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966763 上传时间:2023-10-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寻边城中的悲剧情怀【摘要】:沈从文先生创作的边城,多有世外桃源、田园牧歌之谓。但从深层次上体悟边城,感觉到的却是一种虽轻犹重似淡还浓的悲剧色彩。边城之悲,悲在何处?源于何因?笔者通过思考、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边城之悲的所有原因可以用两个方面概括,即社会发展过程中民俗的异化和千百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关键词: 边城 悲剧 原因 民俗异化 民族痼疾在边城中沈从文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构建起了一个自然、纯美、和谐的东方乌托邦。在这个完美的乌托帮中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久居在此的边民都是如此的自然、朴实。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一个坏人,民风是如此的淳朴,生活环境又是如此的自然让读者们羡慕不已。同时,

2、沈从文先生曾说:“我活到这世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令人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他崇拜和倾心。我将在各个作品的各个形式里,表现我对这个道德的努力。”萧乾小说选集题记大公报文艺副刊1934年12月15日于是,许多泛道德主义的边城研究者,便将此段言论与边城的淳美联系起来,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边城旨在创造一种道德乌托邦,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宗旨就是对以边民为代表的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品德的发掘和营造。对于此观点,我实在不敢完全认同,虽然在作品中沈从文先生确实是构建了一个道德乌托邦,但这只是一个作品外部的架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的误解、犹豫中铸就了作品的悲剧

3、性。把边城的淳美定位于道德乌托邦,我认为实在过于表面化。不可否认,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无论是人性,还是民风,都足够“道德乌托邦”。但是,沈先生想要向我们表现的,仅仅就是所谓自己家乡纯美的民俗,充满道德思想的理想王国吗? 我认为不尽然。我不敢妄自揣度沈先生作品中含有多少对家乡民俗的赞美成分,但我可以肯定,其作品绝对不会只停留在这一个层面。因此我认为,作者旨在通过作品向读者讲述人性美以及异族纯美文化的断裂,这才是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真正意图。沈从文先生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有过这样一段表述:“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等于卖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被忽略了,

4、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文集卷十一上海书店1990年联想到边城,我们似乎可以推断,沈先生纯美的世外桃源的背后,是不是也隐伏着巨大的悲痛呢。答案是肯定的。沈从文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 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人长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来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的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了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是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的人情味,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 长河题记 沈从文 沈从文文集(第

5、7卷) 1983这段话就充分的印证了我的观点,即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不仅仅是为了营造一个纯美的乌托邦,而是把重点放到了这个纯美的乌托邦,朴实的民风的断裂,直到坍塌。这才是沈从文先生在边城中的真实创作意图。曾经和读过边城的同学讨论,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却不约而同,那就是读边城的时候,总会隐隐的感到一种悲痛,即使是在开篇最唯美的时候。也就是说,作者在向我们呈现美好民俗的时候,还隐性的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可悲的东西。当然,这种可悲并非限于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悲剧。因此我认为沈从文先生心中的理想乌托邦的断裂、倒塌的过程就是边城塑造悲剧的过程,二者是融为一体的。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沈先生在边城中所隐含

6、的“隐约的悲痛”一点出发,去探究边城悲剧的原因。通过对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我最终将边城隐约的悲痛亦即悲剧的原因归结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静态的层面,即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作者将这种痼疾局限在“顺顺和傩送把一些无法解释的祸患都归结到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并且由此“产生猜疑、误会从而产生隔膜”直接导致了作品中悲剧情节的发生。边城悲剧的另原因,我认为是动态的层面,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边民民俗的异化。前面我已经阐释过,沈从文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回湘西凤凰县的时候,发现了家乡淳朴的民风正在发生变化,唯利是图的人生观在边民中不断蔓延,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所致

7、。因此,外来文化对边民文化的侵袭被沈先生植入到了边城之中,作为引发作品悲剧的另一条原因。在我们分析理想乌托邦悲剧性地坍塌之前,先简单看一下其是如何建构的。一、 完美理想世界的构建我们先看如下几个片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现当代作家精品书系沈从文作品集边城 南海出版公司 2005年7月第一版 P4“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

8、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了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仿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他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涨水时在城上还可望着骤然展宽的河面,流水浩浩荡荡,随同

9、山水从上流浮沉而来的有房子、牛、羊、大树。于是在水势较缓处,税关趸船前面,便常常有人驾了小舢板,一见河心浮沉而来的是一匹牲畜,一段小木,或一只空船,船上有一个妇人或一个小孩哭喊的声音,便急急的把船桨去,在下游一些迎着了那个目的物,把它用长绳系定,再向岸边桨去。这些诚实勇敢的人,也爱利,也仗义,同一般当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却同样在一种愉快冒险行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见及不能不为之喝彩。” 现当代作家精品书系沈从文作品集边城 南海出版公司 2005年7月第一版 P7通过上面作品中的两个片段的引用,我们可以看出沈从文先生一方面通过大自然地域环境的描写,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地民风的描述对理想乌托

