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962536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国平的哲理散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国平的哲理散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周国平的哲理散文-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 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 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周国平的哲理散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一我的怪癖是喜欢一般哲学史不屑记载的哲学家,宁愿绕开一个个曾经显赫一时的体系的颓宫,到历史的荒村陋巷去寻找他们的足迹。爱默生就属于这些我颇愿结识一番的哲学家之列。我对爱默生向往已久。 在我的精神旅行图上, 我早已标出那个康科德小镇的方位。 尼采常常提到他。 如果我所喜欢的某位朋友常常情不自禁地向我提起他所喜欢的一位朋友, 我知道我也准能喜欢他的这位朋友。作为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和杰出的散文大师, 爱默生已名垂史

2、册。作为 - 名哲学家,他却似乎进不了哲学的 正史 。他是一位长于灵感而拙于体系的哲学家。他的 体系 ,所谓超验主义,如今在美国恐怕也没有人认真看待了。 如果我试图对他的体系作一番条分缕析的解说,就未免太迂腐了。我只想受他的灵感的启发,随手写下我的感触。超验主义死了,但爱默生的智慧永存。二也许没有一个哲学家不是在实际上试图建立某种体系,赋予自己最得意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 声称反对体系的哲学家也不例外。 但是,大千世界的神秘不会屈从于任何公式,没有一个体系能够万古长存。1精品文档幸好真正有生命力的思想不会被体系的废墟掩埋, 一旦除去体系的虚饰,它们反以更加纯粹的面貌出现在天空下,显示出它们与阳光

3、、土地、生命的坚实联系,在我们心中唤起亲切的回响。爱默生相信,人心与宇宙之间有着对应关系, 所以每个人凭内心体验就可以认识自然和历史的真理。 这就是他的超验主义, 有点像主张 吾心即是宇宙 、 心即理 、 致良知 的宋明理学。人心与宇宙之间究竟有没有对应关系, 这是永远无法在理论上证实或驳倒的。 一种形而上学不过是一种信仰, 其作用只是用来支持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我宁可直接面对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立场, 而不去追究它背后的形而上学信仰。 于是我看到, 爱默生想要表达的是他对人性完美发展的可能性的期望和信心, 他的哲学是一首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的个性解放的赞美诗。但爱默生的人道主义不是欧洲文艺复

4、兴的单纯回声。 他生活在十九世纪,和同时代少数几个伟大思想家一样, 他也是揭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先知先觉者。 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但在现实中却成了碎片。 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许多怪物 - 一个好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 我想起了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的手稿中对人的异化的分析。我也想起了尼采的话: 我的目光从今天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 - 可是没有人 ! 他们的理论归宿当然截然不同, 但都同样热烈怀抱着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想。往往有这种情况:同一种激情驱使人们从事理论探索,2精品文档结果

5、却找到了不同的理论,甚至彼此成为思想上的敌人。但是,真的是敌人吗 ?三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 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藏着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把这个观点运用到读书上,爱默生提倡一种 创造性的阅读 。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 听别人发言是为了使自己能说话 ; 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几乎一切创造欲强烈的思想家都对书籍怀着本能的警惕。蒙田曾谈到 文殛 ,即因读书过多而被文字之斧砍伤,丧失了创造力。叔本华把读书太滥譬作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爱默生也说: 我宁愿从来没有看见过一本书,而不愿意被它的吸力扭曲过来,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轨道外面,使我成为一颗卫星,而不是一个

6、宇宙。许多人热心地请教读书方法, 可是如何读书其实是取决于整个人生态度的。开卷有益,也可能有害。过去的天才可以成为自己天宇上的繁星,也可以成为压抑自己的偶像。爱默生俏皮地写道: 温顺的青年人在图书馆里长大, 他们相信他们的责任是应当接受西塞罗、 洛克、培根的意见 ; 他们忘了西塞罗、洛克与培根写这些书的时候,也不过是图书馆里的青年人。 我要加上一句:幸好那时图书馆的藏书比现在少得多,否则他们也许成不了西塞罗、洛克、培根了。好的书籍是朋友,但也仅仅是朋友。与好友会晤是快事,但必须自己有话可说,才能真正快乐。一个愚钝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对他也是毫无用处的,他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不过是一具木偶

7、,3精品文档一个讽刺,一种折磨。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我们读一本书,读到精彩处,往往情不自禁地要喊出声来:这是我的思想,这正是我想说的,被他偷去了! 有时候真是难以分清,哪是作者的本意,哪是自己的混入和添加。沉睡的感受唤醒了,失落的记忆找回了,朦胧的思绪清晰了。其余一切,只是死的知识 ,也就是说,只是外在于灵魂有机生长过程的无机物。我曾经计算过,尽我有生之年,每天读一本书,连我自己的藏书也读不完。何况还不断购进新书,何况还有图书馆里难计其数的书。这真有点令人绝望。可是,写作冲动一上来,这一切全忘了。爱默生说得漂亮: 当一个人能够直接阅读上帝的时候,那时间太宝贵了,不能够浪

