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混凝土规范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937149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90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高层混凝土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层混凝土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混凝土规范(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2 材 料32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宜采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和高强钢筋;构件内力较大或抗震性能有较高要求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构件。322 各类结构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20,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抗震设计时,一级抗震等级框架梁、柱及其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2 筒体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3 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盖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 4 转换层楼板、转换梁、转换柱、箱形转换结构以及转换厚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不应低于C30;5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不应低于C306 型钢混凝土梁、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

2、低于C30;7 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楼盖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408 抗震设计时,框架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9度时不宜高于C60,8度时不宜高于C70;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高于C60。323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钢筋及其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的有关规定。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其纵向受力钢筋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小于1.25;2 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标准值的比值不应大于1.30;3 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伸长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324 抗震设计时混合结构中钢材应符合下列规定

3、;1 钢材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抗拉强度实测值的比值不应大于0.85;2 钢材应有明显的屈服台阶,且伸长率不应小于20;3 钢材应有良好的焊接性和合格的冲击韧性。325 混合结构中的型钢混凝土竖向构件的型钢及钢管混凝土的钢管宜采用Q345和Q235等级的钢材,也可采用Q390、Q420等级或符合结构性能要求的其他钢材;型钢梁宜采用Q235和Q345等级的钢材。33 房屋适用高度和高宽比331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应区分为A级和B级。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3311的规定,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乙类和丙类高层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3312的规定。平面

4、和竖向均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最大适用高度宜适当降低。 332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表332的规定。34 结构平面布置341 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342 高层建筑宜选用风作用效应较小的平面形状。343 抗震设计的混凝土高层建筑,其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2 平面长度不宜过长(图343),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3 平面突出部分的长度l不宜过大、宽度b不宜过小(图343),lBmax、lb宜符合表343的要求;4 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

5、细腰形平面布置。344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其平面布置应简单、规则,减少偏心。345 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l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

6、筑、超过A级高度的混合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注: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本规程第373条规定的限值的40时,该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平均值的比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6。346 当楼板平面比较狭长、有较大的凹入或开洞时,应在设计中考虑其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该层楼面宽度的50;楼板开洞总面积不宜超过楼面面积酌30;在扣除凹入或开洞后,楼板在任一方向的最小净宽度不宜小于5m,且开洞后每一边的楼板净宽度不应小于2m。347 艹字形、井字形等外伸长度较大的建筑,当中央部分楼板有较大削弱时,应加强楼板以及连接部位墙体

7、的构造措施,必要时可在外伸段凹槽处设置连接梁或连接板。348 楼板开大洞削弱后,宜采取下列措施:1 加厚洞口附近楼板,提高楼板的配筋率,采用双层双向配筋;2 洞口边缘设置边梁、暗梁;3 在楼板洞口角部集中配置斜向钢筋。 349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体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3410 设置防震缝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防震缝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框架结构房屋,高度不超过15m时不应小于100mm;超过15m时,6度、7度、8度和9度分别每增加高度5m、4m、3m和2m,宜

8、加宽20mm;2)框架-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3 防震缝两侧的房屋高度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可按较低的房屋高度确定;4 8、9度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并可根据需要沿房屋全高在缝两侧各设置不少于两道垂直于防震缝的抗撞墙;5 当相邻结构的基础存在较大沉降差时,宜增大防震缝的宽度; 6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地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

9、连接;7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3411 抗震设计时,伸缩缝、沉降缝的宽度均应符合本规程第3410条关于防震缝宽度的要求。3412 高层建筑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宜符合表3412的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

10、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35 结构竖向布置351 高层建筑的竖向体型宜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收进。结构的侧向刚度宜下大上小,逐渐均匀变化。352 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相邻楼层的侧向刚度变化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框架结构,楼层与其相邻上层的侧向刚度比1可按式(3521)计算,且本层与相邻上层的比值不宜小于0.7,与相邻上部三层刚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353 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

11、高层建筑的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不应小于其相邻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75。注:楼层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是指在所考虑的水平地震作用方向上,该层全部柱、剪力墙、斜撑的受剪承载力之和。354 抗震设计时,结构竖向抗侧力构件宜上、下连续贯通。355 抗震设计时,当结构上部楼层收进部位到室外地面的高度H1与房屋高度H之比大于0.2时,上部楼层收进后的水平尺寸B1不宜小于下部楼层水平尺寸B的75(图355a、b);当上部结构楼层相对于下部楼层外挑时,上部楼层水平尺寸Bl不宜大于下部楼层的水平尺寸B的1.1倍,且水平外挑尺寸a不宜大于4m(图355c、d)。356 楼层质量沿高度宜均匀分布,楼层质

12、量不宜大于相邻下部楼层质量的1.5倍。357 不宜采用同一楼层刚度和承载力变化同时不满足本规程第352条和353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358 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本规程第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其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乘以1.25的增大系数。359 结构顶层取消部分墙、柱形成空旷房间时,宜进行弹性或弹塑性时程分析补充计算并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36 楼盖结构361 房屋高度超过50m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本规程第10章所指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362 房屋高度不超过50m时,8、9

13、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6、7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且应符合下列要求:1 无现浇叠合层的预制板,板端搁置在梁上的长度不宜小于50mm。2 预制板板端宜预留胡子筋,其长度不宜小于100mm。3 预制空心板孔端应有堵头,堵头深度不宜小于60mm,并应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混凝土浇灌密实。4 楼盖的预制板板缝上缘宽度不宜小于40mm,板缝大于40mm时应在板缝内配置钢筋,并宜贯通整个结构单元。现浇板缝、板缝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高于预制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5 楼盖每层宜设置钢筋混凝土现浇层。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并应双向配置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大于200mm的钢筋网,

14、钢筋应锚固在梁或剪力墙内。363 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一般楼层现浇楼板厚度不应小于80mm,当板内预埋暗管时不宜小于100mm;顶层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宜双层双向配筋;转换层楼板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有关规定;普通地下室顶板厚度不宜小于160mm;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的顶楼盖应采用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且每层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364 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楼板厚度可按跨度的145150采用,且不宜小于150mm。365 现

15、浇预应力混凝土板设计中应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小主体结构对楼板施加预应力的阻碍作用。7 剪力墙结构设计71 一般规定711 剪力墙结构应具有适宜的侧向刚度,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宜沿两个主轴方向或其他方向双向布置,两个方向的侧向刚度不宜相差过大。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仅单向有墙的结构布置。2 宜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3 门窗洞口宜上下对齐、成列布置,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宜避免造成墙肢宽度相差悬殊的洞口设置;抗震设计时,一、二、三级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不宜采用上下洞口不对齐的错洞墙,全高均不宜采用洞口局部重叠的叠合错洞墙。712 剪力墙不宜过长,较长剪力墙宜设置跨高比较大的连梁将其分成长度较均匀的若干墙段,各墙段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宜小于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m。713 跨高比小于5的连梁应按本章的有关规定设计,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框架梁设计。714 抗震设计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