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复习的五个注意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8857440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实词复习的五个注意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文言文实词复习的五个注意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实词复习的五个注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实词复习的五个注意(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言文实词复习的五个注意文言文实词复习是中考文言文复习的一个重点。这是因为:一、文言实词具有实在意义,它关系到文章的实质内容,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倾向;二、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多,而大多数实词又具有多义性。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五个注意”。一、注意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文言实词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为主有很大区别。如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句中的“无”和“论”是两个词,意为“更不必说”,而今天的“无论”是一个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二、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例如“道”常用义项有以下五个:道义。孟子两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桃花

2、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路。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正确的方法。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道理。出师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三、注意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文言实词里有一些词的古今意义有着明显的不同,例如两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句中的“亲戚”是指内亲(即本族同性的亲属,包括双亲在内)和外戚(指外族外性的亲戚);而今义则专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并不包括父母在内。四、注意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现象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初中课本里比较常的就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和“意动”等多种。例如狼:“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作状词,意为“像犬那样”。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击鼓”的意思。五、注意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所谓“通假”,就是文言书面语中借用音同、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只要掌握以下三条规律,识别通假字也并不困难。1、音近通假。例如伤仲永:“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意思是“牵,引”。2、同音通假。例如口技:“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用座位来代指在场的人。3、形近通假。例如曹刿论战:“小惠末徧,民弗从也。”“徧”通“遍”,意思是“遍及,普遍。”文言语句翻译六法1、

4、抄录法。文言文中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代、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加点部分的“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翻译时都应该照抄。译为:滕子京被降职远调到巴陵郡(做知州)。2、添加法。文言文中的省略部分,翻译时要补出,使译文通顺、明确。例:(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以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该句省略了“村人”“渔人”“渔人”,翻译时要补出。译为:(村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渔人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3、调整法。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在翻译时要进行调整。例: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5、(公输)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将“于地”调整到“有余”之前,将“于民”调整到“不足”之前。译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在人民方面还不够多。4、册除法。文言文中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无实际意义,或者同义结构中词义相同的词语不必全部译出。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加点部分的“之”是助词,起衬托音节作用,可不译。译为:(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将来谁富贵了,不要忘了在一起的穷哥们啊。”5、替换法。文言文中的许多单音节词都要“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例:每自比于管仲、乐

6、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加点部分需要“替换”的文言词语是:“每”常常,“时”当时,“许”答应。译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当时的人不赞成这种看法。6、对译法。就是按照原文的词语、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这是落实“直译为主”要求的基本手段。例: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句中“宜”(应该)“付”(交给)“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判定)“其”(他们)“刑”(受罚)“赏”(奖赏)需替换成现代汉语,按语序译出即可。译为: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受罚或受赏。以上这些方法,在翻译句子时,往往不是孤立运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翻译文言文句子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这些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