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8957075 上传时间:2024-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03(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1-15课)(解析版)(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纲要上册期中考试03卷(考试范围:历史纲要上册1-15课)班级_ 姓名_ 学号_ 分数_(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参考答案后,将参考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参考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卷(选择题 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周朝封建卫、鲁时,命二国“皆启以商政

2、,疆以周索”,封建晋国时,命晋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据查,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这说明周初A被分封地都沿用商夏的旧制 B分封制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C放松了对分封地的管控力度 D对分封地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以分封卫、鲁、晋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分封制的理解。由材料信息“商政、夏政是商、夏两朝对统治民族因其故俗制定的统治制度”可知,被分封地沿用的是商夏民族政策,不是全部制度,故A错误;这体现了西周灵活的民族政策,故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分封制的目的,故B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点睛:排除法是新课标历史高考的最佳解题法。排除法把握三

3、个原则,不符合历史史实;不符合材料信息;符合材料部分信息,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本题中的B项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2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

4、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通过以上分析,排除ABC,故选D。3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毁坏契约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A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 B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C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 D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参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在商丘进行弥兵会盟的发起者和众多的参与者是各诸侯国的大夫,可知当时各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政治等级受到冲击,D项正确;春秋时期的分封制还远没有完全瓦解,A项说法绝对;各国大夫参与会

5、盟,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即士阶层的兴起,B项错误;这一会盟成就了晋、楚平分霸权,并没有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C项错误。4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参考答案】A【解析】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

6、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A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B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错误。故选A。5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参考答案】C【解析】“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

7、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可见豪强势力在东汉政权中影响非常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儒家思想的地位,故B项错误; “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强调某些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强调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6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说:“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A解决平城粮食提供困难B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D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参考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制御华夏,辑平九服”信息

8、可知,北魏迁都洛阳,主要是为了有效控制中原地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B选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其它选项都是北魏迁都洛阳的目的,但材料并未体现。故正确参考答案为B选项。7汉代文学、艺术等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微弱,但到了唐代,不仅在生产技能与科学知识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据此可知,唐代A文学和艺术成就明显高于周边地区B政府更重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维护C生产技术和科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D与中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参考答案】D【解析】材料“唐代,不仅在生产技能与科学知识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亚地区产生了重要影

9、响”体现的是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体现的是其对外开放,兼容并包的特征,D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和周边地区的对比,A排除;材料与政府重视丝绸之路的畅通无关,B排除;C说法与材料无关,材料强调的是中外交流,排除。故选D。8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参考答案】B据材料“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故B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乡举里选的特

10、点,故A排除。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故C排除。科举制,不符合茂才、孝廉的信息,故D排除。9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保甲法: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三舍法:以学校的平日考核来取代科举考试。以上变法措施的配合点是A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C理学是其指导思想D保障地主阶级利益【参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甲法有利于加强军事战斗力,三舍法有利于加强对官员的考核,三个措施的配合点是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措施是为解决宋朝积贫

11、积弱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不存在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问题,A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治理能力,没有体现理学对其指导思想的地位,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保障地主阶级利益,D项错误。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C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参考答案】D【解析】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各政权之间既

12、有战争又有和平,各个政权也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反映了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故D正确;A项“始终处于战争状态”与材料不符,排除;北宋960年建立,1127年灭亡,实际超过了100年,B错误;南宋建立的时候,辽政权已经被金所灭,C错误。11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参考答案】D【解析】少数民族在其封建化过程中会积极吸取中原先进文化。题干材料“菊”和“重阳”是核心

13、。无论是诗中的“菊花”,还是自注里的“重阳”,都表明了女真族对重阳节的重视和在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如材料中的登高、祭天、赏菊、饮酒等)。A不符合材料主旨,B不符史实且材料也未提及。重阳节起源于战国,逐渐由汉族传入少数民族,所以C也不正确。12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参考答案】A【解析】据材料“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

14、心”“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可知,宋代地域具有产业特色。A正确;瓷器大量运销国外不等于产品主要用于出口,B排除;朝贡贸易不追求商业利润,材料反映的不属于朝贡贸易,C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宋朝手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的区域分工,不是对外贸易的地位,D排除。故选A。13朱子语类写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朱熹的主要目的是A主张君权神授 B阐述宗教哲学C维护封建道德 D规范人际关系【参考答案】C【解析】题干中朱熹的观点中的“其”就是“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是说“理”就是三纲五常,所以可以推论出C就是正确参考答案;AB与题干无关,D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BD。14宋代文化特征认为:“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据此可知,这种文学形式A采用楚国方言,表现手法夸张B讲究自我节制,强调责任感C句式工整对仗,讲究平仄押韵D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参考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宋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