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计时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8853773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计时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计时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计时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计时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高考历史计时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计时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计时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含答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计时双基练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B设立“中朝”“外朝”制度C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解析A、D两项与史实不相符合,刺史只监督地方官。C项是错误的表述。B项符合史实,也符合“转折”的含义。答案B2(2015黑龙江

2、模拟)汉承秦制,官秩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阶在100石以上者,每月有俸16斛350斛不等。第二类是斗食、佐史之秩,斗食月俸11斛,或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称斗食;佐史月俸8斛。第三类是少吏,秩无规定。秦汉时期采取官秩分类的主要目的是 ()A拓宽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选贤任能解析题干汉代官秩分类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下的官僚政治,官吏没有封地,只有俸禄,其任免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君主控制了用人权,C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选官制度,由此可排除A、B、D。答案C3据史记记载,汉文帝佞臣邓通曾对丞相申屠嘉礼仪怠慢,申屠嘉严斥邓通,并招其至丞相府,依律欲斩之,后文帝求

3、情方才得免。这说明 ()A汉初礼仪制度至上,无人可以违背B汉初丞相位高权重,皇帝也礼让三分C丞相申屠嘉专权,汉文帝大权旁落D丞相申屠嘉刚直不阿,坚决维护法度解析从材料信息看,汉代初年,丞相权力较大,文帝求情后丞相才赦免邓通一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故选B。答案B4据新唐书卷46百官志记载:唐代以三省首长“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唐代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凸显宰相位高权重地位B利于解决皇帝和宰相的分歧C强化皇权对相权的控制D借助强化相权加强君主专制解析材料大意是: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

4、以便于控制。故选C项。答案C5(2015衡水中学模拟)隋书百官志上记载某重要部门“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该部门最可能为()A尚书省 B门下省C中书省 D吏部解析从材料中的“献纳”“纠正违阙”,可以看出属于国家重要部门机构,且有驳回的权力,依据隋唐时期三省职能判断,属于门下省的职能。答案B6(2015衡水中学模拟)下图是唐、宋时期中央机构设置和权力运作示意图。某学习小组在观察了这两幅示意图后得出如下的结论,其中正确的是()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宋朝中央机构示意图A宋代的中书门下等同于唐代的尚书省B宋代对皇权的制约与唐朝相比在强化C中央机构分权由程序

5、化发展到职能化D唐宋中央机构分权都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唐代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是拟旨审批执行,体现的是程序上的分权,宋代是财政、行政、军事三部门相互独立,体现的是职能上的分权,C项正确。宋代的中书门下不管理户部和军事,这与唐代的尚书省的管辖范围明显不同,A项错误;宋代皇帝直接处理财政、行政、军事等事务,三个部门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对皇权的制约比唐代是弱化而不是强化,B项错误;宋代的职能化分权形成了相互扯皮、推诿的局面,降低了行政效率,D项错误。答案C7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它的实施从本质上说明了 ()A郡县制因不利于统治而被废除B封建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强化C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

6、控制D中央与地方间的矛盾得到消除解析漫画中的信息是代中书省去管理地方,这是元代的行省制度,这一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A、B两项与漫画的主题不符;D项叙述错误,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没有消除。答案C8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其与察举制相比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B提高了儒生的地位C使社会各阶层流动制度化D打破了政治权威和物质财富等级的世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对比分析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异同。从题干认识到强调九品中正制的“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的作用,B、C、D说法错误,与题意不符。答

7、案A9(2015石家庄质检二)宋太祖在建隆三年八月下诏:“诸道法司参军,皆以律疏试判”,并形成制度。宋神宗时,科举考试增加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苏东坡也曾表示:“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这说明宋代()A文官政治日趋成熟 B明法慎行,德主刑辅C行政权司法权合一 D政治清明,法律健全解析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了宋代在官员考察、选拔中重视法律知识的考核,显示了宋代文官政治日趋成熟;B、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选A。答案A10(2015衡水中学模拟)通典中记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五服之内,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

8、归吏部。”由此判断该制度的实施有利于()A加强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行政效率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制度是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A、C两项并不是科举制的影响,排除;B、D两项都属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根据材料“政决王朝,一命免拜,必归吏部”可以看出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无关,正确选项应为B。答案B11(2015长春模拟)在谈到明朝内阁的作用时,有学者指出:“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事实上他们也没有这个权力。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却要承担宰相的罪责,去充当皇帝的挡箭牌、替罪羊,这是任何明智的人都不会去做的事情。”这意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不利于政府机

9、构间的协调与监察B加强了对百官的监察C弥补了明太祖废丞相带来的弊端D直接导致了皇权削弱解析由材料中“内阁成员犯不着为了皇帝去得罪其他文官”,可以看出内阁是介于皇帝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内阁成员没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但要承担宰相的罪责,这就不利于部门间的协调。答案A12(2015天津六校模拟)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 ()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特

10、征及趋势的归纳判断。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都以加强君主权力为核心。体现了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5唐山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中央监察机构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

11、廉政文化史材料二贞观六年(632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等。 王春瑜中国反贪史材料三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

12、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材料四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竣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12分)(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8

13、分)(3)根据以上材料谈谈我们今天在反腐倡廉中应吸取古代哪些教训。(6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第(1)题概括时可以从中央、地方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背景则要考虑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第(2)题这几个朝代的基本做法就是利用较优厚的待遇和严刑峻法来达到反腐败的目的。第(3)题可以从加强制度建设,俸禄达到合理程度,加强人的思想建设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

14、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立清廉典型)。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化。(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度其创始的用意在谨慎选才但末流所及,仍为权门所把持权贵子弟依恃家庭地位、经济势力及社会关系,本易获取声名。膺列上品;而若干不肖中正更逢迎权贵,徇私舞弊这制度演变到最后,终于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文帝于开皇中取消九品

15、中正制。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材料二贞观初放榜日,上私幸端门,见进士于榜下缀行而出,喜谓侍臣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盛于高宗时,至玄宗开元以后,益为社会所尊崇。由于参加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开元以前,朝中名士,杂出他途者尚多。开元以后,进士出身者占十之七八,玄宗时,进士考试始尚诗赋。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材料三假设你是清政府的一名决策者,1901年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废除科举制。下表中所列因素供你决策时参考:朝廷尊崇儒家思想,以仁义礼孝等思想治天下和教育臣民科举以“四书五经”为主要考试范围,以八股文为样式全国有几百万人自儿童时代就开始学习科举技能,以此为人生目标近千年来,科举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新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