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全文全译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855254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215 大小:5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习录》全文全译_第1页
第1页 / 共215页
《传习录》全文全译_第2页
第2页 / 共215页
《传习录》全文全译_第3页
第3页 / 共215页
《传习录》全文全译_第4页
第4页 / 共215页
《传习录》全文全译_第5页
第5页 / 共2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习录》全文全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习录》全文全译(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传习录全文全译一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陽明的语录、论学书信的简集,为明陽学派的启蒙典籍,流传甚广。“传习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王陽明14721528,字伯安,号陽明,名守仁,余姚今某某人,曾筑室故乡陽明洞中,世称陽明先生。11岁前在祖父王伦养育下成长,后随父王华到,一度热心骑射、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深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某某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X瑾专权,王陽明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被X瑾廷杖,不久贬为某某龙场驿丞

2、。正德三年他的思想发生了大的转变,背离朱熹的向外穷理的格物穷理之说,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在当地创立龙冈书院。X瑾伏诛后,他被召回内地,历任某某刑部某某清吏司主事、吏部验封清吏司主事,文选清吏司员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职,后升任某某太仆寺少卿。正德八年,至滁岛督马政,正德十一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奉命镇压赣南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讨伐宁王宸濠在某某发生的叛乱,事遂,奉敕兼巡抚某某。明世宗继位后,他被任命为某某兵部尚书参赞,封新建伯。后因遭到反对派的攻击和排挤,从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年一直过着退隐生活。嘉靖六年五月朝廷再次起用王陽明,镇压某某农民

3、起义,后兴办某某书院,建立思田学校。嘉靖八年病重,上疏请求回乡养病,翌年初卒于归途的某某南安舟中。二在哲学方面,王陽明主X“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他还认为,离开人天赋的良知,就无所谓万物,人的良知是自然界万物存在的依据,所谓物也就是人的意识的表现,精神、意识等是第一性的,万物如此是意识派生的。在认识论上,王陽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与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达到本心的良知,也就达到了对一切真理的认识。他还宣扬“知行合一说,但这种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

4、知与行合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表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总之,王陽明的心学哲学思想纠正了程朱理学的烦琐流弊,注意了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陽明学派,流行达 150 年之久,其思想中包含的个性解放的因素,如此为近代康有为、梁启超、熊十力等人的推崇。王陽明的思想在明代中叶传到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日本思想界颇有影响。王陽明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里,如传习录、大学问等。其中传习录最为典型。三传习录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由陽明先生生前所授的弟子们整理编辑。后又于陽明先生身后,几次汇整增补,成为今日所流传的传习录。正德七年1512王

5、陽明的弟子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本钱,刊印。正德十三年,另一弟子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与陆澄与他新记录的局部合在一起,在虔今某某赣县刊行,亦名为传习录。嘉靖三年1524,南大吉增入王陽明论学书信假设干篇,仍以传习录为名,在越今某某余姚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三年,王陽明的弟子钱德洪就陈九川等所录遗言录加以删减,与他与王畿所录,一同编为传习录,在宁国今某某省境内出版。嘉靖三十五年,他又将黄直所录的局部编入传习续录中,在蕲州今某某省境内刻。隆庆六年1572,谢廷杰在某某出版王文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陽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便成为王文成公全书本中的传习录。其版

6、本有某某商务印书馆景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四部丛刊本。日本东京昭和五十年松云书院影印1897年佐藤一斋传习录栏外书,某某商务印书馆1927年叶绍钧的校注本等。四在传习录中,王陽明先生阐发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关于心学,他讲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传习录上中记载,他和弟子们到南镇地方游山,一个弟子指着山中的花树问:“天外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陽明说,当未看花时,心不起作用,也就没有花,当看花时,花才

7、显现出来,以此论证事物的存在依赖于人的意识。王陽明的心学特点表现在他的良知说,他认为人心的灵明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地万物就是从灵明中产生的。良知是人心固有的,这种所谓良知,是一种主观意识,是善恶、是非的标准,良知是超善恶的,是绝对至善的。他在传习录上中说:“假设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如此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书中还说:“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下又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

8、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又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录上又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传习录中又说:“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便是行了。传习录下王陽明所说的“知行合一,不是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而是把知与行合二为一,以知为行,认为知是行的先导,行是知的表现,知是行的开端,行又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他这种“知行合一说其实质是消行归知,以知为行,把知与行