10、邦进行外部构建。归结在一起我们可以认为是一种环境的建构。这种环境的建构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是当地百姓的周边生活环境。在边城中构建完美理想国的另一个方面我认为是作品中塑造的的纯朴的民俗。这里的人性是如此的善良,这里的民风是如此的淳朴,这里到处充满了真善美,洁净的容不得读者有半点亵渎。我们具体来看几个片段:“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的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现当代作家精品书系沈从文作品集边城 南海出版公司 2005年7月第一版 P4“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

11、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送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现当代作家精品书系沈从文作品集边城 南海出版公司 2005年7月第一版 P5 “人为利死,鸟为食亡”,自私和追逐利益从来被看作是人的本性。但在这里,你争我夺变成了你谦我让,自私自利变成了惠人惠他。被渡者的不安与渡者的辞让,被渡者的强力给予与渡者将之转化为行人方便,这一去一来,民风之纯跃然纸上。“船总顺顺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凡因船只失事而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兵人,游学文墨人,凡到了这个地方闻

12、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 现当代作家精品书系沈从文作品集边城 南海出版公司 2005年7月第一版 P11依常理判断,凡在比较边远的地方,富者或者家道殷实的大户之家往往仗势欺人、作威作福。但是,作为船总的顺顺,不但不以颇为雄厚的家资去作为为霸一方的资本,相反的,他用这些去济困扶贫,并因此“不能同贩油商人一样大大发作起来”。 现当代作家精品书系沈从文作品集边城 南海出版公司 2005年7月第一版 P11可见,轻名薄利而又重情重义在这里具有从上到下的普遍性,民风淳朴之整体性也得到凸现。“由于边地的民风淳朴,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人既相熟以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

13、,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现当代作家精品书系沈从文作品集边城 南海出版公司 2005年7月第一版 P10关于妓女的这一段的描写,我认为是神来之笔。这是边民民风淳朴最具有表现力的地方,也是作者陈述最具有说服力的地方。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将人分之为三五九等,而娼妓则处在悲惨的最低等。他们往往是被人不耻和轻视的。而被人轻视和指责的原因,我想除了他们出卖肉体的罪恶性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因为他们见利忘义,不讲信义。但是在这里,或许是被整体的民风所感化,即使是处在最底层的妓女也能重义轻利,守信自约。妓女亦如此,何况常人乎?另外一点,在旁观者看来,妓女是没有道

14、德底线可言的,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就已经决定了他们与道德的决裂。但是,边城中的妓女,身在道德之外是不能选择无可奈何的,而用实际行动所唱的道德之歌是完全自觉完全自愿的。相较之下,他们身在道德之外的道德之歌比身处道德之中而心在道德之外的世人更可敬、更让人感动。从普通的百姓到富甲一方的船总,再到社会底层的妓女,作者呈现给我们的,除了人们的重义轻利,就是民风的淳朴自然,好像这里没有被任何东西所浸染过。而这些对于读者来说,往往最容易对他们构成迷惑,这也正是有人提出边城旨在创造一种道德乌托邦,沈从文创作边城的宗旨就是对以边民为代表的一些少数民族所特有品德的发掘和营造的原因所在。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边城

15、中完美乌托邦的构建是通过两方面的描述:即环境山清水秀、地域封闭;当地民众民风淳朴、人性自然。二、 悲剧情怀的产生及其原因沈从文先生在成功的构建了一个纯美的湘西世界后做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让这个乌托邦慢慢的瓦解,直至象征民俗文化的“白塔”的坍塌。只要我们读者稍稍善于思考和比较,就不难发现,作者在向我们呈现边城美好一面的同时,也不动声色的向我们展现了边城正在悄然发生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有着四分之一苗族血统,受到特有的湘西文化心态影响的作家,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了这片土地发生的变化。他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美,总是愁人的”。在他看来,人心不古,现实已然堕落,湘西人民风、性格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已经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质朴、勤俭、和平和正直。而这些,正是湘西本土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亦即民俗的异化。1 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的异化对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认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来自汉民族文化的封建伦理,另一个是外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我们知道,湘西的地理位置相当偏僻。同时,由于汉民族统治者多次对湘西少数民族血腥统治、残酷镇压,使得这里的经济相当落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性,它的政治经济结构、伦理道德和社会风习,便必然和置于严密的封建网络下的内地社会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封建伦理思想并未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