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902708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休养生息作为启蒙良药的“休养生息”一般而言,对于汉代君王,我们会想到以赫赫武功而确立 华夏民族之独立自强地位的汉武帝,确实,逐匈奴于大漠,成 就一代帝皇勋业,又有几人能超越“秦皇汉武”?可从另一个 角度来说,汉文帝这个人物的价值也值得关注,因为他所主张 的“休养生息”其实不仅是一种应时治世的政策,而且包含了 极大的东方式智慧,这就是黄老之术的退让恬淡。十九世纪最杰生的德国传教士花之安(Faber,Ernst,1864 1880)曾说过这么一段至今发人深省之 语:”今各国见识浅陋之人,最喜得各项新巧之器,若与之谈 道理,则觉味如嚼蜡,听之则欲寐。此等人但知爱物慕物,如 异端之杨朱,彼其以为物可以

2、养身,物可以徇欲,故逐物而遗 其理,实己亦是一物,是以物养物而已,可知人从杨朱,徒为 己而爱物,必至纵欲而败坏人伦。今中国人多拜孔子而不行其 言,惟从杨朱之爱物,所以多纵欲败度耳。如此者,不特中国 人为然也,西国博士亦有专务博览,驰逐于物之中,竟忘心性 之理,如杨朱之溺于物者。然又有人见理不真,从墨翟之教而 徒欲利人者,在浅见者观之则以为甚善,胜于杨朱也,而不知 其不能利人,害实随之。”解释其原因在于:“墨子虽欲利人,实徇人之欲而不以理化人,利之而反害之,正不如耶稣之 以理爱人而戒人之从欲也。”(自序,载德花之安:自西徂东,世纪生版集团 /上海书店由版社二OO二年 版,3页)那代西方传教士的学

3、养让人艳羡,他们对中国文化 源头部分的采集辨析,都能够洞穿表象而试图直达本质,虽然 他的传教目的很明白,最后往往是落入到基督教的优越性上 去,但其对中国文化若干深层问题的烛照,则相当有启发。譬 如,此处对物器与观念相悖的论述,确实是高屋建甑,可圈可 点。对杨朱、墨翟的比照分析,也同样发人深省,两者的目的 都在予人以利,但取径不同,效果欠佳,都在远离孔子之道(取义)。有趣更在于,孔子之为后世接受,也多半成为一种 偶像式的接受,中国人敬其人而不行其言,所谓“阳奉阴违” 是也。何以然?根本仍或在于,能见到义利之间的辩证关系者 为高明(以下论述线索参见近代商人义利观的变化,载朱 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

4、,湖北教育生版社二OO二年 版,90 109 页)。近代以降,西学东渐进入到与现实中国生存密切相关的阶 段,因为一马当先进入中国的是赤裸裸的商业利益和炮舰护 航。于是利益竞逐以一种更加赤裸显白的方式进行,所谓“今 日之世界,竞争剧烈之世界也争之为道有三:兵战也,商 战也,学战也。而兵战、商战其事皆本于学战”(与同志书)。郑观应所提炼的“心战”概念,其实也近于“学 战”:“心战者何?西人壹志通商,欲益己以损人。兴商立法 则心精而力果无事不学,无人不学。”(商战下)这 样的战争,不但在现实中通过暴力军事战争的方式展现由来, 而且推延及文化观念层面竟然也以如此简单之战争观视之。谬 也。儒家这条线索对

5、义利关系处理很明白,孔子最明白的一句 话就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放 在自己身上,就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 语述而)。义利作为道德原则针对的两个道德群体君子一 小人。孟子似乎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强烈的对立观:“仁义而已 矣,何必日利?” (孟子梁惠王上)有些过于唱高调的 感觉。其实,这并非是介入场域的最佳策略,甚至会将论题一 下子限制在纯粹的道德层面上,而不具备可操作性。倒是荀 子,对此问题的阐述更为客观与高明:“义与利者,人之所两 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 也。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

6、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 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 丧,土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冢 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 分施而耻积藏;然故民不困财,贫篓者有所窜其手。”(荀 子大略篇第二十七)确实,就道德层面来说,义当然高于 利,可就现实生存来说,对大多数人,大多数情况,利必前之 于义。因为,我们始终不可能脱离具体场域来讨论问题,不能 拿一种空洞抽象的道德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但值得特别注意的 是,这里提由的是“上下关系”的问题,就是“君民关系”。 这样一种关系的实质,则是整个社会的秩序问题。将之继续推广到社会范围去将会是

7、怎样一种情况呢?孔子 说:“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这句话有点 费解,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将“利益”作为一种基本原则推 行的话,就会导致民众的怨词,导致社会的动乱。至于吗?司 马迁对此有更深刻的理解:“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 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日,嗟乎,利诚乱之始也! 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日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史记卷七十 四列传十四孟子荀卿列传)应该说,司马迁对孔子的“防微杜渐”意识是有很好的领会的,因为一旦以利益为最基 本原则而支配社会时,就会失却社会平衡的祛码。这点荀子也 说得很清楚:“多积财而羞无有,重民任而诛不能,此

8、邪行之 所以起,刑罚之所以多也。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 民死利矣!二者治乱之衢也。民语日:欲富乎?忍耻矣!倾 绝矣!绝故旧矣!与义分背矣!上好富,则人民之行如此, 安得不乱!” (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利益确实是社会 运作的基本原则,但一个巴掌拍不响,仅仅依赖于此原则,显 然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是一个下行原则,是一个提不上台面、 无法号召大众的原则;所以必须以一种上行原则来补充,这就 是“义”,是道德、仁义、公正等积极原则。对这个问题,荀子的解释非常平和中正,体现了太极之中 阴阳二元互动的原则。欲利与好义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其 常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而是“西风 略占