9、在主观内心里合一。换句话说,他的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良知是知,致的工夫是行,知是道德意识,行是内心世界的道德修养。五王陽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武功赫赫,学名昭昭,尽管王陽明的心学的根本做向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倡导心学,深入研究知识关系,并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开展到了极致,其思想介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高迪是深广的。传习录是王陽明的代表作,不但影响了中国一百多年的思想家,而且享誉海外,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都被作为精神的X本。可见此书的价值和魅力。编者1997年春于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7年八月,王陽明的门人薛侃刊刻初刻传习录于某某某某。刊本内容包括正德七年至十三

10、年的陽明先生语录,分“徐爱录、“陆澄录和“薛侃录。此初刻本正是今本之上卷。心即是理徐爱录徐爱公元1488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某某余杭人,王陽明的妹夫,也是陽明先生的第一位学生。曾任某某工部郎中。王陽明痛惜其英年早逝,曾叹曰:“曰仁殁,吾道益孤,至望原静者陆澄不浅。参看明儒学案卷十一。【原文】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已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假设水之寒,假设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

11、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入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假设易,而仰之愈高;见之假设粗,而探之愈精;就之假设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咳,或先怀忽易愤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门人徐爱书【译文】先生对于大学中有关“格物的各种说法,均以旧本,亦即前贤所说的误本为标准。我刚听说甚觉意外,继而产生怀疑,最后,我殚精竭思,

12、互相对照分析,就正于先生。方始发现,先生的主X犹如水性冰冷、火热炎热一样,即是百世之后的圣人也不会产生疑问。先生天资聪颖,然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时人初听他的主X,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某某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处困养静,惟精惟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我时刻受先生之教导,觉得他的学说,刚接触似乎很容易,深入研究就觉得愈发崇高;初看好象很粗疏,仔细钻研就觉得愈发精细;刚接近仿佛很浅显,深入探求就觉得没有穷尽。十几年来,我竟连它的轮廓都未看到。但是,今天的学者,有

13、的虽与先生才一面之缘,有的只闻其名,有的怀着蔑视、恼怒的心倩,就想在立谈之间,依据传说,浮想联翩,如此何能彻底深谙先生的学说呢?跟从先生的人士,听着先生不倦的教导,常常得一而遗二,如同相马时只注意马的牝牡黑黄,而忽略了能否驰骋千里的特性。因此,我谨把平时所听到的全部记录下来,给诸位同志奉上,以便考核校正,不负先生教育之恩。 晚生徐爱序评析此段为全文之开篇,首先介绍先生之概貌。陽明先生乃古代先儒群体中之一员,亦为代表性人物,创良知之说,开心学之河,打破了宋以来程朱理学一统儒学之局面。其先生之形象、特性与先哲先贤们一样,既有其共性,亦有其个性。先生天资聪慧,是为共性,但却和悦坦诚、不修边幅,亦共性

14、,亦个性,大凡先圣先哲们,其心地祥和,举止随和,处事顺其自然;先生年轻时豪迈不羁,又曾广博于诗文,深研习佛教和道教的典籍,同样既共性,亦个性,孔子十岁即立志于学,陽明先生年轻的豪迈亦是一种鸿鹄之志向总之,陽明先生是古代一位既有学术成就,又有君子之德的大儒、醇儒。【原文】爱问:“在亲民,朱子谓当作新民,后章作新民之文,似亦有据。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亲民,亦有所据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然非新字义。下面治国平天下处,皆于新字无发明。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

15、字意。亲民犹如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百姓不亲,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所以亲之也。尧典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以亲九族至平章、协和便是亲民,便是明明德于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译文】徐爱问:“大学首章的在亲民,朱熹认为应作新民,第二章的作新民的文句,好象可作为他的凭证。先生认为应按旧本作亲民,难道也有什么根据吗?先生说:“作新民的新,是自新的意思,和在新民的新不同,作新民怎可作为在新民的凭证呢?作与亲相对,但非作新解。后面说的治国平天下,都没有新的意思。比如: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些都含有亲的意思。亲民犹如孟子中的亲亲仁民,亲近就是仁爱。百姓不能彼此亲近,虞舜就任命契作司徒,尽心竭力地推行伦理教化,籍此加深他们的感情。尧典中的克明峻德即是明明德,以亲九族到平章、协和即是亲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