400年后的今天,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和动物药材已很难寻觅了,并且许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减少、有毒成分增多。照此下去,国药将不存在,中医将

9、难以发展。(1)你认为这种情况反映了什么问题?(2)产生这些问题的人为原因是什么?(3)你认为如何保护中药资源?答案(1)动植物资源被破坏(数量、种类减少);环境污染严重。(2)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和掠夺性采集天然药材;人类活动范围扩大,侵占野生动植物的生长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工业排污严重,水、土污染严重。(3)保护中药材的生长环境;有计划地开采中药资源;建立无公害的中药材人工养殖基地。解析由于过度掠取和环境污染,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知识网络构建专题归纳整合专题一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人类与环

10、境的对立性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环境的发展变化具有客观规律性。因此人类的主观要求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之间、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发展过程之间存在统一的关系,同时也存在对立关系。它表现为人类与环境相互排斥,人类以主观需求、主观认识评价环境,力求以选择、改造、治理等方式排斥环境中不合需要的方面。例如农业开发时对林木的破坏和对土地的开垦。环境则因其客观属性而排斥人类违背规律的改造活动,令其事与愿违。如对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过度开垦,引起水土流失,造成了大面积石丘劣地。当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并超过了环境的再生能力(如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和自净能力(如工业“三废”排放)时,被破坏的环境以灾害的方式否

11、定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当环境的恶化超过了人类的承受能力时,人类则以迁徙的方式否定环境的价值与意义。2.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人类与环境的统一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人类与环境相互依存。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环境。环境具有一定的提供资源的再生能力和容纳废物的自净能力。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从环境中获取空气、水和食物等进行新陈代谢,并将代谢产物排放到环境中;为了发展,人类通过生产与消费活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在建设环境(如营造建筑物、开垦农田等)的同时,排放废弃物(如代谢物、生活垃圾、工业“三废”等),离开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发展。另一方面,适合人

12、类生存的环境也离不开人类的建设与保护。人类具有一定的认识和改造、保护环境的能力。虽然天然环境孕育了人类,但它已不适合现代人类的生存发展。当代环境是人类对天然环境长期改造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只有坚持规划、建设、维护、管理,人工环境才不致荒芜。人类与环境就是这样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离开其中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第二,人类与环境相互转化。人类个体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换,人体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因此与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相适应。人类种群在个体的生生死死与不息的繁衍中实现与环境的相互转化。当人类活动违背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时,人地关系趋于失衡、失调,于

13、是环境问题产生了。当人类活动的主观性与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一致时,人地关系趋于平衡、协调,二者则共同向前发展。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就是既相互统一又相互对立的。典例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浙江绍兴夏履镇重视环境保护,1997年被联合国评为环境保护“全球500佳”。长江上游某山区,人们在砍光烧尽了森林的山坡上戳洞下种。(1)夏履镇重视环境保护,他们走的是和同步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全面发展,其根本原因是。(2)长江上游某山区走的却是的路子,其结果是,形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解析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共生的伙伴、互补的朋友。人类在考虑自己的行动时,要顾及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社会、

14、后人及环境的影响,实现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惠共生关系,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这一切主要是取决于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答案(1)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高(2)毁林开荒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群体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专题二探讨臭氧层遭破坏的原因、危害臭氧处于大气平流层中,它能阻止过多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以保护动植物免遭伤害。臭氧层的破坏,使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由实验及实际观测结果可知,臭氧层破坏能够产生以下影响: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增加皮肤癌的患病率: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每减少1%,皮肤癌患者将增加4%6%,主要是黑色素瘤。损害眼睛,

15、白内障患者增多。降低人体免疫力,传染病患者增加。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产品减产及其品质下降。在作物对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敏感性的实验中,进行实验的200种作物有2/3会因紫外线辐射增强受到影响,尤其是水稻、小麦、大豆和水果等人类经常食用的作物。据估计,当臭氧含量减少1%时,大豆将减产1%。渔业产量减少。紫外线辐射可杀死水深在10米内的单细胞海洋浮游生物。实验表明,臭氧减少10%,紫外线辐射增加20%,将会在15天内杀死所有生活在水深10米内的鳗鱼幼鱼。破坏森林。据研究,臭氧减少影响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主要机制是紫外线辐射的增强会破坏核糖核酸(DNA),以致改变遗传信息及破坏蛋白质。除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外,因臭氧减少而造成的紫外线辐射增多还会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如使塑料及其他高分子聚合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