9、上风”或“东风略占上风”,但东西风始终并存之。对这 个问题,后世来者思考得更清楚些。如明清之际,高拱(一五 一二一一一五七八)指由:“义利之分,惟在公私之判,苟由 乎义,则利皆义也;苟生乎利,则义亦利也。”(高文襄公 集生财问辩)这样的见地就要比前人更进一步,更深入到 二元构成的相互转化层面及其先决条件上去了。而黄宗羲则将 “义理之辨”引向“利害关系”:“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 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 人者由,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 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 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

10、居 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 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 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由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 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 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 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明夷待访录原 君)这里虽讨论的似乎仅是利的问题,但利一害二元关系的 推由,其实已经隐含着义一利价值判断的择取。晚清时代,申报是公域媒体,其发表言论称:“四海 之大,五洲之众,非利无以行。中外通商以后,凡环附于地球 者,无一不

11、互相交易,以通有无。当今之天下,实为千古未有 之利场;当今之人心,亦遂为千古未有之利窟。”(利害 辨,载申报一八九。年七月二十三日)这似乎是将西力 东渐后的全球化大语境纳入考察了,将利益原则推向了一个新 时代的杨朱阶段。同为晚清高官高士的周馥,晚年编纂易理 汇参一书,似乎也印证此点,并将其中奥妙点拨:“天下, 一趋利之场也;大易,乃古今示人趋利之道也。而世人趋利若 鹫,乃背而驰焉,利不必得,而害每存。至所见者,近溺乎人 而背乎天也。文言日:利者义之和也,必义而和乃为利,而无 害无疑矣。伏羲画卦,文王、周公、孔子系辞,深有得乎利物 和义之旨。惜乎,千古有国有家者,不之悟也。”(易理汇 参自序,载

12、周馥:秋浦周尚书(玉山)全集,台北,文 海生版社作为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九辑印行, 无年份,14191420页)在这里,利成为一种基本原则,“利场”成为一种中性描述,而不具备褒贬色彩。他同样将利 一害二元相提并论,但更进一步提由了利一义之间的新关系, 即“利者义之和也”,重新界定了义,“义而和”作为利的条 件,这其实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利,而是一种理想化的“适度 之利”。更重要的是,他进一步认识的,中国的圣贤传统,从 伏羲到文王、周公、孔子系辞,都是秉承这条线索下来的,他 们都很明白“利物和义”的道理,可以说都是得道者。可问题 在于,这样一种利家利国的大道兼良策,却从来不被局中人所 体会

13、,更不用说实施了。说了这么一通,就想说一个基本的道理:趋利不为错,适 度不迂阔。利者义之和,义利本相若。我们一定要认识利益, 把握利益,在“义利和”的关系中趋利避害。而其中最重要的 原则,是和的原则,要想实现和,就必然要始终让利在义的伴 随下行进。符合道义标准之利,趋之;违背道义原则之利,远 之。如果孔子见到的不是两小儿辩日,而是两小儿打架,那么 就不需要讲道理了,只要信奉“暴力最强者胜”就行了,然后 仿照那个打赢孩子的道理就行了。事实是否如此简单?西方与 东方的故事,似乎有点像,西方给东方最大的教训,就是“暴 力最强者胜”,殖民者即便有千条万条理由,也是建立在一个 基础之上,就是他的暴力最强

14、,他使用野蛮的暴力消灭当地 人,迫使其服从。从这个简单的原则上来讲,哥伦布或麦哲伦 与希特勒有什么区别?西方的主轨辙就是启蒙,所以我们也跟着信了那条逻各斯 的路。问题是如此简单吗?张之洞提由“中体西用”的问题, 确实相当敏锐。但限于时代局限,他还不可能看得很全面,实 际上,应该是“西体西用”、“东体东用”。“西体东用”已 然有问题,“东体西用”也一定要认真辨析。然而西方现代性却以一种无往而不利的裹挟之势自西徂 东,启蒙也就在逻各斯的原则支撑下成为巨佛。问题在于,面 对启蒙带来的无穷问题,西方人自己开生的药剂是什么呢?反 启蒙,反现代,抵抗现代性。从席勒开始,就已经清醒地意识 到了这一点:”如今

15、已被一架精巧的钟表所代替,在那里 无限众多但都没有生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个机械 生活的整体。现在,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 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 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 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 轮发生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不能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 专门知识的标志死的字母代替了活的知解力,训练有素的 记忆力所起的指导作用比天才和感受所起的作用更为可靠。”(审美教育书简)到了尼采傲然宣告“上帝已死”,再到 福柯则干脆说“凡人

16、已死”,强调的是“主体之死,大写的主 体之死,作为知识、自由、语言和历史的源头和基础的主体之 死”(莫伟民:莫伟民讲福柯,129页)。可问题在于,无论是超人的提生还是凡人的死亡,都解决不了人类在现实生 活中面临自己创造的“世界小神”(歌德:浮士德借靡菲 斯特语)的自我折磨。乃至哈贝马斯昂然回归与坚守德国传 统,谓“启蒙乃是一项未曾完成的计划”。这样的一种二元循 环,已经无法得其正解,虽然知识精英试图解决的意图毫无二 致。西方人也眼望东方,希望觅得“他山之玉”。可东方自身 呢?有琼玉而不自觉。举一个简单的事例就可看由其瑕瑜互见之成分。十五世纪 有两件相类的事情意义极关重大,也可见由东西方文明本质之 差异。一则郑和下西洋,沿溯印度洋,直达非洲;二则哥伦布 抵达美洲。同样是连接东西的伟大尝试,但其世界史意义却迥 然不同。哥伦布开创了一个全球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