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防护基础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8841630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射线防护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X射线防护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X射线防护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X射线防护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X射线防护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射线防护基础(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射线防护基础X射线是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维康伦琴1885年发现的,它具 有波长短、穿透力强、莹光作用、摄影作用及生物效应等特性。根 据其穿透力强的特性,工业上用于探伤检测金属焊接质量及金属结 构情况;医学上用于透视检查肉眼所看不到的人体内部器官,如心、 肝、肾、肺等;根据摄影作用的特性,可使X线胶片感光、显影, 用于X线的拍片检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上还通过X射线 的生物效应对各种肿瘤进行放射治疗。但是,X射线射入人体后被 吸收产生的生物效应对人体有损害,损害的程度随吸收剂量多少而 定。一般来说,过小剂量对人身无损害,大剂量可导致组织细胞破 坏及血液循环系统方面的病变。1、医用X射线的正

2、确使用及防护(1)常规透视及摄片。医用X射线检查的常规形式是透视及摄片,患者的胸透或腹透 一般应在3-5min内完成。其射剂量约为0.0258x10C-4/kg允许量的 1/10。特殊造影检查,射剂量约为0.0156x10C-4/kg。如能正确地操 作使用,检查者及受检查者的安全还是相当有保证的。(2)工作人员防护。从事专职X射线工作的人员,虽然防护条件非常完善,但因长 期接触,仍应按照人体可接受的容许剂量范围内进行工作,以免发 生职业性损伤。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各种防护设备的设置和防护制 度的制订、实施和检查。国际及国内对X射线量早已有具体规定。我国电离辐射的最大容许剂量每天不得超过0.129

3、x10C-4/kg,在特 殊情况下每周剂量不得超过0.774x10C-4/kg。如果仅局部受到照射 者,如手、足等处,每周的容许剂量可以增至5倍。即3.87x10C-4/kg。 但对眼、生殖腺、造血系统等敏感器官,决不宜超过每周 0.774x10C-4/kg 剂量。(3)被检查者的防护。被检查患者的防护问题,是防护工作的重中之重。由于X线剂 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故越近X线管窗口其剂量率越高。因此,透 视时应使被检者与X线管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一般至少3.5cm)。 另外,管球窗须加滤片以减少穿透力不强,易被人吸收软线;同时 对产生X线管球四壁用铅套严密封闭。对于敏感部位检查,要缩小 视野,严格掌

4、握检查的指症及次数。(4)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中的要求。 医务人员在开机工作时,一定要示牌告知,避免一切非工作人员 在机房周围停留。 患者接受X线各项检查,一周内最好不要超过1次。 医师要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力争检查时间短,准确率高。 工作室四周墙要设铅皮夹层墙,高度从地面起2.5m高。X线管 球必须用铅皮包裹封闭。2、X射线辐射可能引发的临床症状及诊断(1)以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为主,诉有乏力、 头昏、头痛、耳鸣、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多汗、心悸等;其次 为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痛、少数人牙痛、牙龈易出血,但无明显 皮肤出血点及淤斑;部分人易感冒、腰痛、关节酸痛等。(2)从事放射

5、性工作的人员手部最不宜暴露于直接辐射下,长期 低剂量辐射又不注意防护可引起皮肤损害。主要为皮肤、指甲的营 养障碍,放射性皮肤损害亦为放射性损伤的一种器官损伤。因此, 在对射线作业人员定期体检中,也应注意皮肤检查,发现可疑征象 及时处理。(3)造血系统是对放射最敏感的器官,外周血改变是接触放射线 后最常见的改变,且早期骨髓变化,是早期发现最客观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通过动态观察的自身对照更是放射工作者健康的监护手段, 至于白细胞态改变因既非特异且目前国内尚缺乏大量正常值资料, 不能作为慢性放射性损伤的主要诊断依据。(4)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既是直接观察外界因素对人类 细胞染色体影响的最适宜的方法,又是作为辐射危害的一个重要而 敏感的指标,在对长期接触小剂量照射的放射工作者进行定期医学 观察时,染色体畸变往往比临床或者其它检查指标的改变较早出 现。染色单体畸变的出现只能作为慢性小剂量辐射效应的参考,不 作评价指标,但染色体畸变分析对个体慢性外照射放射病的诊断具 有综合评价实际意义,是较好的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