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高中诗词曲鉴赏之八种常见题型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8892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版)高中诗词曲鉴赏之八种常见题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版)高中诗词曲鉴赏之八种常见题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版)高中诗词曲鉴赏之八种常见题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版)高中诗词曲鉴赏之八种常见题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版)高中诗词曲鉴赏之八种常见题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版)高中诗词曲鉴赏之八种常见题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版)高中诗词曲鉴赏之八种常见题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 学员编号: 年 级: 课时数:3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余卓课 题诗词曲鉴赏:八种常见题型授课时间:2010教学目标1.鉴赏占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学内容上堂课回顾课内学习新课辅导 诗词曲鉴赏:八种常见题型。一、 考纲要求 (一)识记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著名作家、作品及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 (二)鉴赏占代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三)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二、 备考策略:诗词曲虽难读懂,但它反映的是作者的生活实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定性,因而备考时应要有以下准

2、备:1. 要明确古代诗词曲的表达方式 即描写、叙事和抒情,而且一般是先描写、叙事,然后再抒情,或者将抒发的情感蕴涵在描写和叙事中。2.要紧紧抓住诗歌中的意象 通过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3. 要牢记诗词曲中的表现手法 如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借物/借典抒情)、表现手法(动静关系、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借古讽今、对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设问等)4.要准确把握诗词曲的题材 送别、爱情、哲理、山水田园、边塞军旅、羁旅、怀古、咏物、闺怨、题画等5要熟悉诗词曲常用的术语 切中要点,做到言简意赅。三方法归纳:1 读诗,把握诗歌思想感情(读标题

3、,读作者,读诗文,读注释)2 审题,明确考查的题型(意境型、炼字型、形象类、鉴赏类、评价类)3 作答,尽量运用术语,按照不同题型的答题步骤去作答。温馨提示:古诗鉴赏题的问答模式及应对策略:八种题型第一种模式:分析形象型1 人物形象提问方式: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答题步骤:什么形象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形象的意义2 物象(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它事物,一般是指咏物诗中的“物”)提问方式:诗人笔下的某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提炼所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2012黄埔区一模】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 今

4、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注释】煮白石:葛洪神仙传云:“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的诗。(1分)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冷”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由于天冷、心情冷而想念山中友人。B标题中“寄”一词,自然吐露对山中友人的思念,有一份深挚的情意。C诗人在全椒山寻找着友人,却无处见踪迹,只看到满山的纷纷落叶。D在语言运用上没有惊人的词句,而是平淡冲和,颇有陶渊明的风格。16联系全诗,对“山中客”这一人物形象加以评析。(4分)参考

5、答案:14(1分)思念(或怀念、寄赠)友人。15(3分)C16(4分)本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位隐居山中的道士形象;(1分)他生活简朴、远离尘嚣、行踪飘忽;(2分)这一形象对世俗中过分追求名利的人而言,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1分)【自选】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注据唐溪诗话记载,此诗的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1、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参考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6、的志士的化身。分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铺平的艺术形象。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第二种模式:鉴赏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

7、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伤感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2012闵行二模】浣溪沙王国维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蓞斗轻盈。脸边舷外晚霞明。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拨流萍。玉钗斜立小蜻蜓。注:素萏:白荷花。流萍:水面的浮萍。14.这里的“浣溪沙”是 。(1分)15.下列对这篇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这首词表现了江南水乡少女荷塘泛舟的美好场面。B.第二句写浓妆少女因嫉妒美

8、丽的荷花而与之斗艳。C.第三句写少女脸庞与晚霞构成了一幅恬静的画面。D.第四句写少女因怜惜清香美丽的荷花而停止划桨。16.请结合具体词语,对作品的结尾两句所描写的意境进行赏析。(4分)参考答案:14.(1分)词牌15.(2分)B(B项这首诗写的是少女泛舟的美好场面,“红妆素蓞”是女子泛舟时穿着华美,透漏出泛舟时的美好心境,并非出自嫉妒荷花之美。A项诗中的第一句就写出了诗歌要描写的事件是泛舟江岸,后又写了少女的穿着,周边的环境,惜花停留,小蜻蜓立在玉钗上等一派祥和欢愉的景象。C项“晚霞明”指的是少女脸上的晚霞,既写出了出游的时间,又使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少女脸上印着晚霞时的恬淡意境。D项“为惜

9、花香停短棹”即是因为怜惜荷花之香而停止划桨前行,写出女子爱花、惜花的美好天性。)16.(4分)“戏窥鬓影拨流萍”写的是少女静静地看着自己水中的倩影,一直未动。“玉钗斜立小蜻蜓”是说少女看水中美好的自己过于入神,小蜻蜓调皮地立在她的钗头。用小蜻蜓的出现,反衬出少女久久未动,凝神专注地盯着自己的水中影看,可见少女形貌之美。同时,小蜻蜓与人的靠近,又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作者借少女泛舟的美好场面,表现出对生活之爱。第三种模式: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解答分析:表达技巧分为表达方式(抒情方式、描写手法)、表现

10、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细节描写、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白描、动静结合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比兴、渲染、烘托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借代、对偶、顶真、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运用了何种手法 结合诗句阐释说明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或表达效果【2012静安区一模】忆秦娥 李之仪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卜算子 李之仪我住长

11、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注释】:宋徽宗崇宁二年,词人因替范纯仁草遗表获罪,被贬太平州,这首词作于居太平期间。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避暑离宫。14.从体裁上看,这两首词都属于,从题材上看,卜算子写的是。(分)15.下列对两首词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A忆秦娥一词的上片写景,清溪哽咽,霜风料峭、山月皎洁,白云飘浮,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秀淡远的景色。B卜算子一词借水寄情,全词假托女子之口,以滔滔江流写绵绵情思,不敷粉,不着色,而自成高致。C忆秦娥全词不加雕琢,不事堆砌,不作粉饰,韵味悠长,谪居远地,空怀盼想之念,

12、感情幽怨哀婉,缠绵悱恻。D卜算子一词采用民歌中常用的决绝语,将女主人公缠绵而又深挚的感情表现得透人心骨,同时也使全词呈现出一股俊逸的风韵与优美的旋律。16. 试分析两首词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分)参考答案:14小令(双调),对恋人的思念(2分) 15C(2分)16.相同点: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忆秦娥借对水、风、月、云等的景物描写,表达了盼回帝京的心怀。卜算子借对长江水的绵绵不绝的描述,抒发对爱人的思念之情。(1分)不同点:(1)卜算子在借水寄情的基础上还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1分)。“只愿”二字,既表明女主人公别无所求,但求两情天长地久,也透露出其内心唯恐对方负心的隐忧。虽属直抒胸

13、臆之笔,却亦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1分)。(2)修辞手法不同。忆秦娥:拟人手法,“咽”字写出了“清溪”湍流的状态;用“洗”字,突出“山头月”的皎洁(1分)。卜算子:比喻手法,“此水几时休”二句,以江水之永无竭时,比喻离恨之永无绝期(1分)。(忆秦娥如写“以动衬静”,酌情给分;不同点分析,以上写出一点即可)第四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词语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自选】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注屈大均,文学家,史学家。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复明。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了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