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案示例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8882537 上传时间:2024-02-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颐和园》教案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颐和园》教案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颐和园》教案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颐和园》教案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颐和园》教案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颐和园》教案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颐和园》教案示例(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案示例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图片:中的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美丽景色吗?哪位同学知道?

2、指名学生回答。生:颐和园。师:那哪个同学说说颐和园在什么地方?生:在北京西郊师: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板书:颐和园师: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颐”字的左边部分,注意到了吗?左边不是我们所认识的大臣的“臣”字,请大家抬起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认认真真地写一下这个“颐”字。2、师:颐和园原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几经外国侵略者的破坏,又几经修复,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领略这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学生齐读课题。二、学习生字、词语(一)

3、学习生字1、让学生默读课文。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想想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3、师:先请大家看下黑板,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这是本课的生字,大家能读出来吗?(1)小黑板出示本课的生字,多种形式读(指读、男女读、齐读)师:去掉拼音,放到词语中去,能认出来吗?(2)小黑板出示词语: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自由朗读。(先试着自由读一读吧.)这里有一个多音字 ,是佛香阁的佛,你们知道它们的另一个读音吗?组个词。开火车读指导书写(这里面有两个生字得提醒大家一下“廊、栽”)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指导学

4、习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二)学习词语提出词语,讨论词义。1、讲解词义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清爽:清洁,凉爽。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葱绿:(草木)青翠。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被我们解决了,相信你们现在读课文肯定就更得心应手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吧,读完后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板书:美、长2、齐读第一段,从这一段中,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用这一句话中的两个词来概括。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放在开头,起到什么作用?提示:课文开头

5、就告诉我们颐和园不但景色优美,而且占地面积很大。 3、美丽的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地方的景色?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划出有关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指读师:从这几句话中,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游览了哪些地方?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我们这一次的游览路线告诉游客们。5、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6、那如果让我们给这篇课文分段的话,你们会怎么分?为什么?让学生讨论分段,总结段意。明确要求: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

6、三段。教师总结: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四、总结这次游览,我们欣赏着风光的秀丽,品味着语言的优美,真是受益匪浅啊,下节课我们继续游赏颐和园。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导入1、师:上节课呀,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知道了颐和园是一个世界级的皇家园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视频:2、师:请大家来一起听听课文范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景点。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

7、中的范读动画: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回答。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二、讲读,学习长廊景点。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师:既然作者先游览的是长廊,那我们翻到长廊这一部分看看吧!谁把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朗读一下。其余的同学认真看课文。一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看课文。师: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老师一下给混了,同学们能给我讲讲吗?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提示: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师:好了,同学们回答的真好。那咱们一起来看看长廊。出示长廊的图片。2、师:刚才读完了课文,看了图片,谁能用一个字说说长廊的特点?板书:长廊的特点?生:长。“一眼望不到

8、头”。板书:特点(长)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读出来的?生:我是从“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读出来的。让学生齐读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3、师:你是从这句话中的什么地方知道长廊的长的?生:700、273。师:700、273都是?生:数字!师:这就是以前我们学过的列数字说明。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板书:写作方法(用数字。)师:我们在读得时候应该怎样读才对呢?谁来示范一下!(指导朗读:突出700、273)齐读。集体找感觉。4、师:作者是怎样写长廊这处景观的?师:咱们先在课文中找找那些

9、句子是具体描写长廊的?提示:(1)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2)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师:我们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5、让学生读第一句。师:(引导)这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呀是作者刚刚走到长廊首先看到是什么呀?提示:一眼看到的。师:对。这是作者总的看到的长廊的样子。板书:先总的从外部写。师:进去以后呢?生:看到里面的画了。师:对,作者再写由里面观察到的横槛上的五彩的画了。板书:再内部。师:最后呢?

10、生:写长廊两旁的了。板书:后两旁。师:同学们真不错,不仅学着观察美景而且将作者观察方法都看得一清二楚了。6、师过渡:这段话,老师最喜欢这句,觉得写得特别好! 出示: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让学生整体读一读。师:读了以后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师:让我们来一起欣赏欣赏。教师出示图片:人物彩画:倒拔垂杨柳山水彩画花鸟彩画建筑彩画桃园三结义凤仪亭吕布戏貂禅齐天大圣斗哪吒桃花源记师:通过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绘画。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提示: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7、师:除

11、了这句,你还喜欢哪句?生: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师:你从这句话读懂了什么?生: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生: “使人神清气爽”。师:说说道理。生:“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站在这儿使人精神爽快。师:通过我们的学习呀,你看呀,这段话写得是长廊的景美,作者写得也美,同学们想不想把它记忆下来?生:(看课文记忆三分钟。)背忆文本。师: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三、讲读,学习万

12、寿山景点。1、师:接下来应该去万寿山了。你们就跟随作者写得这篇文章去欣赏,好吗?师:先读读课文吧。学生自由读课文。师:万寿山给你们印象怎么样?生:美。板书: 特点:美。2、出示万寿山的图片: 佛香阁 排云殿师:我们欣赏了万寿山,你们说美吗?师: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提示: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说明: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齐读。3、师:万寿山在颐和园里地势最高,俗话说:“站

13、得高,望得远。正所谓登高好望远呀!”,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几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找出划上记号。提示:(1)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2)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3)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4、师:真不错。同学们学得可真快,会用不同的角度观察风景了。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正如一首诗中写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同学们在观察景物的时候,如果从不同度观察,就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色。希望同学们运用在今后的习作日记之中。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四、讲读,学习昆明湖景点。1、让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小组按照上面的方法自学。然后让各小组推荐一个人做导游,带领大家游览昆明湖。师:好了。现在你们读读这段内容。一会请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做小导游。说明:放手让学生学。旨在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