8、费在别人阅读后的抄本上。 只要自已有旺盛的创作欲,无暇读别人写的书也许是一种幸运呢。四有两种自信:一种是人格上的独立自主, 藐视世俗的舆论和功利 ; 一种是理智上的狂妄自大,永远自以为是,自我感觉好极了。我赞赏前一种自信,对后一种自信则总是报以几分不信任。人在世上,总要有所依托,否则会空虚无聊。有两样东西似乎是公认的人生支柱, 在讲究实际的人那里叫职业和家庭, 在注重精神的人那里叫事业和爱情。 食色性也,职业和家庭是社会认可的满足人的两大欲望的手段,当然不能说它们庸俗。然而,职业可能不称心,家庭可能不美满,欲望是满足了,但付出了无穷烦恼的代价。至于事业4精品文档的成功和爱情的幸福,尽管令人向往

9、之至,却更是没有把握的事情。而且,有些精神太敏感的人,即使得到了这两样东西,还是不能摆脱空虚之感。所以,人必须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 你诚然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生活,但你不能一味攀援在社会建筑物和他人身上。 你要自己在生命的土壤中扎根。 你要在人生的大海上抛下自己的锚。 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仅仅依附于身外的事物, 即使是极其美好的事物, 顺利时也许看不出他的内在空虚,缺乏根基,一旦起了风浪,例如社会动乱,事业挫折,亲人亡故,失恋,等等,就会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正如爱默生所说: 然而事实是:他早已是一只漂流着的破船,后来起的这一阵风不过向他自己暴露出他流浪的状态。周国平的哲理散文: 人与书之间 弄了一

10、阵子尼采研究, 不免常常有人问我: 尼采对你的影响很大吧 ? 有一回我忍不住答道: 互相影响嘛,我对尼采的影响更大。 其实,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 这就的确存在人与他所读的书之间相互影响的问题。 我眼中的尼采形象掺入了我自己的体验, 这些体验在我接触尼采著作以前就已产生了。近些年来,我在哲学上的努力似乎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就是要突破学院化、概念化状态,使哲学关心人生根本,把哲学和诗沟通起来。尼采研究无非为我的追求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学术表达方式而已。当然,我不否认,阅读尼采著作使我的一些想法更清晰了, 但同时起作用的还有我的气5精品文档质、性格、经历等因素,其中包括

11、我过去的读书经历。有的书改变了世界历史,有的书改变了个人命运。回想起来,书在我的生活中并无此类戏剧性效果,它们的作用是日积月累的。我说不出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也不太相信形形色色的世界之最 。我只能说,有一些书,它们在不同方面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在我的心灵历程中留下了痕迹。中学毕业时,我报考北大哲学系, 当时在我就学的上海中学算爆了个冷门,因为该校素有重理轻文传统,全班独我一人报考文科,而我一直是班里数学课代表, 理科底子并不差。 同学和老师差不多用一种怜悯的眼光看我,惋惜我误入了歧途。我不以为然,心想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 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

12、我选择哲学这门 凌驾于一切科学的科学 ,这门不是专业的专业。然而,哲学系并不如我想像的那般有意思, 刻板枯燥的哲学课程很快就使我厌烦了。我成了最不用功的学生之一, 不务正业 ,耽于课外书的阅读。上课时,课桌上摆着艾思奇编的教科书,课桌下却是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易卜生等等,读得入迷。老师课堂提问点到我,我站起来问他有什么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说来惭愧,读了几年哲学系,哲学书没读几本,读得多的却是小说和诗。我还醉心于写诗,写日记,积累感受。现在看来,当年我在文学方面的这些阅读和习作并非徒劳, 它们使我的精神趋向发生了一个大6精品文档转变,不再以知识为最高目标,而是更加珍视生活本身

13、,珍视人生的体悟。这一点认识,对于我后来的哲学追求是重要的。我上北大正值青春期, 一个人在青春期读些什么书可不是件小事,书籍、友谊、自然环境三者构成了心灵发育的特殊氛围,其影响毕生不可磨灭。幸运的是,我在这三方面遭遇俱佳, 卓越的外国文学名著、才华横溢的挚友和优美的燕园风光陪伴着我, 启迪了我的求真爱美之心,使我愈发厌弃空洞丑陋的哲学教条。 如果说我学了这么多年哲学而仍未被哲学败坏,则应当感谢文学。我在哲学上的趣味大约是受文学熏陶而形成的。 文学与人生有不解之缘,看重人的命运、个性和主观心境,我就在哲学中寻找类似的东西。最早使我领悟哲学之真谛的书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一本著作残篇集,赫拉克利特的 我

14、寻找过自己 ,普罗塔哥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的 未经首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犹如抽象概念迷雾中耸立的三座灯塔,照亮了久被遮蔽的哲学古老航道。 我还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儿、休谟,因为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 可惜的是,哲学家们在批判早于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往往充满怀疑精神, 一旦构筑自己的体系却又容易陷入独断论。相比之下,文学艺术作品就更能保持多义性、不确定性、开放性,并不孜孜于给宇宙和人生之谜一个终极答案。长期的文化禁锢使得我这个哲学系学生竟也无缘读到尼采或其他现代西方人的著作。上学时,只偶尔翻看过萧赣译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因为是用文言翻译,译文艰涩,未留下深刻印象。直到7精品文档大学毕业以后很久, 才有机会系统阅读尼采的作品。 我的确感觉到一种发现的喜悦, 因为我对人生的思考、 对诗的爱好以及对学院哲学的怀疑都在其中找到了呼应。 一时兴发,我搞起了尼采作品的翻译和研究,而今已三年有余。现在,我正准备同尼采告别。读书犹如交友,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